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41家創業公司分析了他們為何失敗

2020-12-13 網易科技

(原標題:這 141 家創業公司分析了他們為什麼失敗)

編者按:本文原發於 CBinsights.com,經緯創投編譯。網易科技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經緯創投(ID:matrixpartnerschina)。

今天的文章內容有點沉重——我們打算跟大家聊聊失敗。關於成功的方法論有著趨同性,多半與 「天時地利人和」 有關。而關於失敗,卻很少有人願意公開談起——也許因為野獸總是不想將傷口暴露在外。

探討失敗的意義,可能遠遠大於成功。因為面對挫折,即使自認為最無畏的人也會有這樣的時刻:「你已經近乎絕望,失去了所有的創造力。」 無論現實多麼慘烈,反思和總結仍有其必要性,因為無論如何我們總要往前走。

以下,我們通過關鍵詞的形式對國外創業公司失敗的理由進行了一些總結(見下圖):


結合個案,這些關鍵詞與時間周期的特殊性存在重合,比如在 2015年,因為融資問題猝死的公司大量增加。而刨除時間周期的特殊性,商業模式、產品、用戶仍是最重要的因素。同時一個公司是否能按既定計劃達成階段性目標也是其能否存活下來的重要原因。

也有一些失敗理由是 「個性問題」,這也是創業最殘酷的地方——有時候一些看起來很小的問題就足以壓垮整個團隊。還有一些失敗的理由讓主頁君內心崩潰,比如:「(我們失敗的原因是)團隊裡沒有一個人是我們這個 app 的用戶——我們都不用它,我們都不喜歡它。我們只喜歡這個創意,這真是個悲傷的故事。」——喂,說好的只投身於自己熱愛領域的初心呢……

無論如何,「給前行者以希望,給後來者以經驗」,是我們分享以下這篇文章的初衷。正如陽光與暗影總是相互伴生一樣,有時候總是經歷過絕望,才能發現耀眼的希望之光。Enjoy:

愛迪生曾經這樣評價他的失敗經歷:「我知道了五萬種不成功的方法,因此我離成功近了五萬步。」

根據 CBinsight 的研究,2014年 到 2016年 被列為失敗的創業公司,往往發生在融資 20 個月,融資大約 130 萬美元之後。以下我們按失敗的屬性維度,來看看這些公司的創始人與投資人如何看待其失敗。或許也能帶領大家少走一些彎路。。

(註:本文分析意見由創業失敗的公司創始人與投資人編寫,其中亦有部分來自於競爭者及早期員工;本文原為按時間順序梳理公司情況,但經緯把文章調整為按共性來劃分。)

結合這一百多家公司的失敗原因,其共性主要聚焦在以下幾點:資金(包含融資與收入)、商業模式、產品、用戶獲取、運營、團隊,其他還包含一些個性化的因素。以下我們按出現頻率高低來展現創始人們的反思:

資金

回過頭來看這些失敗的公司,現金流管理非常重要。一定要計劃好每一筆錢,不要 「想當然」,也不要等資金即將用盡才啟動融資。

1.Deliveree King

「我們已經布局了 15 個城市,但是僅僅是這樣我們很難繼續維持下去。而且我們沒有得到投資,這項業務需要資金來擴大範圍,但我們沒有資金,我們很難突圍。」

2.Top 10

「酒店行業的規模、覆蓋面和預算都十分巨大,因此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領域。Top 10 這個公司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在這種艱難的領域內做出了創新。但最終,由於競爭過於激烈,我們沒有資金來擴大規模,只好決定關閉公司。」

3.Prismatic

「四年前,我們想打造一個個人化的新聞閱讀器,以此改變人們獲取內容的方式。對於你們很多人來說,我們的確做到了。但我們也明白了,內容分發是多麼艱難的一項事業,我們沒能很好地發展,因此失去了持續的資助。」

4.Pixable

我們已經達成了我們之前想要達成的目標,儘管我們有了 940 萬活躍用戶,5800 萬月視頻播放量,我們還是很難再籌集資金繼續發展。

5.QBotix

我們這個支離破碎的團隊裡的每個人都知道,我們沒剩多少時間,我們將要面對一系列麻煩。但值得讚揚的是,他們每個人都仍舊十分專注,十分努力,工作直至最後一刻。我要感謝他們對公司和彼此的奉獻。很遺憾,雖然我們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們沒有時間和資金來完成這項工作了。

6.Zirtual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簡而言之:燒錢。燒錢是個複雜的問題,但矽谷裡的公司都不怎麼擔心這個問題,因為在經濟發展良好的時候,他們很容易得到投資。

7.Circa

我們本來打算使 CircaNews 通過實施一個我們深思熟慮後的戰略來盈利,但我們沒能在資源用盡之前得到重要投資。

8.Kato

經濟蕭條席捲全球,我們沒能倖免。我們的產品沒能得到大公司的青睞。

9.UDesign

我們低估了這個項目的複雜性,又高估了我們的能力,以為我們能夠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完成它。

10.Patterbuzz

一切都發展得很好,但我們始終有一個問題:我們的資金總是不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失敗了,因為我們沒錢了。

11.Nebula

我們失望地發現,這個市場要再等幾年才能成熟,然而作為創業公司,我們沒能力等到那時候。

12.Wardrobe Wake-Up

我們沒能在發展的關鍵時刻得到投資,因此我們沒有資源來滿足我們的需求。

13.Melodic

深思熟慮之後,我們決定要關閉這家數字資產交易公司。簡而言之,我們沒能發展我們的產品,無法說服投資人繼續支持我們今後要在發展和維護上的花銷。但是,我們正在研發新產品,我們將把我們的資源專注於其上。

14.Kinly

我們沒有解決資金問題。

15.College Inside View

我高估了我拿到投資的可能性,低估了人們對於新產品的不信任和不情願,還低估了設計的重要性。

16.99dresses

我知道這是我們拿到錢最好的機會:曾經給我們投資的幾位天使投資人也很有興趣再次投資,只要我們能找到一家 VC 來主導這輪投資。但我們現在沒什麼錢了,我們也沒什麼時間來找別人了。

17.Backchat

我們沒能快速地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帶來的結果很快就在使用率上顯示出來了。我們的產品是收費的,一開始一切都貌似順利進行,直到我們用完了所有資金。

18.Wantful

我們未能高速發展,而這正是下一階段的投資人所要求的,即使他們對我們的工作始終充滿熱情,最終還是要回到數據上來。

接下來的度假季本應該是我們發展的關鍵時期,但上周我們失去了一個戰略合作夥伴的投資,我們沒時間尋找替代的資本,也沒時間去尋求其他的機會。

19.DisruptiveMedia

我們需要大量的資金,才能啟動全球範圍內的生產和物流工作。我們很難和大型跨國公司達成協議,而且從技術上來說,參與他們的生產線也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 API。很難說這個項目到底能不能啟動,因為我們沒有錢了,只好半途而廢。潛在投資人對一個正在衰退的市場也沒有興趣。我們所得到的資金也不夠用。

