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食草動物都是窩裡鬥厲害,在面對食肉動物為何就害怕了呢?

2020-12-13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為什麼很多食草動物,都是勇於內鬥,而怯於外辱呢?這是由於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不同的生存法則決定。

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的分化

從生物進化的漫長歷史進程來看,都是遵循著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的演化過程,動物也不例外,最開始的動物就是在生活在水中的低等單細胞原生動物,然後演化為稍複雜些的腔腸動物,然後再繼續演化為節肢動力,逐漸可以脫離水環境到比較乾燥的陸地上生活。接著,在海洋和陸地上又都分別演化出了脊椎動物,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直至哺乳類,身體機能不斷完善,結構也變得更為複雜。

關於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什麼時候分化的,這一點科學界還沒有明確的界定,因為從目前情況看,無論是低等動物還是高等動物中,都存在著捕食其它動物的個體。在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中,肉食動物、草食動物和植物的比例,大約是2:3:5的規律,這是一種自然調節的過程。據科學家推測,在遠古的生態系統中,動物基本上都是以植物為食的,也就是說先出現了食草性動物,當某些個體在食物非常短缺的情況下,會有一定的概率捕獲其它動物作為食物,以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久而久之,自身的消化系統逐漸適應了這種食物來源,專性的食草和食肉動物就出現了分化。

食草動物的生存法則

由於地球上的植物來源豐富,而且生長場所固定,所以一般情況下食草動物不會為食物的來源發愁,只是在特殊時節要進行遷徙,以找到更加合適和豐盛的草料。在長期吃草的過程中,食草動物大多形成了如下的生存法則:

1、消化系統發達。食草動物的胃和腸道與食肉動物明顯不同,消化能力更為突出,有的甚至擁有多個胃,腸道的長度更長,可以達到身長的10-20倍,消化道中還共生有能夠消化植物纖維的細菌,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從植物中獲取更多的營養元素。有的動物可以一次性吃很多草料,在「閒暇」之餘或者沒有沒有危險的時候再慢慢享用。

2、容易滿足意識。正因為植物的來源非常豐盛,食草動物似乎對外界的其它都沒有更多興趣,只要有草吃就行。即使需要經歷遷移,也知道什麼時候該到哪裡去找草吃,時間觀念比較強,也特別容易滿足,性情比較溫馴。

3、反應比較靈敏。對食物的需求不同,食草動物不需要尖牙利爪,只需要有耐磨的牙齒和發達的消化系統不行。同時,它們還慢慢進化了一些儘量不被其它動物的「尖牙利爪」所傷害的本領,比如敏銳的聽覺和視覺、很強的耐力、較高的奔跑速度等等,目的都是為了防禦。

4、團隊意識很強。食草動物基本上都是群體性動物,可以更加高效地進行遷徙和整體防禦,如果脫離了群體,那麼食草動物的下場肯定會很悲慘,不是餓死,就是被天敵吃掉。每個團隊都會有「領導者」,在它的指揮下團隊進行有條不紊的集體性活動。

5、以爭奪配偶權進行內部爭鬥。食草動物的領地意識較差,一般不會因為領地的爭端而發生大規模的角鬥。但是為了繁育後代的需要,通常雄性食草動物會因交配權而發生內鬥,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勝利方作為可以具有更加優秀基因的個體,安然地與雌性結合繁育更加優秀的後代,這是適應自然和維持種群數量和質量的必然選擇。

食肉動物的生存法則

相對於食草動物,食肉動物的生存法則更為簡單粗暴,那就是哪裡有肉吃,哪裡就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1、跟著食草動物走。與食草動物很清楚地知道在哪裡、什麼時間有食物完全不同,食肉動物在吃完一頓後,完全不知道下一頓飯在哪裡,因此,它們必須要不斷調整自己的行動方式,始終保持著對獵物肉體的渴求性,食草動物走到哪裡,它們就會跟到哪裡,這樣,自己才會有進攻的方向,才不會總餓著肚子。

2、消化系統簡單高效。食肉動物的消化道較短,一般為身長的6倍左右,盲腸也不發達,胃液的酸性很強,有能夠高效分解脂肪和動物蛋白的沁酶腺體,這樣的消化系統特徵可以更好地分解肉類食物和營養吸收。

3、進攻手段多樣。為了能夠高效地捕獲到獵物,肉食性動物都有著非常犀利的進攻武器。從個體上看,擁有比較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對於大型肉食性動物來說,嘴巴的咬合力非常大,能夠在咬住獵物時一擊致命;一般具有很強的爆發力,能夠以超跑速度的優勢瞬間追上獵物。從群體上看,一些群體性的食肉動物,都具有較強的協作意識,可以針對不同的獵物採用不一樣的圍獵方案,用最小的體力成本換取最大的收益。

4、等級觀念很強。對於群體性的肉食動物,通常會根倨個體的不同實力,決定其在種群中的相應地位,這個地位對於分配捕獵成果、交配權具有決定性作用。拿進食來說,一般情況下,群體的「頭領」吃飽後,其它成員才可以進食,而其它成員在進食時也會先進行激烈的競爭,再次根據實力強弱進行二次分配。

