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正在「重新定義」人類的記憶、死亡與愛,「重新評估一切價值」,人類又一次面對這樣的時刻。
▼
文 / 侯繼勇
編輯 / 黎帥
因為疫情影響,今年的畢業季變得很特別,為此微言教育、人民日報、微博聯合發起,累計有800多所高校申請加入「雲畢業」系列活動,截至當前,已完成98所高校。一起來當「雲校友」,為874萬大學生送上祝福和鼓勵。包括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知名院校在內,多所大學已經進行了雲畢業直播典禮。作為全民話題關注度持續升溫,話題閱讀量已經超過85億。
6月27日,人民日報、微言教育、微博聯合武漢大學、清華、北大、中國人民大學近百所高校發起。這場由77所高校選送節目+大學生喜歡明星的節目+明星高校合作節目組成的畢業晚會,和傳統明星演唱會有著本質區別,在人群覆蓋規模和出席陣容上也大幅超過了此前的任何一場線下畢業晚會。幾個小時的直播中,廣大畢業學子在彈幕和評論中不斷打卡,以獨特的方式集體雲告別。
有一句話我們很熟悉:「所有行業都值得用網際網路重做一遍」,這句話是從經濟的角度說的;而「重新定義一切」,則更具有社會學、人類學上的價值。
「重新定義一切」的必然結果是「重新評估一切價值」。一百多年前,尼採說過「重新評估一切價值」,人類將再一次面對這樣的時刻。
1
數字世界:因記錄而沉澱出的平行宇宙
很多很多年後,2020年畢業的人們回憶這個夏天,回憶這個畢業季時,他們可以登錄微博,視頻、圖片、文字,一切就在眼前。
這還不是全部——有位同學更新了內容,內容是他的兒子已經上大學了;有同學在後面留言:兒子跟你長得真像;也有人留言,講他大學時的糗事笑話……
這與他們的兄姐、父母輩不同:當他們想起自己的畢業季時,是一本泛黃的相冊。一切都在那一刻凝固了,只能懷想。
畢業儀式中,哪些最具有紀念意義?中國青年報6月的一份調查顯示,拍畢業照(69.4%)、穿學位服(66.0%)、舉行畢業典禮(63.6%)排在前三位。
其他還有:正冠撥穗(42.0%)、觀看畢業晚會(41.0%)、吃散夥飯(41.0%)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送畢業祝福
2020年這個夏天,這些活動都沒法舉行了,畢業換了形式。中國青年報的調查顯示:63.5%的受訪畢業生參與製作了畢業視頻,58.5%的受訪畢業生觀看了學校舉辦的線上畢業禮,46.2%的受訪畢業生網購了學位服,41.0%的受訪畢業生摳圖製作了畢業照。
新的畢業形式獲得了很多同學的認同:83.1%的受訪畢業生認為今年的「雲畢業」最有儀式感。
對於今年的「雲畢業」,64.5%的受訪畢業生認為它蘊含著特殊的紀念意義,55.9%的受訪畢業生認為「雲畢業」的一屆「見證了歷史」,55.7%的受訪畢業生認為心理上的「畢業」比形式上的更加重要,49.3%的受訪畢業生感慨正是有了一點缺憾,今年的畢業季才更讓人難忘。
華東交通大學心理素質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舒曼認為,畢業儀式在一個人的學業生涯中有著特殊的功能和價值,它帶著學校和老師的囑託和希望,讓學生自己對這段求學之旅畫上句號。「它給學生們留下美好的回憶,也以一種形式告誡學生,珍惜過往,更要用心創造比現在更美好的生活」。
數位化技術重新定義了我們的畢業季:一切都不會在這一刻凝固,人是鮮活的,事情是變化的,一切都隨著時間流動起來了。
未來的人們回望,或許會發現,2020年後的畢業季都是鮮活的、變化的、流動的、不斷被重新定義的,那一場新冠疫情加速了未來的到來。
微博不止讓畢業季數位化了,更讓每個人的人生數位化。所有數位化人生的集合,產生了一個新的宇宙,就是平行於物理世界的數字宇宙。
數字宇宙與物理世界互動,正在重新定義我們的畢業、學習、工作、愛情、生存、死亡……在社交媒體上的每一次紀錄和分享,都會沉澱為歷史,最終重新定義每一個人,以及整個社會。
2
創新不止:從信息爆炸到服務升級
微博依然是熱點的第一發布平臺,從中考、高考、考研到畢業、開學等,很多校園、教育類的話題在微博上早已成為全民話題。
每年畢業季,很多學生會在微博發表離別情,記錄自己的人生重要時刻,今年因為疫情影響,畢業進入了「雲時代」,因此在微博引發了更為廣泛的記錄、關注和討論。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天文學家韓天芑等學術泰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餘昌平醫生、北京協和醫院醫師丁欣等在武漢抗疫一線奮鬥過的醫護人員,以及馬雲、曹國偉等知名企業家,各個行業的校友們組團通過微博為即將畢業的學弟學妹送上祝福。
著名天文學泰鬥@韓天芑,給畢業生的一封信