20.Turntable.fm

我沒有從那些失敗了的音樂創業公司身上學到教訓。音樂公司需要巨大的投資,這一產業真是太難運作了。我們把四分之一的資金都花在了律師、版稅和服務之上,這限制了我們的發展。我們不得不關閉公司,因為我們沒法在全球啟動。

21.Skyrocket

有一天,世界改變了。不再有投資進入我們的公司。除了在銷售上的落後問題,我們還出現了新的產品問題。那時我就開始懷疑自己了,我的熱情以及長久以來的信心都被磨滅了。

22.Serendip

每天處理上百萬條信息,列出相關的歌單,再通過網頁或者是手機 app(沒有安卓版,我知道…)推送給我們的用戶,這其中的成本太高了,作為一個小小的創業公司,我們無法承受。

23.Lookery

我們敗給了 Facebook。幾年來我一直在懊悔,讓一家創業公司依賴手機用戶是一個多麼糟糕的主意啊。事後想想,從這方面來說,我們的產品和 Facebook 沒什麼差別。要想成功,需要動用一切資源,其中之一——顯而易見就是外部投資,但我們居然選擇在沒有投資的情況下開始工作了。我們應該找點錢來逃脫 Facebook 的掌控。

24.Blurtt

我感覺自己要爆炸了,我是 Blurtt 最無畏的領導人,但問題是你已經近乎絕望,失去了所有的創造力。我開始感覺非常疲憊。

如果你沒錢進行多次嘗試,不要創業。第一次創業就成功的機率大概和中樂透差不多。

25.Admazely

我的 presentation 做的挺好的,但是之後的問答環節就很糟糕了。投資人看起來抱著懷疑的態度,我走出房門的時候精疲力竭。那天我的聯絡人沒有給我打電話,我就知道大事不好了。

26.Springpad

我們沒有更多的資金,也沒法升級成能夠自給自足的公司。

27.Findory

我學習到便宜是好事,但太便宜就不是了。如果在我們需要用錢的方面太過節約,以此避免經費使用過快,那對我們的公司一點好處也沒有。

我重新學習到了團隊的重要性,團隊可以取長補短。雖然學習新知識很有趣,但把所有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會浪費太多的時間在缺乏經驗而導致的無謂的錯誤上。

我還認識到了一個好顧問的重要性,特別是天使投資人和律師。一個創業公司需要有人能夠提供專業而可信的知識,還有必要的人脈。你需要這些人來幫助你。

28.Stipple

我們開始有些收入了,但是發展得不夠快。我們還沒能盈利。與很多公司一樣,我們到了 A 輪的關鍵時刻,卻沒能得到更多投資。我們甚至都沒法從市場得到現金流。

29.Parceld

沒有人喜歡侵略性太強的人,但回頭看看,「侵略性」 這種說法用來描述 「堅持不懈的」 投資請求還挺合適的。我父親曾告訴我,特別是作為女性,永遠不要不敢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是提醒別人他們未兌現的諾言。現在人們都很忙,很健忘,日程很緊,我發三份郵件可能都會石沉大海,但發個四封五封(當然不是每天發)可能就能被看到了。不過,我再也不會知道這個辦法好不好用了。

30.Saaspire

現金流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想要開發一個產品,而你的收入是來源於別的地方的,那麼你得先讓這些收入穩定下來,才能專注於開發產品。

31.Gowalla

很不幸,一旦你的主要績效指標與投資者眼中的價值緊密相連時,當第二名就很痛苦了。你的天花板已然到位,你未來融資或銷售的能力也已經有了一個極限了。

想要存活下來就得提高績效,我們嘗試了一切方法來促進發展,有些還挺有用的。

32.Shergle

你的創意是否只能在升級公司之後才能獲利?如果是這樣的話,去舊金山或者矽谷融資吧。在英國和歐洲投資市場上沒有那麼多人會將資金投入沒有保障的研發部門的。如果你想在英國創業,那就找一些從第一天開始就能賺錢的點子吧。你也可以照樣用免費增值模式來吸引用戶。Shnergle 在成為大公司之前是不可能賺錢的。失敗!

33.Tigerbow

不要從不懂創業公司投資的人那裡籌錢。我們是從朋友和家人那裡籌集了一小筆錢的。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互相支持的,但也有一些例外。我們從這些投資者身上並沒有得到什麼增值,而這些人,對投資創業公司以及公司運營的風險和挑戰毫無認識的人會把你逼瘋的。

34.Quirky(創意產品社會化電商)

你控制著整個電商的運作,控制著開發、生產、營銷和銷售,甚至能得到 90%的利潤,但你的成本依然很高——特別是和那些並不參與這些環節的公司相比。「Kickstarter 能日進鬥金的原因就在於,他們什麼都不做,只是提供一個網站作為平臺。」

35.LinkManagement System

銷售是最重要的是,這是很多創業公司都忘記了的事實。我們也忘了。所以我們失敗的原因有六點:

①  我們什麼也沒賣出去

②  我們什麼也沒賣出去

③  我們什麼也沒賣出去

④  市場還未完全開放

⑤  我們太過專注於技術

⑥  我們的商業模式是錯誤的

36.RewardMe

除非萬事俱備,否則不要隨便升級公司。金錢才是王道,而且你得儘量發展,直到你發現你的產品能符合市場需求。

商業模式

以下這些公司要麼是沒有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要麼是在沒有規模化前太早啟動收費,而忽略了它的生意本質需要依靠一定規模的用戶數。商業模式是很現實的問題,在考慮賺錢之前,你需要非常了解產品面對的用戶,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設計出讓他們消費的盈利模式。這種模式要能持續才能成為你公司的商業模式,否則一時的減員削減開支也是沒用的。

1.Campus

我們試著改變公司的商業模式,尋求新的方法,但我們還是沒能讓 Campus 成為一家能夠盈利的公司。

2.Poliana

一個悲傷的故事:你很難用一個本應該免費的東西賺錢。

3.Bitshuva

你做了多少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服務值多少錢。

4.Treehouse Logic

創業公司不解決市場問題就會失敗。我們有個很大的問題沒有解決,我們本可以找到一個解決方案的。我們有優秀的科技,強大的關於購買行為的數據,我們的團隊名聲在外,有許多專家和顧問,但我們沒有的是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科技或商業模型。

5.Rivet& Sway

如果管理一個企業能被濃縮到只需要專注一件事的話,我就能改變結果。馬後炮是再容易不過的了,我可以做很多事來力挽狂瀾。讓我來列個單子:

佔領各地區的市場:西雅圖,紐約,西海岸

儘快採取新的模式

等到完全必要時再擴大規模(我們把工作外包得太快了)

