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深耕大陸的臺商迎來「春天」
臺資企業廣達上海製造城車間,工人正在趕工。今年前7個月,臺資對大陸投資金額逾35億美元,同比增逾五成。圖片來源:大公報
今年以來,全球範圍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民進黨當局又不斷設置障礙。但堅守在大陸的臺商卻迎來了「春天」。
最新調查顯示,上半年諸多深耕大陸的臺商在主攻出口市場的同時,多方探索拓展內銷市場,銷售業績逆勢上揚,實現飄紅,有的更高於去年同期。走出疫情陰影的他們,不少還在認真思考,未來在推動兩岸交流中扮演更積極角色。「交流是人為幹涉阻斷不了的」,民進黨不應「逆潮流而動」。
上海的高溫天,松江綜合保稅區內的廣達上海製造城內的溫度卻更高。董事長黃健堂笑言,近一個時期訂單猛增,「忙到飛起來」。創建於臺北的廣達電腦是目前全球第一大電腦製造巨頭,全世界約1/3的電腦由他們生產。而廣達上海製造城則是這家企業在全球最大的製造基地,2019年產值高達1250億元(人民幣,下同)。今年疫情來襲,黃健堂說,年初曾擔憂能不能完成1000億,然而不到半年,公司實際產值就達到610億元,同比增長3.3%,完全有信心全年產值超去年。
同樣熱火朝天的還有已經在大陸深耕近30載、在大陸有34個生產基地的旺旺集團。近日,廣州生產基地6家工廠集體獲得了英國勞氏質量認證有限公司頒發的BRCGS全球性認證標準A級證書。這意味著旺旺產品今後將通行歐洲。旺旺集團海外發展事業部總處長梅鴻道告訴大公報,在剛剛過去的二季度,企業在南北美洲市場銷售增長了15%,亞太市場的增幅也達到了約10%。
他還特別透露,除了食品,企業近年來也開發了抗菌消毒產品和口罩等防疫產品。首批消毒產品近日剛剛從內地生產基地發往香港支持當地抗疫。香港國安法頒布,結束了過去一年多的社會動蕩,已經明顯感覺到港澳地區營收的增長。
這波增長得益於大陸疫下新商機
對很多臺商來說,疫情之後能迅速逆勢上揚,也得益於大陸市場不斷湧現的新商機。同樣在上海嘉定建廠的臺灣知名運動器材生產商喬山,在年初也一度面臨產品大量積壓的窘境。但瞄準了疫情時代居家健身需求的大量增長,企業果斷調整策略,將商用產品生產線全部轉為生產家用,並積極拓展線上銷售渠道。總經理李永楷介紹,現在不僅成功去庫存,公司到年底的工作計劃都已排滿。
廣達電腦則是搭上了「雲」需求大量增長的的順風車。黃健堂說,今年以來,網絡教育、網上視頻會議、居家辦公等線上活動在全球猛增,直接帶旺了電腦的銷售。
另外,此前重在出口的廣達,今年也在多方探索拓展內銷市場。藉著上海海關出臺的支持企業復工新政,廣達接下了一家知名美國電動車企業上海工廠的車載平板電腦大單,走出了「內銷」第一步。僅今年頭四個月,就實現銷售5000萬元,省下的關稅及相關增值稅達511萬元。
上海市臺協會長張簡珍表示,很多臺商近來特別關注大陸的「長三角一體化」。她舉例說,半導體設計、生物醫療等等都是臺商強項,但島內很多小企業經營很辛苦,畢竟臺灣人口才2300多萬。臺灣能接到20萬訂單,到大陸一個市可能就是十倍,現在長三角,訂單達到2000萬也不是沒有可能。此外,臺灣青年就業、創業,這裡也有很多優惠政策,比起臺灣,未來更加可期。
疫情過後,臺商該往哪裡去?
在臺灣經濟界人士趙耀東看來,臺灣的經濟就如同一碟淺水,風和日麗時清澈見底,假若天氣陡變,太陽暴曬會幹涸,強風勁吹會溢出。簡而言之,淺碟經濟有三個基本特徵:第一,經濟體偏小,沒有縱深,產業鏈不完整;第二,企業規模小;第三,高度依賴外貿。臺灣經濟的淺碟特性迄今依然沒有改變。所以,這一波席捲全球的疫災,臺灣也未能倖免。
疫情發生後,民進黨當局的紓困方案,對於臺灣的經濟發展困境而言,都是杯水車薪。臺灣官方給出的預測,如果疫情在7月份結束,臺灣今年的經濟增長仍有望達到2%;民間的預測則悲觀得多,臺灣政治大學金融系兼任教授殷乃平認為臺灣經濟今年可能會負增長。
殷乃平教授表示,臺灣對大陸出口佔總出口的35%至40%左右,若含港澳在內就達到了40%以上;臺灣對美國出口,過去約為8%,最近幾年因中美貿易戰,臺對美出口增加,也僅到13%、14%左右。美國的智庫報告都作出結論,臺灣依賴大陸過深,經濟已融入到大陸的經濟裡無法擺脫,若想完全切割會切不動,一切臺灣經濟就垮了。
也就是說,臺灣經濟的出路還是繫於大陸,蔡英文當局和民進黨則不這麼看。民進黨主席卓榮泰3月18日就有一番表態。非常巧合的是,18日是臺灣太陽花運動6周年。6年前馬英九執政時期,大陸和臺灣談好了一個服務貿易協議。這本來是一個有利於兩岸更有利於臺灣的協議。就在臺灣「立法院」進行審議期間,一群年輕的學生攻佔了「立法院」、癱瘓了服貿協議的審議,最終使的這個協議被束之高閣,迄今沒有生效。卓榮泰的意思是,「幸虧服貿協議沒有通過,否則臺灣經濟對大陸依賴更深,現在更麻煩。」
那麼,在儘量不依賴大陸的前提下,民進黨給出的臺灣經濟的藥方是什麼呢?「深化臺灣經濟的自主、韌性及戰略優勢,推動創新、產業結構升級、打造高階製造中心」。而民進黨這個藥方有一個前提,就是吸引臺商回流投資。也就是說,如果臺商回來了,而且是帶著錢回來了,一切都好說。如果臺商回不來,所謂的深化臺灣經濟的自主,就是一紙空談。蔡英文當局曾經列出一系列數字說,你看,臺商回來了,帶了好多錢回來了。國民黨和部分專家學者說,沒有,回來的沒幾個。現在的臺灣有五缺:缺水、缺電、缺地、缺人才、缺工,人家憑什麼回來?這個問題,時不時要拿出來吵一吵,吵成了一筆糊塗帳。
在這幾年的中美貿易戰大背景下,臺商的流動方向確實出現了變化,一部分去了東南亞,一部分去了南亞(印度),一部分回流了臺灣,但是,絕大多數留在了大陸,留在大陸的臺商,其中很大一部分開始深耕二、三線城市。至於疫情過後臺商的流動方向,暫時不好預測。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大陸應該是最先走出疫情的地區,也將是最先啟動經濟復甦的地區。在這個背景下,臺商還能去哪兒呢?
華夏經緯網參考大公報、經濟觀察報等綜合報導
編輯策劃: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