5、有很強的領地意識。肉食性動物的性情一般都比較兇猛,不但表現在捕食獵物上,在不同的群體之間也會經常發生爭鬥。因為肉食性動物的棲息地通常都是根據它們的獵物來進行劃定的,每個領地都具有獨特的捕獵和生存優勢,對於其它的一些外來群體或者個體,都將被視為挑釁和威脅,基本上都會發生慘烈的爭鬥。

總結一下

食草動物的性情溫馴,是由於它們的食物來源廣泛、有固定規律所致,它們之間沒有明顯的等級劃分,僅在爭奪交配權方面會發生內部爭鬥,有的食草動物進化出的尖角和力量,是用在這個交配權爭奪方面的,而對於食肉動物的威脅,食草動物的本能就是逃跑,偶爾有大型食草動物用尖角刺傷甚至刺死獅子的情形,但這是它們反抗的本能,而不是主動進攻的本能,這是它們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演化出來的生存法則。

相關焦點

  • 動物狂想曲: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的戀愛靠譜嗎?
    動漫概況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共存的世界,在這裡,食肉可是重罪,但是某一天,一位食草動物被咬殺致死。學院裡其他的食草動物人心惶惶,開始懷疑身邊的食肉動物,並且出現了敵對的情況。某天晚上,出於食肉動物的本能,抓傷了一隻兔子,幸好有一隻動物找他有事,那一刻理智戰勝了本能,兔子逃脫了,因為迎新的需要,要去園藝社找玫瑰花,在那裡,雷格西再一次遇到昨天晚上被他襲擊的兔子,小巧玲瓏的兔子打動了雷格西的心,這究竟是出於捕獵者的本能還是愛情呢?最終他(她)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呢?
  • 為什麼食肉動物選擇捕獵食草動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動物?
    從本質上說無論是什麼食性的動物對於食肉動物來說都是肉,這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在自然界中,食肉動物通常只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儘管體型有很大優勢的食肉動物,也很少出於食物的目的去捕獵其他食肉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來探討一下原因。食肉動物為什麼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 面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只會逃跑,那為何它們沒有進化出反抗能力?
    我們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喜歡看動物世界,尤其是非洲大草原上面的動物,那些獅子、大象還有長頸鹿之類的,但有一點是沒有辦法忘記的,就是一群食草動物竟然可以被幾隻食肉動物給吃掉,有的時候感覺很悲傷,這些食草動物只能被食肉動物活活的被吃嗎?為什麼不進化出反抗的能力來呢?
  • 為什麼人吃的肉類食物,多數來源於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呢?
    而熟肉裡的蛋白質更利於人體吸收,人類的大腦得到了更好的發育,越來越聰明,最終人類統治了地球。但是有這樣一個現象,人類吃的肉食來源多半是像牛、羊、豬等食草動物,很少見狼、獅子等食肉動物。這讓人很費解,人類既然已經統治了地球,捕食任何動物也並非難事,那麼為何極少吃食肉動物呢?造成這個現象有三點原因。
  • 動物狂想曲: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共處的世界這個設定合理嗎?
    動漫概況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共處的世界,在這裡,食肉可是重罪,但是某天,一位食草動物被咬殺致死,導致其他的食草動物人心惶惶,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開始出現敵對的現象。並且後續又陸陸續續地傳出食草動物失蹤的消息。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的關係將會怎樣呢?
  • 為什麼食草動物的眼睛在兩邊,食肉動物卻長在前面?
    恐龍時代,動物的技能點大多都點在了體格上,食草恐龍為了不被吃使勁變大,食肉恐龍為了能吃到肉於是吼了一句:我也變大。  食草動物在演化的路上進行了各種嘗試,單眼視覺脫穎而出,這個技能在生存的道路上屢試不爽,於是大部分具備該能力的食草物種都留存了下來。
  • 作為雜食動物的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呢?
    我們知道,無論是人類也好,動物也好,想要活下去就必須要進食。一般來說,地球的所有的生物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類:肉食類動物,草食類動物以及雜食類的動物。我們人類就是非常典型的雜食性動物,我們的食譜包含了肉類以及各種水果蔬菜等等。
  • 食肉動物愛吃草?食草動物也吃肉?背後真相沒那麼簡單
    在許多人的腦海中,動物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食草動物,一種是食肉動物,不過很多人恐怕都不知道,食草動物會吃肉,食肉動物也會吃草。比如食草動物中的雪兔,它最喜歡吃的肉類就是松雞,還有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它之所以大部分時間只吃竹子,是因為周邊環境看不到可以吃的獵物,而且在進化過程中基因發生突變,這才讓大熊貓改變了食肉的本能。不過偶爾也會吃一些竹鼠或者是小羊一類的動物。這就很奇怪了,明明是食草動物為什麼還會吃肉呢?
  • 人類為什麼大都吃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在我們日常的肉類需求中,雞、鴨、牛、羊、豬、魚是最吃的動物,在這些動物中,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屬於食草動物,魚、豬、雞、鴨嚴格意義上屬於雜食性動物,而牛、羊屬於純正的食草動物。同樣作為人類飼養下的動物,貓這種常見的食肉動物在世界範圍內吃得很少(吃狗肉的並不少哈)。