不僅如此,微博還聯合教育部、企業家發起的活動,企業會釋放就業崗位,為就業提供切實的幫助和指導。
可以看出,微博正在蝶變,以記錄和傳播為基礎,微博對用戶的價值正在向服務進階升級,這或許是微博發展過程上又一次重要的進化和升級。
2009年8月,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那時的微博是一個典型的社交媒體:允許用戶把關注對象的信息,轉發到自己的主頁上被自己的被關注者瀏覽。微博的這一特點導致一個具有影響力的信息會像核爆炸似的在整個微博社區傳播,而且由越有影響力的微博用戶轉發,引爆性越強。
第一次升級,是由PC向移動升級,面對勢不可擋的移動化潮流,微博推出移動客戶端,所有產品功能都率先在移動端上開發和測試,再推廣到PC端上,微博向移動的全面升級,真正為用戶帶來了隨時隨地分享、發現的目標體驗。
第二次升級,從一維向多維的進化:最初的微博只能錄入140個文字;2011年之後,圖片開始成為微博內容的重要構成;2015年之後,微博在短視頻領域發力。近期,微博開始內測視頻號計劃,視頻越來越成為微博內容的重要構成。
第三次升級,即由目前的信息+社交平臺向服務平臺升級。
鍾南山寄語年輕人要學會不滿足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無論是社會公共服務還是企業服務都越來越多地走上雲端,,直播在技術、平臺、機制等層面的日漸成熟,成為政、企、媒、學各界提升品牌形象、業態轉型升級的共同機遇。
這一點在微博上也展現得淋漓盡致。人們通過直播過上了「雲時代」的生活——「雲」發布會、「雲」賞博物館、「雲」帶貨、「雲」公開課……企業、政務、娛樂紛紛將微博作為主戰場,將新聞、新品發布會紛紛搬到「雲」上,從雲發布會、雲演唱會,到現在百校在微博發起雲畢業季。
在「雲時代」,微博十餘年積累的社會影響力正在被全面釋放,這將帶動微博平臺的升級進化。
3
數字不死:微博迭代持續進化
從PC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從信息的微博,到社交的微博,微博一步步地進化,支撐微博不斷進化的,是技術創新。
5G、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技術創新的紅利遠未結束,微博迭代繼續進化,服務的微博,已經是微博看得見的未來。
舉個例子,微博與雲計算結合,讓智能程序從海量數據中分析出結果,股民關注重點的波動,企業供銷信息的變化等,微博已經有能力將這些信息源源不斷地發送到各種終端上,讓人類不斷傾聽網際網路內部的聲音。5G、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技術剛剛開始,微博服務未來的能力會越來越強。
服務的微博有多大的想像空間?在每一個垂類行業,諸如金融、教育、政務等幾乎所有行業,都會產生「微博+」現象。
企業家@馬雲寄語母校師生
過去的微博,提供的是信息,對企業的幫助是營銷;未來的微博,提供的是能力,賦能to B客戶與to C消費者,幫助他們決策。
無論對to B客戶還是to C消費者,微博都將提供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將幫助他們完成重塑,這種重塑可稱之為「再造」。
伊萊恩·卡斯凱特在其著作《網上遺產:被數字時代重新定義的死亡、記憶與愛》中描述了數位化技術對於個人無所不在的影響:
「在數字原住民看來,Wi-Fi在空氣中無處不在,是氧氣分子結構的一部分,並且認為它對生命而言幾乎和氧氣一樣重要;他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和任何人取得聯繫,可以自行控制何時收看自己喜歡的節目,網際網路可以回答他們可能想問的任何問題。」
「他們對此既不感恩,也不驚訝。這是與生俱來的權利,他們無法想像世界會是另一番樣子。他們滲透吸收了數字時代的社交本能,在網上分享各種信息,每天有意儲存的記憶和生活中無意留下的痕跡,都可能被無休止地、大量地存檔,而且幾乎全是以數字形式留存的。」
伊萊恩·卡斯凱特說:只要有1%被保存了下來,其他的人在發現它們時,就可以詳盡地了解這個人,毫不費力地感受到這個人的個性。
數字不朽,這是包括微博在內的網際網路給我們每個人的饋贈與困惑,除了個人,機構亦然。同時,數字再造,任何個人、任何機構被「微博+」,就像被「數字+」之後,都會迭代進化為新物種,這是微博作為服務平臺存在的價值基礎。
從場景擴展性的角度看,「微博+」服務會覆蓋各種不同的場景,高校就是其中一個。微博正站在「重新定義一切」的門口,「重新定義一切」的必然結果是「重新評估一切價值」,對於推動這一切的微博,也應該重新評估它的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