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田 秋 林 悅
今年11月,紐西蘭全國拼字大賽決賽在惠靈頓舉行,來自奧克蘭的一名10年級華人女孩摘得總冠軍,同樣來自奧克蘭的一名華人男孩獲得亞軍,受到不少當地媒體的關注。拼字大賽作為西方一種備受矚目的競賽也走入中國人的視野。這項被認為是發源於美國的競技遊戲,在英語系國家是一種幾乎可「全民參與」的獨特教育文化。
拼字大賽的英文為「spelling bee」,字面意思是「拼字蜜蜂」,競技者通常為小學生,如今也擴展到中學甚至成人。「拼字蜜蜂」的詞源如今已難以確定,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用「蜜蜂」來形容活動參加人數之多,類似於中文中的「蜂擁而至」。若追溯拼字大賽的歷史,一般認為是受到美國《韋氏詞典》始創者諾亞·韋伯斯特的影響。韋伯斯特所寫的拼寫讀本於1786年首次出版,在美國享有崇高地位,被俗稱為「藍皮拼字書」,連續被五代人用於兒童基礎教育課程。在美國,無論是學校裡、課外班還是家中,拼字大賽幾乎貫穿每一個孩子的童年。
拼字大賽的基本規則是,參賽者將被出示的單詞口頭拼出來,一般來說要求完全不卡殼拼完,只要中途拼錯一個字母就立刻被淘汰。比賽以回合制舉行,直至淘汰到最後一名參賽者為止。這項比賽從每所學校開始,最終規模到達全國。據悉,由於一些語言不像英語那樣具有較強的「迷惑性」,通過發音能直接拼出單詞,比賽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拼字大賽主要還是活躍於英語地區。如今每年都會舉辦大型比賽的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紐西蘭等。
2002年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提名的電影《拼字比賽》(Spellbound),就講述了1999年美國全國拼字大賽的情況。該電影講述8名來自不同地區和家庭背景的兒童在比賽中的經歷。拼字大賽也常被用作小說、音樂劇等各類藝術作品的題材,可謂美國甚至西方文化的一個符號。
拼字大賽對普通學生的意義何在?曾在美國就讀小學並參加過校級拼字大賽的徐同學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和其他大型競賽不同,這是一種可「全民參與」的比賽。「尤其是小學階段,學會單詞拼寫很重要,但也很枯燥。老師和家長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感到趣味性。」她認為,通過準備比賽,拼字能力得到提高,「它不是一種精專的學術比賽,而是可以直接提高在英語國家的日常生活能力」。一名在美國西北部著名大學教書、年近八旬的老教授對記者回憶自己少年時期參加學校拼字大賽的情況,並分享自己女兒曾經的「光榮戰績」。不少美國家長告訴記者,參加拼字大賽可以讓孩子更流暢地閱讀英文作品,增強寫作能力,孩子的語言表達也更有深度。
不過,拼字大賽在多年的衍變中也受到質疑。例如,許多華人家庭對拼字大賽並不熱情,認為單詞難度過高,增加孩子的學業負擔。住在南加州的李女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拼字大賽在我們這裡是『印度人的天下』,印度人的母語是英語,同時他們又像中國人一樣對孩子教育十分嚴格。我只帶孩子去過兩次,玩一玩。比賽的要求很高,遠超過這個年齡段應有的詞彙量。」
對於多語言的家庭,家長對孩子兼顧多門語言的願望更加迫切。田女士住在舊金山灣區,她的丈夫是德國人,孩子平時上中英雙語學校,課餘還要學習德語。她告訴記者:「我們比較在乎孩子是否能掌握三門語言,而不是對一門特別精通。」希望孩子全面發展的家長,或許也不會為了讓孩子成為「拼字專家」而放棄體育、音樂等其他領域。
拼字大賽既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活動,一種妙趣橫生的遊戲方式,也是一種高強度的語言訓練。作為學習方法,拼字大賽顯然是有利有弊的,如何揚長避短,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保留他們寬廣的發展空間,是舉辦者和家長都在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