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槐花、坐七彩滑道、體驗真人CS……「五一」假期,在臨邑縣紅壇寺森林公園、前楊村、弭家村等旅遊景點,一撥接一撥的遊客在觀光休閒。「這一年來,臨邑的變化太大了!多了好幾個景點,一個景點一個主題,一天的時間都體驗不完。」來自濟南商河的遊客李先生時隔一年再次來到臨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連連發出感嘆。
生態主題:自然資源變成了資產
五月,正值槐花盛開。走進臨邑縣紅壇寺森林公園,一股淡淡的而又含有絲絲甘甜的清香,隨風而來,沁入心脾。與往年不同的是,除了原有的景點和遊玩項目,公園還增加了老年人喜歡的戲曲節目,中年人喜歡的文化長廊、油紙傘、燈籠、風車等展覽項目,小朋友喜歡的恐龍展覽項目,吸引了周邊縣市的遊客前來賞花、遊玩。
據統計,「五一」小長假期間,該景區遊客達6萬多人次,同比增長20%。景區負責人賈亭說:「每年五一節前後,我們都會以槐花為載體,搭建群眾舞臺,舉辦賞花活動,傳播生態文化藝術,豐富旅遊功能。萬畝槐林是實現全域生態、全域旅遊的重要載體,景區將進一步整合現有資源,提升公共服務,打造一個『走進原生態,回歸大自然』的休閒旅遊目的地。」
去年以來,臨邑縣提出「一產做大二產做強三產突破」的發展戰略,把「突破大旅遊」放到重要位置,全方位挖掘整合生態溼地、歷史文化等旅遊資源,引進實力雄厚的苗夫集團,建設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旅產業發展項目。項目總佔地13000餘畝,總投資30億元,主要包括鳳鳴湖溼地公園、環城慢行生態綠廊、紅壇寺景區三大旅遊項目,構建『吃住行遊購娛』大旅遊產業鏈,打造經濟新的增長點。
目前,鳳鳴湖溼地綠化已基本完成,環城慢行生態綠廊河道清淤完畢,土方造型完成75%,紅壇寺森林公園湖岸線清理結束,大生態平臺初步構建,為實現全域生態、全域旅遊提供了重要支撐。
親子主題:小鄉村蛻變成「網紅」
「早就聽說前楊村很適合親子遊,這次特意來『打卡』,既讓孩子體驗了農村生活,又品嘗了啤酒和美食,果真是不虛此行!」5月2日下午,濟南遊客王女士對臨盤街道前楊村讚不絕口。「我們舉辦的美食節活動不設門票,免費進入,4月30日開始,日均客流量就已經破萬。」前楊村黨支部書記崔磊介紹,「除了大人的娛樂項目,村裡還有花海棧道、網紅七彩滑道、馬場、百鳥園等兒童遊樂區域,非常適合家庭旅遊。」
前楊村,原本是臨邑縣的一個省定貧困村。如今,這裡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 臨邑縣村。推進旅遊業與農業的融合,出臺《臨邑縣鄉村旅遊提檔升級工作實施方案》,依託美麗鄉村和邊角經濟建設,美化村容村貌,打造鄉村記憶區和休閒娛樂區,創建鄉村旅遊的示範性標杆。而今,豈止是前楊村,東西張、小龐、東宮……這一個個別具特色的村莊都成為節假日周邊縣市居民打卡的首選之地。
拓展主題:沉睡資源變身體驗基地
行走在林子鎮弭家村,碧水藍天、鳥語花香,令人心曠神怡。叢林穿越區、CS體驗區、高空拓展區……劃分明顯的林區,將體驗和娛樂結合在一起。「在這裡玩得很開心,既可以鍛鍊身體,又可以鍛鍊意志。」小學生張澤宇說。
以前的弭家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鄉村,村裡有大片的槐林資源。2018年5月,該村以林地入股,與山東新潤力生態旅遊有限公司合作進行拓展訓練及民俗旅遊開發,沉睡的槐林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人氣一天比一天旺,村民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
除了拓展體驗,臨邑縣以「旅遊+」為引領,做好旅遊與鄉村振興、文化、現代農業、休閒養生的融合,著力開發鄉村文化、採摘、特色餐飲等體驗式旅遊。興隆鎮民俗博物館、後龐村採摘園等一批鄉村記憶園區、農業觀光區、蔬果採摘區相繼建成投入運營。「旅遊業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我們將全方位挖掘整合生態溼地、歷史文化等旅遊資源,在資源稟賦和原有開發基礎上,彰顯自身主題特色,逐漸形成全域旅遊發展格局,將臨邑打造成為一座生態優美的景觀城市。」臨邑縣委書記林春元說。 通訊員 任清松 劉麗瑩 黃浩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