注重公關

多睡覺

6.Tutorspree

雖然我們有了不少成果,但我們還是沒能做出一套可擴展的商業模式。Tutorspree 沒有擴張,因為我們只依靠單一渠道發展,而這一渠道突然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7.Manilla

在過去的三年裡,Manilla 得到了多項大獎、也廣受用戶讚賞,但我們卻沒辦法擴展公司來進一步盈利。

8.Samba Mobile

Samba 關閉的主要原因就是數據成本過高,而且還在不斷上漲,使我們現行的提供移動寬帶交流的模式無法運營下去。

9.inBloom

一項重要的創新項目只是因為公眾對於數據濫用的擔憂而被喊停,這是令人感到羞恥的。

我們努力工作,熱情地支持著合作夥伴的工作,但我們意識到這一領域還太新,要得到公眾的接受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源,沒有人能承受得了。

10.Zumbox

我們公司的所有人都致力於 「數位化信件」 這一概念,並且相信未來這將會成為你們收發信件的方式。但是,這一想法運作需要的時間和資金都遠超過市場能夠投資的量。

11.Delight

消費是在為信息而不是為數據買單。消費者願意為信息多付一些錢,對數據則不是那麼感興趣。你的服務將使你的客戶在他們的股東面前看起來充滿智慧。

追蹤那些不活躍的用戶,特別是你的服務並沒有給用戶設立一個中間值的時候。我們的系統本應該更加智能,能夠收集不同用戶的信息。

12.Readmill

許多關於電子書的問題都還未解決,我們在試圖創造一個閱讀平臺的道路上失敗了。很不幸,在蘋果的平臺上以較高的價格出售書本是不可能的。我們也考慮過書本的訂購模式,但發現它也不可行。最後,雖然我們所有的用戶都付費了,但這對於繼續我們的發展仍是杯水車薪。

13.Cusoy

我並不想要一家創業公司,而是想要一個真真正正的能創造收益的公司。Cusoy 並不能滿足我的這個目標,除非它有一支全職團隊,通過一兩年的融資和至少三五年的奮鬥來回答這個 「如果/何時」 的問題,也就是 Cusoy 到底能不能盈利的問題。

14.Flowtab

我們僱用了丹佛當地的運營經理,並且馬上就在當地最汙的一家脫衣舞俱樂部以及其他兩家酒吧開張了。當時我們每單得到了 1200 美元的收入,這就是 Flowtab 得到的唯一一筆收入了。我們簡化了我們的銷售過程,但是還是很難在其他酒吧進行市場營銷,畢竟我們人不在那兒。

15.Mass-customized Jeans

在收回我們(父母們)最初的投資之前,我們是不會關門的。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會從早上 9 點運營至下午 5 點,然後在晚上賺錢。這種模式剛啟動的前幾個月運行得挺順利的,但是完全沒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16.Travelllll.com

如果你的賺錢策略是打廣告,那麼你得面向大量的對象進行營銷。從一大堆人手裡賺一點小錢和從一小部分人手裡賺大錢都是有可能的。但從一小部分人手裡賺一點小錢就不怎么正常了。如果你不是賣東西的,那你可得注意了。我們沒注意。

17.RealTimeWorlds

Dave Jones 的 APB 沒有任何商業模式,卻獲得了成功。他說:「如果你圍繞著一個商業模式運作,你就註定失敗。」——一派胡言。

產品

產品開發有兩種,一種是我懂用戶,我滿足用戶需求;另一種是老子牛掰,老子引領用戶需求。無論哪種,你一定要記住,好的產品首先要讓你和你的團隊感到興奮。如果你們都覺得很一般,那麼市場也不一定會買單。不要把市場當傻子。

1.ratemyspeech

我最後才知道我們一開始的創意就是有缺陷的,大部分人(95%以上)都根本不關心自己的 presentation 做得怎麼樣。

2.Kolos

我們做了許多正確的事,但沒有用,因為我們忽略了一個創業公司最重要的,最應該關注的問題:一個正確的產品。

3.Allmyapps

我們花了些時間才意識到,我們在啟動上就有大問題…

4.Seismic Video

這是在七年前,那時還沒有 iPhone 和安卓,所以它是超前於時代的。當時我們得用 AdobeFlash 在瀏覽器上播放視頻,體驗糟糕的要命,我想吐槽都無從下口。移動網際網路已經變得更好也更重要了。

5.Calxeda

我們發展的太快了,用戶趕不上我們。用戶還沒準備好接受我們的技術。我們在運行系統還未完全成型的時候就已經向前衝了。

6.GameLayers

我認為我們的 PMOG 遊戲缺少那種能激發玩家熱情的核心力量。「在網頁上留下一條有趣的注釋」 的概念又太過抽象,大部分玩家都沒法搞懂我們在說什麼。回頭看看,我認為我們該清除一些不必要的裝飾,收起我們的驕傲,做出一些操作簡單又容易帶來歡樂的遊戲。

7.Unifyo

我們起初致力於建立一個高度自動化的用戶體驗系統,專注於為終端用戶和中小型企業提供方案,幫助他們的成長,但我們無法與大企業產生共情。

8.Plancast

社交網絡本質上是為了在家人朋友們之間發布消息的系統,而用戶在一特定系統上分享內容的次數,對於這一系統未來將會創造的價值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不像其他社交媒體是分享狀態、感想或是照片的,我們的平臺主要是分享計劃,而計劃只會偶爾被分享。許多人只是不會參加那麼多的活動,許多人也不會那麼確定自己會參加哪些活動。因此,用戶不會養成一個每天或每周上傳計劃地習慣。

9.Formspring

創業者們:創造你們自己的產品,而不是別人的。最成功的產品應該是和產品本身以及用戶的期待相吻合的。當你每況愈下時,你很難無視那些用了其他的策略和戰略而飛速發展的創業公司。無視他們吧,這是唯一一個你能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而不是追隨他人的辦法。

10.Flud

「我們的確沒有對我們的首款產品做足夠的測試,」 Ghoshal 說。這個創業團隊在沒有內測的情況下就發布了他們的產品,沒有花時間做 QA、情景測試、任務測試等等。當 1.0 版發布時,各種 bug 在他們的腦子裡嘶吼,完美的用戶體驗姍姍來遲。

11.On-Q-ity

有了對的技術和錯的市場,仍然是一次錯誤,這也證實了關於創新的一個陳詞濫調。CTCs 在未來將會大熱,這點我們是能夠保證的,但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本等到市場趕上技術的腳步。CTCs 會在 5 到 10年 的時間裡發展成為治療癌症的常規步驟,這對於我們這些參與了 On-Q-ity 的人來說,顯然是喜憂參半的。

