「羅天大醮」是道教齋醮法事的一種,是祭祀神明、消災祈福、護國安民的宏大、隆重、莊嚴、古老的典禮儀式,儀式最長可持續達四十九天。根據張君房《雲笈七籖》等書記載可知,其基本構成包括福醮、祈安醮、王醮、水醮、火醮、九皇禮鬥醮以及三元醮等,謂之「七朝醮典」。羅天大醮的主要科儀有:焚香、開壇、請水、揚幡、宣榜、蕩穢、請聖、攝召、順星、上表、落幡、送聖等,於誦經禮拜時,伴有古典道樂,更有踏罡步鬥,頗為神聖。
王欽若《翊聖保德傳》中指出:凡大臣、百姓為帝王祈求神明保佑,應該修建「祈谷福時壇」,這就是羅天大醮。「祈谷福時壇,凡星位一千二百為羅天大醮。」羅天大醮要設立1200個神位,可見其隆重。與周天大醮、普天大醮等只能由朝廷修建開壇不同,羅天大醮既可以以國家名義修建,也可以以臣寮、百姓名義修建。可見羅天大醮適應性最廣,具備了朝野上下共襄盛舉的內力。
那麼,為什麼要舉行羅天大醮這樣隆重的齋醮法事?羅天大醮的文化內涵與功能是什麼,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禳災祈福
道教儀式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先民遭受了種種災害,旱災、水災、地震、戰爭等天災人禍,給人類造成極大的傷害;面對瘟疫、疾病、死亡,人類的精神承受了種種的痛苦。道教的金籙、黃籙、玉籙等齋醮科儀正是為了化解人們面對災難時的內心恐懼、療愈創傷,羅天大醮在這方面的功能更為明顯。
關於這一點,杜光庭所撰《羅天醮太一詞》提供了佐證。該篇醮詞謂:「......仰披天度,緬屬災期,省已拊心,伏增憂惕。是敢按遵元格,崇啟壇場,修黃籙寶齋,備羅天大醮,轍披元蘊,敷露真文。伏冀尊神,回景上元,貽休下土,旁垂禎貺,永息災躔。賜臣封境乂安,龍神緝睦,生靈康泰,遠近昭蘇,疵癘無侵,幹戈弭戢。唯虔修奉上,副神功不任。」其中所謂「災期」和「災躔」,表明羅天大醮的舉行乃是因為有災。既然有災,就應該設法消除,所以有「永息災躔」的禱告。與此同時,舉行羅天大醮也是為了祈求神明賜福,所以醮詞有「封境乂安」與「生靈康泰」的祈禱。
再讀一下杜光庭的《羅天普告詞》,對羅天大醮的「祈福消災」將有更深的體會。
該篇醮詞云:「......中原多難,天步方艱,社稷綴旒,寰瀛塗炭。......是敢披靈寶簡文,按河圖品格,設羅天大醮,開黃籙寶壇。......賜臣境域安寜,災兇弭息,五兵韜戢,四氣均調。」這篇醮詞一開始先陳述面臨的問題:疆域災難頻發,神州生靈塗炭,正是因為生靈遭遇困境,所以懇切禱告,祈求眾神保境安民,扶持天下生靈度過難關,進而五穀豐登,同獲貞祥。
二、反省自律
舉行羅天大醮,往往伴隨著委託建醮者的自我反省。例如計六奇編《明季北略》卷二十三所錄《召張真人建醮》便反映了這種情況:「上既頒詔,復遣使徃江西廣信府貴溪縣龍虎山,召三天大法師正一張真人,詣京設延禧萬壽禳妖護國清醮一壇。......上曰:近來天災屢見,宮禁多妖,皆由朕之不德所致。......真人曰:吾皇引咎自責,以撫天下,如此立念,安有天心不格、殃眚不除、宮禁不寜、兆姓不和之禮?臣願竭誠醮事,以報聖恩。上再三慰勞。真人出朝,至萬壽宮中建羅天大醮......」這篇札記從朝廷頒示詔書禮請張天師入京的情狀入手,扼要記敘使者到達龍虎山天師府所見以及張天師進京主持羅天大醮的過程。這一次羅天大醮是在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期間舉辦的。崇禎十六年八月因皇極殿發發聲了「腥紅血注,勢若奔流」的怪事,朝廷派遣特使詔天師進京建羅天大醮。崇禎皇帝見到天師隨即進行檢討,表示當時屢現天災,妖氛籠罩宮廷,乃是因自己「不德」造成的。這對於一個皇帝而言相當不容易。不難看出,羅天大醮確實有敦促人們反省自律的意義。
三、信誠還願
舉辦羅天大醮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即是「還願」。所謂還願,就是心中願望僅僅依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實現,於是祈求神明保佑,加持幫助,當其願望實現之後便以某種方式予以回饋。還願的形式多種多樣,舉行羅天大醮就信仰的層面看是為最高級別。歷史上,通常是帝王委託高道大德建羅天大醮,但也有將軍、士紳等委託舉辦者。對於普通人家,雖然無力舉辦大型的羅天大醮,但其心願卻是有的。
南宋高道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卷下記載了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窮秀才——教書先生。一位掌管將軍副車的「倅車」先生行車路上聽到「翊聖以過,玉皇將至」這樣異常的聲音,推想周圍應該有羅天大醮,於是尋訪。然後找到了窮秀才家,入室只見案桌上有個香爐,周圍無數小石子。這讓倅車感到好奇,經詢問才知,原來教書先生老母病重,他許願老母若康復,定當舉行羅天大醮以報答。後來老母果然康復,就準備兌現承諾,雖被人恥笑憑教書先生一己之力根本無法設立1200個神位,舉辦羅天大醮,但最終教書先生還是以1200個石子替代1200神位,立壇設醮。教書先生的家庭式羅天大醮僅以香爐為依憑,行一千兩百之拜禮,也終能感動上蒼諸神。這個事列雖然不同於道觀官方舉行的羅天大醮,但本質卻是一樣的,所表現的正是道教的誠信還願精神。
四、勸人為善
道教注重精神層面的修持,行善積德是其重要體現。行善積德不僅是個人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社會和諧安寧的保障。關於此,我們可以從《徐仙翰藻》卷十一所錄《金闕授仙簡建羅天醮榜》略做分析。《榜》曰:「......況人為萬物之靈,性具五常之體,父慈而教,喻豈在於斲輪?子孝而箴,仰益嚴於喬木。伯仲之箎壎,迭奏室家之琴瑟。允諧友,必心交,則如蕭朱王貢族稱。義重則若邢晉應韓。此風教之所系焉,於人倫不可斁也。......至於黜陡幽明,信必賞罰,其有城隍典者。社令正神,或能使水火而彌災,或能使雨暘而應節,或能使鴻鴈而安集,或能使龜筮而告。......」這篇羅天大醮榜文出於福建閩侯青圃的靈濟宮。其中所謂父慈、子孝、諧友、心交、重義、賞信,都是社會倫理道德的體現。不僅如此,榜文還特別告誡:城隍、社令於冥冥之中監督著人們的行為,好事盡知,壞事亦查。如果為非作歹,必然遭到懲罰。這種懲惡揚善的措辭充分表達了道教維護社會公共倫理、堅持正道的立場,對於當代道德教化而言依然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