  • 食草動物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化出擺脫食肉動物捕殺的能力?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在自然界中,食草動物們確實大都處於食物鏈的底層,它們整天過著提心弔膽的生活,甚至有些食草動物剛生下來,還沒來得及看看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就成為了食肉動物的食物。那麼,為什麼食草動物沒有進化到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程度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人類為什麼一般只吃食草動物的肉,而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人類作為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基本上可以獲取得到世界上任何一種食物,即便是再兇猛的獸類都不在話下。但在我們常吃的肉類當中,大多數都是一些食草類動物的肉,比如牛肉、羊肉、豬肉和雞肉等等,這是為什麼呢?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為什麼人類一般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人類為什麼一般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物動物呢?難道食肉動物的肉不好吃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也不難考慮,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肉類是屬於酸性的,食肉動物吃肉,所以食物動物的肉酸性更高,口感也不好,吸取到的能量也不多,所以食肉動物的肉普遍口感偏酸,並且容易滋生寄生蟲。
  • 為何食草動物頭上都有角呢?肉食動物為何沒有?今天算是長見識了
    在我們的認知範圍內,諸如獅子、狼、老虎這樣的肉食動物頭上都是沒有角的,取而代之的是鋒利的爪子和牙齒,而對於食草動物,牛、羊、鹿等等,都是頭上長有犄角的,那麼難道說可以通過有沒有犄角來判斷動物是肉食還是食草的嗎?
  • 食草動物都怕食肉動物,河馬為什麼不怕鱷魚?
    食草動物作為食物鏈中較為低級的動物,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淪為食肉動物的獵物。然而有些動物就比較特別,河馬就是其中的一例。一般認為,河馬是純素食主義者,但是身為食肉動物的鱷魚卻不敢輕易招惹它們。為什麼食草的河馬不怕食肉的鱷魚?我們來簡單討論一下。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對於人類而言,去招惹攻擊性較強的食肉動物明顯屬於吃力不討好,一方面,食肉動物都具有較強的攻擊力,捕獵它們時,很可能會造成自己成為對方的獵物;再者,即使能夠捕獵成功,所付出的成本以及體力都遠遠高於同等體型的食草動物。所以,食肉動物不來找人類麻煩,人類已經謝天謝地了,更不用說會主動找食肉動物的麻煩。
  • 食肉動物的眼睛長在前面,而食草動物則長在兩邊,怕吃草扎了眼?
    動物眼睛的位置和它們的食性之間是否有著必然的聯繫呢?我們無需翻閱動物百科全書就可以輕鬆判斷出一種動物到底是食草的,還是食肉的。這種判斷並不需要縝密的分析和極具邏輯性的思考,只憑藉我們對於一種動物的第一印象就可以得出結論,而且這種結論十有八九都是正確的。
  • 為什麼我們通常只吃食草動物的肉,而不吃食肉動物?不好吃嗎?
    人類為何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呢?原始人類是以農耕發展而來,在農耕文明中,食肉動物的很大一部分都屬於野獸類,比如說獅子、老虎、獵豹之類的,它們都具有非常強的戰鬥力和生存能力,需要人類進行有組織的狩獵活動才能得到,並且有很高的風險。
  • 人類的遠古祖先也是食草生物,為什麼眼睛卻跟食肉動物一樣?
    地球是一個物種豐富的生命世界,在這個世界上的生物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植物一類是動物。而在動物的世界裡又可以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食草型動物,一類是食肉型動物。這兩類動物大自然對它們的待遇也是差不多的,食草型動物有自己的優勢同樣也有自己的劣勢,從生物鏈的結構來看,食草型動物是以植物為食,而植物是整個生態鏈中最底層的生命,食草型動物是上一層的生命。
  • 為何人類只吃食草動物,卻很少吃食肉動物?原因簡單?其實大有文章
    但是各位吃貨,你們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人類吃肉的時候更喜歡吃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的肉?從自然界中的現象看,不僅僅是人類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即使是食肉動物捕獵也多捕食草動物。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一.食物來源影響人類雖然是雜食動物,既吃肉類也吃蔬菜,如果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多,如果獲取食肉動物比獲取食草動物容易,人類一定是偏向於食肉動物。遺憾的是食肉動物少於食草動物,而且不宜獲取,所以人類偏向於食草動物。
  • 人類只吃食草動物,比如牛羊豬,很少吃食肉動物,為什麼?
    食肉動物裡,人在頂端位置,所有動物,天上飛的鳳凰,水裡遨遊的蛟龍,地上跑的老虎獅子,只要能吃,不會吃死人,統統都是人類的一道菜。動物裡面,又分為三大食物類:食肉、食草、葷素不限。吃肉的動物只吃肉,譬如豺狼虎豹,一口草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