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說·周公篇》中,李密問何為英雄?王通答道:「自知者英,自勝者雄。」意思是能夠認識自己、戰勝自己的人,才是英雄。
「敗莫大於不自知」,但自知不易,人有時不但不自知,而且安於自欺。晉國的大夫範氏滅亡的時候,有個人準備趁機偷一口鐘。他想要背著鍾逃跑,但鐘太大,沒法背;於是他想用錘子把鍾砸碎,剛一砸,鍾哐哐哐的響聲很大。他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緊緊捂住,以為捂住自己的耳朵別人就聽不到了。《呂氏春秋》評論:「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也!」害怕別人聽見,很正常;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聽不見,那就太糊塗了。自知是自勝的前提。據《史記》記載,劉邦稱帝後,設宴款待文武百官。當談到自己何以能取天下時,劉邦認為:「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正因劉邦有自知之明之德,才能避己之短,揚己之長,選賢任能,知人善任,最後奪取天下。自勝是在自知基礎上修正不足、克服缺點、改正錯誤,是對自我的超越。因此,相對自知而言,自勝更考驗一個人的勇氣、決心和魄力。古往今來,大凡有為者,既能理性對待自己的優點,又能正視自己的不足,做到自知不自負,自勝不自墮。作者:餘足雲
文章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0年12月15日,原標題「自知者英 自勝者雄」
責編:小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