12.CondomKey Chains

毫無疑問,我有了一個大發明。就像愛迪生和燈泡,比爾蓋茨和電腦作業系統,我引發一次改變社會的革命,同時也會給我帶來財富和名譽。我差點成為美國第一個銷售安全套鑰匙鏈的人了。

13.Wesabe

在一個糟糕的數據聚集方法和 Wesabe 讓你做的大量工作之間,在 Mint 上獲得更好的體驗就容易得多了,而且這種體驗還來的很快。我之前提到的所有東西,不依賴單一資源提供商、保護用戶隱私、幫助用戶在財務方面做出積極改變等等,都非常棒,都是我們該追求的東西。但如果你的產品太難用的話,這些東西就都沒有意義了。因為大部分的人並不那麼在乎長期效益,他們只在乎眼前可見的未來。

14.Imercive

我們堅持一個錯誤的戰略太久了。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承認這個主意沒有我們原先想的那麼好,或者是我們沒法讓它實施起來。如果我們能對自己誠實一點,我們就能儘快轉向,而且也會有足夠的資本來實施一個新的戰略。我覺得我作為 CEO 作出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沒能儘早從錯誤裡走出來。

用戶

唯有尊重用戶,你才能超越用戶。

1.Rdio(數位音樂服務提供商)

Rdio 的問題在於太早考慮持續發展的問題了。創業公司的一個典型錯誤就在於過分擔心自己能否創造利潤,但其實他們還沒進入到高速發展的時候。這也是此類商業模式的一個問題,因為內容許可協議的關係,企業可運作的餘地很有限。無論我們做什麼,很大一部分的收入都要歸唱片公司。你必須得用大量的用戶來彌補它,這也是為什麼你能看到 Spotify 要遍及全世界。

2.Selltag(二手交易平臺)

這家公司最大的問題在於用戶參與與用戶保留。「在交易平臺的創業中,創業者都會面臨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的問題。我們試著通過營銷來保留買賣雙方用戶,但這還不夠。可能會有很多人想在我們的平臺上賣東西,但要找到買主就複雜得多了。」

3.Shopa

消費者們對自己的購物需求守口如瓶,這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儘管我們吸引到了一百萬用戶,但他們對和好友買到同一條連衣裙的擔心超過了對摺扣的渴望。

4.Why Own It

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想要把這個 app 推薦給朋友或家人,因此,我們陷入了 「雞與雞蛋」 的問題之中。

5.Talentpad

我們沒能在這個大市場下創造出相應規模的企業。我們的團隊始終熱切希望我們能夠在大範圍的用戶中造成巨大的影響,但我們沒能想出達成這一目標的方法。

6.VoterTide

我們沒有花足夠的時間來與顧客交流,並且還在滔滔不絕地講我們自認為的優點,當我們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已經太遲了。人們很容易騙自己說自己的產品超棒,但你得關注你的客戶,並且按照他們的需求來做出調整。

7.Pumodo

團隊裡沒有一個人是我們這個 app 的用戶——我們都不用它,我們都不喜歡它。我們只喜歡這個創意,這真是個悲傷的故事。

8.Findlt

創業和改變世界都不是容易的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大多數的 Findlt 用戶其實並不需要這個軟體,這讓我們在今後要繼續努力來解決這個問題。

9.Teamometer

不要做太多的計算,類似:30 美元乘以 1000 個客戶再乘以 24 個月,哇,賺翻了!

哎,傻孩子,你根本都不懂讓 1000 個客戶每個月付費長達兩年有多難。我的建議是:先找到第一個客戶,再找 10 個,再找更多。

除非你先找到 10 個客戶,否則你什麼也證明不了,只能在哪兒加減乘除。

10.GroupSpaces

我們總是犯同樣的錯誤,就是太早擴張了。我們渴望達成一個巨大的數字來為今後的融資做準備,同時也被我們在學生市場上得到的廣泛認同所激勵,我們花了大把資源用於發展我們的付費營銷渠道和分發渠道,而我們本可以將這筆資源用於用戶獲取的。我們失敗了,因為我們在新的市場上沒有足夠的 PMF,只好把精力從產品轉向尋求與市場的契合度上。這耗費了我們大量的時間。

11.Zillionears.com

人們實際上並不真的喜歡我們產品的全部,我們的用戶也不覺得我們的服務真的有那麼好。實際上,有些參與了銷售環節的人甚至都不喜歡我們的 「靈活定價」 系統。他們想要幫助那些藝術家,因此省下幾塊錢並不能讓他們有多高興。他們本來可以在別的地方免費得到這些音樂的。

12.HelloParking

我們從未提出清晰的假設,從未發展實驗,也很少與我們的終端用戶進行有意義的談話。雖然我們在這一產業中有幾位不錯的顧問,但我們本應該見見所有我們能聯繫上的人的。更糟糕的是,我們幾乎都沒走出我們的辦公室。

13.Sonar

我們的教訓:

如果你正在創建一個社交網絡,那麼發展是唯一需要注意的事。用戶的參與是挺重要的,但除非你你的發展跨越了一個門檻,否則你是不會得到下輪融資的。

14.RiotVine

這不是好點子壞點子的問題,這是讓人們談論起來的問題。讓你的產品的一些方面能夠引起人們的談論,並且讓它變得獨一無二。

團隊

一定記住要互補,不要只具備一種能力。

1.Kior

各方對誰應該承擔責任的問題出現了分歧,但他們一致認為這家公司在人員配備方面做得很差:公司實驗室裡有很多博士出身的研究人員,卻沒什麼技術和運營人員。這種不平衡導致了它的失敗。

2.Standout Jobs

我給 StandoutJobs 太早籌到了太多的錢(大約是 180 萬美元)。我們那時候還沒有合法籌集這麼多錢的許可。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創始人團隊還沒找出決策者。這是個錯誤,如果創始團隊不能自己推出產品,或者不能在一小部分自由職業者的幫助下推出產品,那他們就不應該創業。我們本可以找一個聯合創始人,但我們沒有。

3.UntitledPartners

招聘很難,而且我們自己沒什麼經驗,只能依賴投資者來幫助我們作出決定。我們在招聘全職員工、兼職員工和合同顧問時作出的正確決定和錯誤的一樣多。最大的建議就是:一旦數據顯示你的一個職員的不能勝任工作,不要遲疑,馬上換人。

4.Decide.com

決定你做事的方式,然後僱傭那些和你的做事方式一樣的人。不同的觀點的確很有價值,但在創業公司中,僱傭那些同意你的觀點的人所得到的好處也就是快速的發展會比得到不同的觀點來的更重要。

5.Vitoto

超出專業領域的產品:團隊裡從未有人打造出一個成功的產品過。我們都有在大公司的工作經驗,從銷售到商務都有。但我們沒有關於視頻用戶的經驗,我們到了一個完全不是我們強項的領域裡。

