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春節是每年最重要的節假日之一,回家過年一直是我們的一種潛在信仰。
女性成婚之後在夫家過年,然後大年初二再回娘家看望父母也是一直流傳下來的傳統。其中「嫁夫隨夫」也是一個流傳數千年的傳統。
但漸漸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婚家庭選擇「兩邊過」,即小兩口輪流在夫家和婆家過年。這種做法是符合現在的社會現狀的,對於都是獨生女的年輕夫妻來說,這無疑是最合理的方式。
然而現實中婚前說好「兩邊過」,但婚後實際上大的節假日都去女方家裡過的情況卻大有人在,這裡面有她自己的理由,比如父母身體不好、娘家離的遠等。無可厚非,但卻引來丈夫的不滿。
丈夫們心中難免會感到不公平,心裡想著:「誰還不是親媽養大的孩子?」
由此而帶來的婚姻生活矛盾也屢有發生,丈夫們多會指責妻子缺乏「分寸感」,結婚後就應該把重心放到自己的新家上來。
那事實上,妻子這樣做,到底是缺乏分寸感還是缺乏歸屬感呢?
我們分析很多案例,得出的結論是:多數情況下,妻子更想回娘家過年的原因是缺乏歸屬感。而妻子的歸屬感來源於丈夫的表現。
結婚5年,妻子年年都要回娘家過年,家中只留下老母親一人
小吳出生湖北黃岡,但婚後定居武漢,他是單親媽媽養大,買婚房時老母親也出了很大的力,婚後便把老母親從老家接過來跟自己一起住。
妻子小付來自江西九江,老家離武漢也很近,父母都健在,她還有一個未成婚的弟弟。
兩人於2014年五一結束了3年的戀愛長跑步入婚姻殿堂。
結婚時小付的父母沒有要一分錢彩禮,也商量好婚後「兩邊過」,小吳也是爽快答應了。「妻子比自己小4歲,能無條件嫁給自己,是自己上輩子修來的福分!」小吳一直這樣想著,並且在生活中對小付也是格外遷就。
婚後第一個春節,妻子說從小到大都是在家過年,要求小吳一起去,小吳自然沒得說,爽快答應並備了很多禮物。
第二年春節,孩子剛滿百日,小付說父母想在春節前辦個酒席,順便就在自己家過年,小吳想著自己跟老家人來往不多,孩子滿月到現在也沒有怎麼操辦,就同意了。
第三年春節,妻子又說母親身體不是太好,要求小吳無論如何要去她家過年,小吳雖然遵從了,但心裡還是有些不悅,自己的母親連續幾年都是一個人冷冷清清在家過年,對此也偶有微詞。
然而,第四年、第五年,小付總能找到讓小吳無法拒絕的理由要求小吳跟她回娘家過年,小吳苦著臉不願意,但也沒有任何辦法。
妻子跟自己的母親雖然表面上過得去,但婆媳之間卻是「暗流洶湧」,自己被夾在中間很難自處,特別是老家長輩知道自己每年把老母親一個人丟在家裡過年後,對小吳也是各種批評。
2020年的春節,妻子找藉口提前帶孩子回娘家了,讓小吳放假後自己趕緊過來,但很快武漢封城,小吳難得婚後第一次在家跟母親過年。
小吳很多時候很矛盾,雖說母親跟自己過,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但春節這種大節日自己自小都是跟母親一起過的。
「誰還不是親媽養大的呢?說得是兩邊過,到最後還是成了只到你家過!」小吳跟妻子抱怨過。
但自己其實也是心中有愧,婆媳之間不太和諧,自己的工資收入也僅僅夠支撐房貸和生活開銷,多年下來能積蓄起來的就只能是妻子的那一點點微薄的工資,但也都被妻子作為人情往來給花掉了,往來的對象也多是娘家人。
對此,小吳又能說什麼?
雖說家裡不富裕,但生活還是馬馬虎虎能過,在他看來,妻子可能少了一些分寸感,但實際上還是自己沒能給妻子帶來正真的歸屬感。
婚姻中,妻子的歸屬感來之不易,丈夫的表現決定一切
現代社會,人們的「大家庭」觀念相對薄弱很多,前不久還流行著一種說法「90後乃至00後成了無根的一代」。
說的是現在的孩子們跟親戚朋友們的情感羈絆完全是靠長輩們在維持著,觀念「先進」也相對「自我」的孩子們,跟親人們沒了真正的情感聯繫。
但就算如此,孩子們對原生家庭的依戀卻從未減弱。
「分寸感」不是生而有之,這需要更多的人生智慧沉澱,但「歸屬感」卻是可以在婚後生活中更快培養的。妻子不願在婆家過年,也只是更依戀她原來的那個家。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沒有權利去要求女人在這方面做到完美無瑕,但女性在婚姻中的歸屬感卻是能通過丈夫的表現更快地帶來的。
縱然有那麼為數不多的幾個女性會認為自己自己是在給別人生孩子,伺候別人的父母,但這種想法其實也是情有可原的,只是她已經先入為主地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外人」。
我們不排斥這一點,當然也不推崇這種思想。
我們更願意相信:女人只要是決定結婚,無不想要做一個好妻子、好媳婦、好媽媽。
女性在婚後生活中的地位很多時候不僅僅取決於女性自己,丈夫能否掌握分寸、懂得退讓,讓妻子不再覺得自己在新家中是個「外人」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有時候,認同妻子認為的「嫁給你為你生了孩子」這種觀點又如何?只要對方沒有過分的要求,比如過分「回饋」娘家而不顧自己的生活,我們至少也應當認為妻子十月懷胎並且辛苦帶娃是對家庭的重大貢獻,一樣值得我們去感恩。
如果丈夫在家中不能主動分擔家務,就算能掙再多錢,讓妻子在家裡有當「服務員」或者「保姆」的感覺,如何讓妻子發自內心地想要為家庭付出?沒有安全感,又何來歸屬感?
同時,婚姻生活中,丈夫的態度很多時候也決定了婆媳之間的關係,夫妻恩愛,丈夫又能「拎得清」,能讓妻子在家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妻子才能真正有家的歸屬感。
新時代背景下,我們無權用傳統觀念要求女性做到「夫唱婦隨」、以男性為主導,更不能用「嫁乞隨乞嫁叟隨叟」來做道德的捆綁。
事實上,現代婚姻中,懂得「示弱」的丈夫,更容易讓妻子獲得「安全感」並具備同理心、更能讓妻子尊重丈夫的想法和意志、也更能讓妻子早日建立對新家庭的歸屬感。
想要妻子一直能「小鳥依人」,丈夫總得有一副能給妻子帶來安全感的可靠肩膀。
歸根結底,妻子在婚姻中的歸屬感,還是由丈夫決定的!
當然,丈夫能真正做到這些,妻子也應當掌握好分寸,婚姻中任何的不平衡最終會讓婚姻產生裂隙。
維護良好婚姻關係的核心總歸還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無論如何,結婚之後本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也要將重心放到自己的新家庭中來。
或許我們的父母可能也希望我們更快真正獨立呢?
【文/神逗奶爸 原創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