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裡一位二胎寶媽跟我說,她家有三個兒子,每天都很心累。我心裡一驚,猜想是不是最近添了三胎,誰知她苦笑:第三個是孩子爸爸。
這個「笑話」想必許多寶媽一點不陌生。一方面是這個社會給男性太大壓力了,絕大多數父親光是掙錢養家就拼盡全力了,哪有精力管小孩;一方面,許多父親潛意識就認為管孩子應該是媽媽的事;另一方面,很多父親就算有時間,也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處,一聊就吵。回想我自己帶過的學生,一個班35人,有33個孩子的教育問題都是由母親來跟我溝通的。
然而,就算現實困難再大,我們也無法否認這個事實: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母親無法全部代勞。尤其對於兒子來說,父親這個榜樣對他的成長意義更為重大。
今天我想借用澳大利亞著名教育家史蒂夫·比達爾夫的著作《養育男孩》,跟大家聊一聊父親可以在兒子的生活中做些什麼,幫助兒子更好地成長。如果您恰好是一位父親,我將感到非常欣慰;如果您是一位母親,我也希望文章會對您今後如何啟發丈夫有所幫助。
《養育男孩》中作者接觸過一個小男孩,經常生病卻查不出病因。為此男孩的父親,一位傑出的醫學專家,專程從國外飛回來陪伴兒子。奇怪的是,只要父親一到,男孩病就好轉,父親離開不久,男孩就又病了。作者建議孩子父親換份工作,多陪陪孩子,結果男孩的病真的不藥而愈了。
各位父親朋友,千萬不要低估了自己在兒子心目中的地位,他會以各種你想不到的方式來求得你的關注。如果周內工作太忙或者經常出差,那麼節假日一定不能再把孩子丟給媽媽或者老人了。那麼,爸爸們可以陪男孩做些什麼呢?
孩子會學習你的一言一行,並無意中模仿,我們最好時刻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舉止,儘量不要把自己負面的一面展現給孩子看到。
男孩們會通過觀察父親來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開心、悲傷、生氣、委屈和恐懼等內心情緒。舉個例子,如果父親一生氣就砸東西,可想而知男孩長大後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憤怒。相反,如果父親面對困難表現地非常冷靜,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那麼男孩長大後必定遇到問題第一時間是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不停地抱怨或推卸責任。
書中提到一個例子,作者的朋友開車帶一家人出去玩,在紅燈時停車等候,這時一個來自亞洲家庭的車突然闖紅燈過去了。沒想到,朋友的兒子脫口而出一句非常難聽的髒話。朋友非常震驚,因為他很清楚,自己曾說過一模一樣的話,兒子這是在模仿他。他立刻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即靠邊停車,告訴孩子,自己當初不該說這樣的話,也不希望孩子以後再說。
有時候我們可能自己都沒意識到,平日裡對親戚朋友或陌生人無意中流露出的嫌貧愛富、踩低捧高、優越感,孩子都看在眼裡,並深深記在心上,然後模仿你的一言一行。
孩子必須知道自己的父母是有感情的人。
我們在流露感情時,沒有必要避開孩子。不要總是把兒子當作不懂事的小男孩,他們有權利、也有能力參與到你的情緒體驗中來。當我們生氣時,應該對孩子直接表達出自己的委屈、難過等情緒,絕不是大發脾氣甚至動手打孩子。當我們害怕時,也不要總想著自己一個人承擔,我們可以當著他的面說出來,甚至哭出來。
承認爸爸不是無所不能的。許多爸爸總是試圖維護自己在兒子心中高大的形象,拒絕向兒子展示自己「不行」的一面。其實我們終歸都只是普通人,承認自己「有所不能」,反而會更讓兒子覺得真實,拉近彼此距離。當兒子長成真正的男人,也不會自己給自己添太重的心理負擔。