6.Nouncer

一個月前,在我的天使輪投資進行到一半時,我打算複習一下我已達成的成就,想像哪兒還需要改進,讓我的公司成為一個可盈利的公司。我也正在一個朋友的幫助下尋求風險投資。最後,我問我自己什麼是我成功最重要的因素,答案是合作夥伴和開發者。我花了一年的時間來找尋他們,但始終沒有合適的人選。我意識到,錢不是根本問題。

7.BricaBox

當你的合伙人離開公司時,你就要開始面對一場狂風暴雨了。不要把事態惡化,好好想想如何處理手中的大筆股份。對於那些拿著血汗股份的創始人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等待一段長長的授權期。

8.Boompa.com

我和 Ethan 做了一個 「殭屍隊伍」 測試來看看是不是有人想要在一個工作強度極大的項目中工作,不管是創業公司或是別的什麼。這個測試是這樣的:如果殭屍突然在地球上大量出現,你會相信隊伍裡的夥伴們會做你的後盾嗎?如果他們被咬了,會誠實地告訴你嗎?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將隊伍裡唯一的槍交給他們,他們會是更好的射手嗎?

如果任何一題的答案是 「不」 的話,你就知道他們更適合在格子間裡工作了,而不適合和你一起創業。

9.Devver

對於一個遠程辦公的團隊,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管理上的缺失。在一個州裡管理工資單、解僱人員、保險等瑣事就已經很麻煩了,橫跨三個州來管理這些東西簡直是噩夢,即便我們已經請了一個服務公司來幫忙。顯然,當你的創業公司發展壯大時,就可以找別的公司來幫忙處理一些麻煩事了,但對於一個小團隊來說,這是最麻煩最讓人分心的事務了。

10.CryptineNetworks

無論你和你的朋友關係如何,多麼信任彼此,你的意圖多好,金錢都會橫亙在兩人之間,更何況每個人都會高估自己的貢獻。另外,創始人對於公司的情感是很複雜的。因此,要想從創始人手中拿回股份,這一談判既不合理,也不簡單。然而,股份行權計劃(vestingschedules)降低了談判的困難,並且能使公司回購股權。我讓自己傻傻地跌進了 「這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的陷阱,然而沒有哪家創業公司能夠一次就成功的。這些小問題導致了團隊的分裂。如果你覺得創業公司不用考慮股權問題,那你就太天真了。

11.Lumos

我們從未用過市面上的家庭自動化產品,我們也不是物聯網領域的專家。當你在某個領域是新手時,你就沒法意識到你決定中的不足,就像那個著名的達克效應所說的那樣。

運營

細節無小事,但這些公司卻忽略了。

1.Wishberg

2013年4月,我們得到第一筆投資時,我們為自己設下了很高的目標。作為一家創業公司,數據是最好的夥伴。在年末重新審視這些目標時,我們意識到我們根本沒有按目標行事。我們這個團隊總是想要追求更大的夢想,卻沒有關注更小的挑戰。

2.Secret

很不幸,Secret 並沒有達成我剛剛創辦公司時的願景,因此我認為關閉它對我、對投資人和對我們的團隊來說都是正確的選擇。

3.Dijiwan

一個好的產品創意和一支強大的技術團隊並不能保證一個公司的成功。我們不能忽略公司的發展進程以及運營問題。

4.PostRocket

我們剛剛創辦 PostRocket 的時候,我們不僅想要幫助企業在 Facebook 上成功營銷,還想創造出色的產品和服務來支持它。我們一直沒能達到我們為自己定下的目標。

5.Canvas Networks

一個貌似已經成功了的產品會失敗,這真是讓人吃驚,但這種事每天都在發生。雖然我們的產品已經很符合市場需求了,但我們沒能好好運作它。要發展一個企業是很困難的,而發展一個只有一個 app,而且正處於創業路上的企業是特別困難的。

6.HowDO

我們的目標是將我們的熱情轉化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平臺。我們缺乏發展所需的資源,因此沒能完成這種轉化。關閉平臺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我們已經考慮過其他所有方法了。

7.Backfence

超本地化是非常難的,不要自己哄自己,你不只是打開大門然後就衝擊某個臨界點,這就是我們從我們的信仰一躍中學到的。建立一個社區需要大量的工作。仔細看看那些超本地化網站,看看那兒有多少帖子,特別是那些由社區用戶發表的帖子。所有超本地化社區網站的運營者都會告訴你,你得花上很多年才能真正發展出一個活躍的線上社區。而要盈利就得等上更多年。不幸的事,種種原因讓 Backfence 沒法持續發展下去了。

8.SednaWireless

經濟原因只是其一,另一個問題是我們沒能實施我們的計劃。外部原因如印度的硬體生態和內部原因比如團隊的專業度不足都是我們失敗的原因。如果有錢的話,我們或許還能再堅持一段時間。

法律風險

在界限不明的行業,尤其要重視潛在風險。這裡面需要一套組合拳,你如何用一系列公開的行為向政策制定者施展你的善意,這是門藝術。做得好你將制定行業準則;做得不好,有可能像以下的公司一樣萬劫不復。

1.Flytenow

「2015年12月18日,美國哥倫比亞特區上訴法院駁回了我們要求撤銷聯邦航空局對 Flytenow 以及其他用於共享飛行經歷網站的禁令。Flytenow 成立兩年多了,是為了讓航空愛好者們能夠分享飛行的快樂,見識真正的飛行員,或者是組團去開飛機。不幸的是,我們別無選擇,只能關閉 Flytenow。不過,我們還會像飛行員一樣戰鬥,直到重回天空。」

2.Carrier IQ

「人們早已對大公司或其他組織為了自身利益如何處理客戶隱私抱有懷疑,而我們的軟體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追蹤用戶,對公眾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因此,不出所料,在事件披露之後,出現了大量宣布某某公司使用(或未使用)這一軟體收集信息的聲明,法院受理了大量關於侵犯隱私的案件,立法機關正起草法案來加緊這方面的控制。許多訴訟都貌似已經結案了。AT&T 並沒有收購整個公司,我們也明白它將不會對 CIQ 的任何案子負責了。」

3.Homejoy

公司 CEO 認為,失敗的決定性因素在於他們所面臨的訴訟,這四宗訴訟是關於他們的員工是否應按照正式工和合同工來分類。雖然這一分類最終並未真正實行,但還是嚴重影響了融資。「這種麻煩事很多,雖然都只是些小事,但卻激起了大浪。」。

4.Vatler

我們 2014年 夏天在舊金山創建 Vatler——提供貼身管家服務。我們認為這項服務的需求很大。然而我們接到了警察局的電話,說我們的許可證未經通過,還警告我們的業務中有很大部分是非法的。兩周之內,我們失去了大量的業務和 30%的收益源,根本沒有繼續發展的希望了。我們試著讓一些飯店支付帳單,但沒有幫助。我們的經營模式不再有效,9月7日,也是在舊金山,我們宣布倒閉。

