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動態塊」?發明它有什麼意義?要回答這個問題,先看一個 CAD 自帶的動態塊再說,打開「工具選項板」,方法如下:a.工具-選項板-工具選項板b.快捷方式Ctrl+3
2. 在工具選項板上先一個圖形,比如『土木工程』下的『WF 梁』,將其從面板上拖到屏幕中,即創建一個『WF 梁』。
3. 這個『WF 梁』就是一個動態塊,點一下它,可看見上面有許多淡青色的夾點,這些特別的夾點就是動態塊的一大標識,一般來說,可以拖曳它們以得到特殊的效果。
4. 點圖中這個獨特的夾點。
5. 彈出一塊面板,上面有許多數據(型號),任點其中之一。
6. 此時『WF 梁』就動態地變成了另一種形狀,而形狀的參數就是前面所選擇對應的項目。這種「菜單」方式叫住「查詢」,它是『動態塊』的一種功能,我們也可以做出這種的效果。
7. 在學習動態塊製作之前,有必要先搞清「塊」與「動態塊」的區別。如何製作一個「塊」呢?首先是畫線條,如圖示例。
8. 然後如圖進行操作,即把前面的圖形轉換成「塊」。(註:因為「動態塊」是從 CAD2006 開始出現的,隨著 CAD 版本的升級,功能與界面都在不斷改進中,所以界面有可能小有區別。)
9. 注意到一個明顯變化,當一個圖形製作成『塊』之前,點擊一下,它顯示出許多『小方形的藍色夾點』;當製作成『塊』後,圖形看著一樣,但它只剩下一個夾點了。普通圖形因為有多個夾點,它可以通過調整夾點來改變形狀。但是製作成『塊』後,只有一個夾點(即『基點』),因為只有一夾點,無法調整,它的功能就只剩下『移動』這一種了。
10. 之前,有多個夾點時,表示當製作成「動態塊」時,夾點形狀有了新的變化,如下圖所示。這裡夾點數量的變化就透露一個信息:
普通圖形:因為有多個夾點,可以調整局部;
塊:只有一個夾點(基點),它只能移動,或整體變形,不能調整局部。
動態塊:『塊』的升級,可以有條件地調整局部。
11. 接下來作個比較,普通圖形不能「非等比例縮放」,而「塊」則可以。
12. 「塊」和「動態塊」的屬性都是「塊參照」。
13. 「塊」和「動態塊」可以通過「分解」命令讓它失去塊的屬性,而成為普通圖形,這個命令是不可逆的,快捷方式為X。
14. 「動態塊」可以進行局部的變化,這就是發明「動態塊」的一個重要意義所在,而「塊」沒有這個功能。
15. 但是「動態塊」不能直接「非等比例縮放」,如果強行操作的話,它就失去「動態」的特點,成為普通的『塊』了,這時就可以非等比例縮放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16. 「動態塊」是建立在「塊」基礎之上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它既具有「塊」的屬性,更有自己的獨得魅力。製作動態塊是很麻煩的,其製作流程通常是從『圖形』到『塊』,由『塊』再修改成『動態塊』,如何修改呢?這個還得在一個特殊的環境下(即「塊編輯器」)操作,點擊如圖按紐,即可進入「塊編輯器」。
17. 另個,選中一個「塊」,單擊滑鼠右鍵,在快捷菜單也可以進入「塊編輯器」。
18. 如圖所示就是「塊編輯器」,製作動態塊的主要過程就在其中完成。左邊的「塊編寫選項板」是製作動態塊的核心工具,屏幕上方工具條的按紐,可以「隱藏/顯示」這個面板。
19. 「塊編寫選項板」的「參數」,相當於是「原材料」。
20. 「塊編寫選項板」的「動作」,相當於是「加工方法」。簡單地說,「動態塊」的製作是兩步走的過程,先賦予一個「參數」,然後再賦予一個「動作」,也就是先獲得一些原材料(參數),再按某種工藝(動作)進行生產,這樣就完成了動態塊的某一個功能。
21. 「塊編寫選項板」的「參數集」,相當於是合併了「參數與動作」兩個步驟,推出的學習動態塊,「參數+動作」是學習的重點,熟悉後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