你會發現小男孩特別喜歡和成年男性打鬧(如果爸爸願意的話),因為他們在潛意識中「模仿」這位成年男性,學著樣子「變成一個男人」。在打鬧的過程中,小男孩很容易一興奮就忘了分寸,磕磕碰碰的事情就會時常發生。這時,父親的角色就非常重要了。
細心的父親會在合適的時機停下來,明確告知兒子:我們的身體都很寶貴,如果一方受傷,我們就不能玩這個遊戲了。因此,我們需要制定一些規則:不能用手肘和膝蓋撞擊,更不能動手打對方。正是在一次又一次和兒子明確界限的過程中,我們讓他明白了對男孩來說最重要的一個生活技巧——自控力,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有自控力的男孩,會給他自己還有你的生活減少無盡的麻煩。
尊重女性,我想可能是許多女孩的媽媽迫切希望男孩媽媽教會他們的事吧。可惜很多男孩媽媽並不知道該如何做,或者抱著「反正我家是男孩不吃虧」的心理。其實男孩的媽媽更要重視這一點,因為男孩一旦不尊重女性,那麼他一定是從不尊重媽媽開始的。這個時候,爸爸的角色至關重要。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案例,14歲的男孩薩姆因為布置的家務做得很糟糕遭到了媽媽的批評,沒想到薩姆毫無認錯的意思,反而叉著腰,寸步不讓地和媽媽頂嘴。媽媽這時已經在身高、體格上遠遠比不過兒子了,根本不是兒子對手。這時,在客廳看報紙的薩姆爸爸聞聲走了過來,朝著薩姆堅定地說:不要用這種腔調和媽媽說話,否則我得管管了。薩姆聞聲低下了頭。薩姆的媽媽今後也不再需要擔心獨自在家中管教兒子時會遭到兒子的「威脅」,因為她明白自己有丈夫可以依靠,兒子也會覺得有兩個成年人的關心愛護而倍有安全感。
當男孩與媽媽起衝突時,爸爸請務必銘記:一定要管一管了。我自己班上有個10歲男孩很叛逆,跟媽媽溝通時,媽媽一著急動手要打他,沒想到他一把抓住媽媽的手推開了,媽媽驚呆了,旁邊的爸爸卻像沒看到一樣。後來,我再和這位媽媽溝通時,能明顯的感覺出來,她對兒子的管教變得逃避,總是推給爸爸去「動手解決」。這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中了。
現在流行一個詞「詐屍式教育」,意思是有一方家長平時幾乎不管小孩,突然有一天出現,管一下,沒有任何後續跟進又撒手不管了。結果這突然的「管一下」留下個爛攤子還要交給另一方家長收拾。
我有位學生媽媽跟我抱怨,她要求孩子每天作業都必須認真書寫每一個字,寫完作業才可以玩。孩子即將養成這個好習慣時,有一天突然有空的爸爸跑來輔導孩子作業,作業還沒寫完就要帶他出去打球,還說「要勞逸結合,打完球回來再寫」,而這位媽媽很清楚,打完球回來爸爸一定就去忙工作了,根本沒工夫管孩子寫作業,最後折騰到半夜做惡人催著寫作業一定還是媽媽自己。
爸爸們,我們理解時常缺席兒子成長和教育的您迫切想利用假期和孩子培養感情,不希望好不容易才有的陪伴機會讓孩子恨自己,但還是請您務必明白:父母的教育原則務必一致,否則孩子會陷入混亂的狀態,這非常不利於他良好習慣的養成。
我們時常看到,因為爸爸工作太忙、社會壓力太大,在男孩的成長過程中,大多都是母親在陪伴他們長大。其實在男孩6-13歲這個階段,父親的引導作用要比母親更重要。請各位父親朋友儘可能地做到以下6點:
擠出時間,多陪陪孩子。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人生態度。孩子總是無形中模仿你的為人處事方式和對待問題的方法。
向孩子展示內心感受。不要覺得在孩子面前流露脆弱不合適,恰恰這種「示弱」才真正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教會孩子在生活中學會自控。和男孩日常的打鬧中就可以跟他樹立好「規則意識」。
通過尊重媽媽來教會孩子尊重女性。一個尊重媽媽的男孩子,才會明白今後在社會上如何與女性相處。
與妻子共同遵守教育規則。在教育方針上,兩人可以和而不同,但立場一定一致。
教育從不是父母中一方就可以獨立完成的工作,每個孩子都需要父母雙方齊心協力,共同面對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