5.Grooveshark

我們與唱片公司協商決定,即刻停止我們的運作,清除伺服器上的所有數據,並且交出我們的網站、手機應用的所有權以及智慧財產權,包括專利和版權。

6.Ordr.in

我們活在美國夢之中,直到一個 「專利怪 「——一家唯一的業務是起訴合法企業以求取高昂協調金的公司——用一場官司把我們打倒了。

7.This Is My Jam

當這些平臺走向成熟和鞏固,用戶從網站上流向 app 時,更加複雜的許可條例和地理上的限制告訴我們 「對不起,這個歌曲不能在這兒播放」,這種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而非偶爾的例外了。

技術

記住,有時候技術過剩,讓產品變得複雜亦是災難。

1.Laguna Pharmaceuticals

涵蓋了大約 600 名患者第三期實驗才剛剛進行兩個月,研究人員就發現了副作用,這使公司無法像之前那樣大範圍推廣這一藥品。「我們其實十分驚訝,因為二期研究時一切都十分順利。」 公司 CEO 說。他拒絕透露更多關於副作用的事,只是將其描述為 「安全信號」。「正常的做法應該是繼續研究,」 他說,「但它不會有商業價值了。因此比起嘗試突破,我們還是決定停止。」

2.Nirvanix

雲服務很棒,外包很棒,但不可靠的服務一點兒也不棒。沒有人比你更在乎你的數據,這是底線。沒什麼能代替盡職調查和深思熟慮,要避免依賴。

3.MyFavorites

在開發手機 app 的同時開發網頁 app 是個很傻的選擇,特別是當我們還是沒有開發出收藏選項,也沒有讓任何人測試過我們的 app 的時候。我們簡直是在以一個很滑稽的方式燒錢。當我們為了 SXSW 發布的最後期限手忙腳亂時,我手下有 7 個人在一起做這個產品。我們打算專注做一個 iPhoneapp,但是這把我和我們的程式設計師難住了,因為我們沒法用這個 app,我們的手機都不是蘋果。

4.Meetro

我們本可以試著修補 Meetro 的,但我們的團隊已經要向前走了。就憑我們毫無發展的現狀來籌集資金基本上時不可能的。另外,我知道為了讓我們的隊伍更加團結,我們得轉移一些注意力。但包括我在內,大家都覺得被打敗了。我們知道要解決軟體中的問題得重寫代碼,但沒有人想要做這件事。

5.eCrowds

當產品變得越來越複雜時,它運作起來就不那麼快了。在我看來,所有的網頁 app 都應該有很快的運行速度,所以人們不能接受我們的 app 的速度,特別是它開始在公共網站上運行時。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加速它的運行,但我們失敗了。這教導我,我們必須一開始就應該將一個基準工具納入到我們的發展周期裡,因為我們的產品屬性要求這一點。

規模效應

在很多同質化競爭的行業,規模效應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大壁壘之一。能做好,其實不容易。

1.Brawker

我們的發展速度沒有達到預期,我們的服務也未能覆蓋到我們所希望的範圍。

2.ProtoExchange

很不幸,我們努力想要改變製造業的面貌,但我們沒有達成最初的目標。因此,我們選擇關閉公司,重新評估我們在製造業中的地位。

3.Balanced

我們發展的速度不夠快,沒能在支付領域成為一個大型、創新、獨立的公司,只好決定不再繼續發展。

營銷

營銷技巧是用戶和產品之間最有效的一座橋,只有真正懂產品和用戶心理的人才能做好它。這其實是決定你商業成敗的 「最後一公裡」。

1.Dinnr

這可能是 Dinnr 的命運,我們從未得到過什麼好機會。無論我們做什麼來救活它,在網站宣傳或採取別的營銷策略,都像是在無謂地激勵一個奄奄一息的人。

2.Everpix

創始人一直都知道他們犯錯了,他們花了太多時間在研發產品上,因此在發展和傳播方面的時間就少了。他們的第一份融資演講稿極為普通。他們太遲開始營銷了。

他們的失敗在於他們將自己置於那些科技巨頭,比如蘋果和谷歌的對立面,而這些公司都提供著完善並且免費的 Everpix 替代品。雖然他們的產品用起來並不難,但的確還需要一些學習,而且用戶還得相信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創業公司,把自己的人生回憶交給他保管。這太難了,而 Everpix 也未曾做出過能使它變得容易的努力。

「有一個成功的產品,並不是能使一家公司成功的唯一因素。」

3.Overto

對於網絡公司來說,決定生死的是用戶數量。剛開始的時候用戶數量是系統性增長的,接著我們就撞到了天花板。這時候就該做些營銷工作了。但很不幸,我們團隊裡沒人擅長這塊工作,更糟糕的是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來填補這段空白。

其他

1.Wattage

我覺得我們的失敗可以總結為四個字:能力不足。

2.GigaOm

商業,就像人生,不可能和電影一樣,不可能每個人都得到童話般的結局。

3.Digital Royalty

我們經歷了一些改變,一些在我們的掌控之中,一些脫離了掌控。為了不丟失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不汙染我們的文化主心骨,我們決定暫停業務。

4.37Coins

作出關閉公司的決定是很困難的。雖然我們心懷遠方,但我們已無法輸出高質量的產品來與市場匹配了。

5.ComboCats Studio

可能只有我這樣吧,我低估了 UI 的工作量,即便我看到了模型。次次如此。這個東西很難一開始就正確。

6.Twitpic

我們沒有資源來從 Twitter 這樣的大公司手中保護我們的品牌,儘管我們始終相信這個品牌是屬於我們的。因此,我們還是決定關閉 Twitpic。

7.GreenGarStudios

如果你還記得我的融資演講裡曾這麼說:「我們已經賺了一百萬了,讓我們來聊個十億的吧。」 也許有天這番豪言壯語仍能成真,因為我還在為此不斷努力。但是,這個夢想可能不是和我的 GreenGar 一起實現了。

8.Outbox

巨大的複雜系統似乎不可戰勝,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它們都是我和你這樣的人創造的。

政府或大公司最主要的資源就是時間,然而這是創業公司最缺少的東西。

你可能覺得政府組織很糟糕,你錯了,他們超級糟糕。

如果沒法找到你需要的硬體,那就自己造一個,這並不難。

在客戶身上可能會花掉很多時間和精力,但非常值得。

人生苦短,只要追求那些你最想要的東西就好。

9.Argyle

我們是一個在大地方建立的小公司,但那兒不是矽谷。這是把雙刃劍,因為在矽谷,你得花兩倍的錢來僱傭員工和支付房租,但在矽谷之外,人們對於融資的態度又完全不同。

10.Exec

許多 O2O 企業都在問我創建 Exec 的經驗:

單位經濟比純軟體業務要重要得多;

送貨員人員流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需求是很尖銳的;

動員顧客是很難的;

我們是不能自己去跑業務的。

11.MochiMedia

沒人希望看到這種結局,也的確有人想要以更高的價格收購 Mochi,但我們還是解散了。他們並不打算做出什麼合理的決定,他們肯定不像我們一樣為這個公司考慮。我們試著堅持下去,但是最後還是沒能改變他們的決定。

12.Salorix

很可惜,所有的好事都會走到盡頭,這個公司也一樣。迅速衰敗也是件好事,總比慢慢死去好。

13.Intellibank

專注與簡化常常比幻想未來的未來的未來更難。正是因為如此,許多創業公司無法集中精力。我們需要時間來修剪一個想法,這是很重要的,就像馬克吐溫曾說過的那樣:「如果我有更多的時間,我會寫一封更短的信。」

14.ArsDigita

①  花了 2000 萬美元才拿回與我在當 CEO 時的相同數量的收入。

②  婉拒了微軟的希望我們稱為第一個有.NET 產品的創業軟體公司。

③  在第四版完成之前就廢棄了第三版產品。

15.EventVue

我們的錯誤:

•  沒有專注於學習

•  沒有注重對 EventVue 的營銷

•  一開始招募人手的時候做出了太多妥協,沒有足夠關注僱員的能力和競爭力

16.IonLab

我與 7 個人談了談。其中三個對於我的決定表示同情和同意,另外四個力勸我堅持下去。是什麼讓我做出了決定呢?前三個都曾經創業過,而後四個沒有。後四個人不能真正了解我們的情況,即使他們也是為了我好。

17.Kiko

創造一個能夠激發你生產力的環境。在家辦公可能挺方便,但通常在一個專門的空間辦公會更有效率,同時還能讓你保持家庭和工作的平衡。

18.Monitor110

七宗罪:

①  缺少一個決策者

②  沒把技術部門和產品部門分開

③  太早做太多公關

④  有太多錢

⑤  沒有貼近消費者

⑥  沒有及時按市場做出調整

⑦  在公司內部和董事會內部對戰略的分歧太大

19.NewsTilt

•  我和 Nathan 之間有重大的溝通問題

•  我們本身對新聞和新聞產業沒有足夠的熱情

•  開發新產品需要改變,但我們做不出改變

•  以上三點消磨了我們創業的熱情

20.SMSnoodle

我出生起就不愛聽別人的建議。如果你是個技術控,那你不聽建議也會有很多別的機會,你不會滿足於任何程度的發展。別聽你的心說什麼,聽聽看你的腦子說什麼。如果你是一個網站創業者,你只有 6 個月來開發第一版網站,更簡單一點的那種只能用 2 到 3 個月。你可以之後再進行調試,但要儘快開始工作。

21.Zen99(財務軟體公司)

我們在用戶獲取上出現了問題,而且我們最強的領域又有競爭者。我認為,獲取用戶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起一個 1099 報稅單用戶網絡:Intuit 公司(Zen99 的競爭者)數十億的報稅之中,許多都是來自於這些用戶的。不幸的是,Intuit 開發了一款相同的軟體來與我們競爭。當你的最佳用戶獲取策略幫助了一家正與你競爭的公司時,你不會好過的。

22.InqMobile

Inq 在過去的幾年裡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們的技術被採納到另一家公司一個更好的應用之中了。因此我們要做出這個艱難的決定,就是關閉 Inq。

23.Diffle

當你的公司倒閉的時候,你是沒法理性思考的,你當時的想法和幾個月後的可能完全不同,你對你今後的發展前景也會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你得在一無所有之前關閉公司,這樣你就能考慮接下來該做什麼,而不是手足無措。

希望這些公司的經驗對你們有用,一如既往,希望讀公號的你們,好運。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彭麗慧_NT5727

相關焦點

  • 這141家創業公司為什麼失敗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中文互聯...
    也有一些失敗理由是 「個性問題」,這也是創業最殘酷的地方——有時候一些看起來很小的問題就足以壓垮整個團隊。還有一些失敗的理由讓主頁君內心崩潰,比如:「(我們失敗的原因是)團隊裡沒有一個人是我們這個 app 的用戶——我們都不用它,我們都不喜歡它。我們只喜歡這個創意,這真是個悲傷的故事。」
  • 這10大原因導致了141家創業公司死亡!
    同時一個公司是否能按既定計劃達成階段性目標也是其能否存活下來的重要原因。也有一些失敗理由是 「個性問題」,這也是創業最殘酷的地方——有時候一些看起來很小的問題就足以壓垮整個團隊。還有一些失敗的理由讓主頁君內心崩潰,比如:「(我們失敗的原因是)團隊裡沒有一個人是我們這個app的用戶——我們都不用它,我們都不喜歡它。我們只喜歡這個創意,這真是個悲傷的故事。」
  • 分析101 個創業失敗案例,我們總結了 20 大失敗原因
    Q:導致創業失敗的原因我們給那些創業失敗公司進行 CB Insights (CB Insights 是一家風險投資數據公司,會定期發布,如:按需經濟之類的經濟發展趨勢,以及獨角獸公司的名單) 的數據分析,來看看我們是否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 徐小平深度分析:我投資的七個項目為何失敗
    (原標題:徐小平深度分析:我投資的七個項目為何失敗?) 在當下的中國,創業確實是時代最強音。我每一個項目投的時候,都會想「又是一個Facebook」,結果卻往往變成「又是非死不可」。這是永遠在絕望中再去尋找希望的過程,也是我做投資五六年慘痛的教訓。為什麼公司會死掉?只要創始人不死,創業公司是不會死的。
  • 創業公司失敗原因排首位的竟然是:無市場需求
    我們給這些創業失敗公司進行了 CB Insights 式的數據分析,同時,在逐個分析這 101 個初創失敗的案例後,我們了解到兩點:第一、一個創業公司因單個原因而失敗的情況很少;第二、在這些案例中,失敗的原因多種多樣。從中篩選後,我們得出了他們失敗的 20 個最主要原因。
  • 創業公司的失敗與復興的17個典型案例
    國外媒體近日對創業公司的失敗與復興作了盤點,選取了17個典型案例,為有志創業的人們提供了從公司財務到創業者個人情緒到公關危機等各個方面的經驗教訓。  失敗的教訓  PWA創始人Scott Purcell:我是偶然扎進創業企業的淘金熱當中的。這是我的第一次創業嘗試,我曾經以為網站可以在一天內建成,能夠得到數百萬的點擊,每天都能掙好幾萬,我還想過要僱一個人替我打理網站,而我自己則可以去享受人生。那時的我真是太傻了。
  • 為何別人創業能成功,自己卻接連失敗,你可能有這3個羊性思維!
    文:長安在網際網路時代有著許許多多的機會,這對年輕人來說可謂是好消息。不僅因為在網際網路上有很多機遇,而且可借鑑性也很大,再加上創業雞湯無處不在,許多人頭腦發熱都去創業。但成功的人並不多,成功的人只佔一小小部分。
  • 這可能是最酷的大數據創業公司!他們做出了預測分析版的「谷歌」
    然而,通過分析數據來回答這其中的一或兩個問題往往就需要數周甚至數月的時間。現在,MIT 的 Endor 已經開發出一個預測-分析平臺,使得任何人——不論技術嫻熟與否——都可以通過接口上傳未經處理的數據並輸入任何關於商業的問題。這就像在用一個在線的搜尋引擎,而你能在 15 分鐘之內獲得精準的答案。
  • 研究了100多個創業失敗案例後,這裡有7個血色教訓 | 獵雲網
    Anastasia Mudrova曾是一家創業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在項目失敗後,她發瘋似地閱讀和思考了100多個創業失敗的案例,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式,總結了7個血色教訓。本文轉自紅杉匯(微信號Sequoiacap)。
  • 創業哪有不失敗的,你失敗了怎麼辦?
     真正創業成功的人士,他們壓根就沒有認為自己最初是在「創業」,他們只是有興趣,或者想賺筆零花錢,或者被公司主營業務「逼出去」不得不開一條新路……但他們卻很少抱著「我要創業,於是去創業……」當你主觀認為自己在「創業」時,那你最好要小心了。你認為自己在「創業」,說明你正在進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
  • 公司是如何被他們搞垮的,16家跨國公司的教訓
    作為一個跨國人力資源公司的CEO,Tony看過了太多公司的起起伏伏,甚至是一夜就被搞垮的事情,於是,在研究了16個企業家的失敗案例之後,他就與人合作出版了一本書,名字叫《他們是如何摧毀公司的》(How They Blew It),其實,我們看到的是太多的成功企業家的故事,也有很多的成功學的講座,但是,如果,我們認真思考就會發現,其實成功也是各有各的通道,而這些通道只屬於成功者個人
  • 為何那麼多年輕人創業失敗?李嘉誠這樣說!
    如果你的理想是創業成為一名出色的企業家,說明很有大志,是個不甘於平庸的人。特別是越來越多年輕人創業的時代,每個行業催生一批年輕創業者,激發市場創造力,為國家注入可持續發展活力元素。但事實上,創業是很殘酷的,面對的壓力比打工大得多,並非人人都能熬得住。
  • 規模最大的72個創業失敗案例
    然而失敗者就不一樣了,CB Insights 從創業公司資料庫中整理了迄今為止 72 家最大、代價最高的「創業熄火案例」,他們起初都獲得了相當規模的投資,最終卻失敗了,或是無法進入市場,或是在投資無法成功退出:被迫變賣資產、收購價低於投資額等情況。這其中有不少失敗案例是本世紀初網際網路泡沫破裂時和破裂後的事情,也有不少近期發生的,他們失敗原因不盡相同。可謂「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 過去14月死在風口的明星創業公司 他們為何倒下?
    從去年至今,全球有一批明星創業公司陷入倒閉的境地。是創業環境越來越艱難嗎?是預示著科技創新產業的泡沫終將破滅嗎?未必是,也許破滅的只是創業夢想,而非技術本身。  通過盤點倒下的全球科技創業公司,智能硬體、應用社交、電商等領域成為創業「出師未捷」的重災區。頭頂高科技的矚目光環,他們為什麼還會倒下?
  • 他創業9次都失敗,43歲再創業,憑藉一道菜,讓公司年賺25億
    其實這只是少數人,富二代中也有很多憑藉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人。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一位就是其中一個,他的名字叫戴勝益。從零起家,創業9次卻失敗9次戴勝益就不願意接受家裡的饋贈,他選擇從零做起,不過也是很幸運的,戴勝益第一次創業就賺了1.6億元。
  • 解讀德魯克:不知道如何管理是創業公司失敗的最大原因
    「不知道如何管理是創業公司失敗的最大原因」,這句話來自於德魯克。因為中譯版中使用的是「新創組織」或者「新公司「,為此我專門問了出版編輯,確認德魯克說的就是創業公司。 這是一個極有意思的結論,因為大概在4年前,小米走入鼎盛期,與之相伴的是關於「粉絲經濟」,「社群經濟」,「超級產品經理」這些熱詞。
  • 2020年,這1000家明星公司死了!
    平均每5天就有一家創業公司倒閉失敗是2020年的底色,疫情給企業抹上了一層灰。 根據IT桔子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20年,10年內叫得出名字的新經濟關停倒閉項目數已達到14000多家。 就2020年,明確關閉的項目有近1000家,特別是上半年,平均每5天就有一家公司倒閉。 在這些死亡企業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比如說蛋殼公寓、安邦保險、ofo共享單車等等。 企業死亡原因不盡相同,但只要認真分析,還是可以避免踩雷的。
  • 這可能是目前最牛的10家醫療創業公司
    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記者從移動醫療、生物醫療、醫藥企業、醫療器械等精選出10家公司,盤點下它們的商業模式、行業痛點,以及看好的創投機構的點評,它們未來有可能攪動三萬億市場。行業痛點:  對於基因檢測國內消費者認知程度不高,判斷能力不強,這對於剛剛起步又專注於專業領域研究的創業公司來說,有很大挑戰;除此之外,國內消費者能承受的價格有限,這意味著企業要通過讓利來獲取用戶,前期投入巨大,但後期可以依靠經營數據收費,通過與國外的同類型產品23 and me 對比,這將是一片巨大的市場。
  • 創業血淚史:13位創始人現身說法,是什麼逼他們的公司走上絕路?
    而且各家公司的失敗都不盡相同,有些是出現了突然的內部爆裂問題,導致公司員工在一夜之間全部丟了飯碗;而有些雖然沒有劇烈的動蕩,但卻面臨著持續的、緩慢的業績下滑,終究還是避免不了走向破產。至於失敗的原因,那就要看各家公司具體所處的行業和所提供的服務種類了。但現在,得益於一種新型的「初創企業死後驗屍」的趨勢,我們可以根據公司自己的反思和總結,來就其失敗進行仔細的分析,以汲取一些經驗。
  • 創業失敗32次,負債64億
    沒有人可以簡簡單單成功,他創業失敗30多次,負債64億,卻仍然堅持,從而創造奇蹟! 一個家道中落的富二代,創業32次,失敗了32次,如今負債64億。 但這有什麼呢?吳欣鴻靠賣域名發家,如今在80後富豪榜中位列第12名,而且還逆勢上了市,身家超過50多億,手握12億用戶,覆蓋了7.5億臺行動裝置,差不多僅次於騰訊,連馬雲都不敢小覷這個年輕人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