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我是梵,應屆研究生。歡迎關注「夜讀詩與書」,分享生活,分享學習,分享知識與情感,希望和你遇見。
在輔導機構的期間,有些現象促使我思考一個問題。
比如輔導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位一升二年級的學生除了周一至周五來這上課以外,周六周日還有寫字班,舞蹈班,遊泳課要上。
我不知道她父母是為了拓展她的興趣還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競爭心態,但我了解到的是那位學生似乎很疲乏,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是最晚回家,作業也是最拖拉的一個。
我又了解到一位四年級學生以前報過書法班,可要他寫一張給我看,他卻說忘了。
在這樣的輔導機構,我似乎看見又是一批待出產的「小鎮做題家」。
作為應試教育過來的我,我並不想再去抨擊或者宣揚它的好處壞處,這和我今天要說的是兩碼事。我感受到的壓抑,以及對那些學生的有些感慨,還有那幾天高考出成績時,那些年長一些的同事又在談論某某省狀元的語調,使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
到底是什麼使一個人的人生走得更遠,充滿了可能性而更有成就?
因為在我的人生經驗以及所見所聞的種種故事來看,高考的成功並不代表一切,它甚至只是一個起點。而網絡上「985廢物」 「考試贏家人生loser」「廉價的努力」這樣的翻車現象太多了。
定義或者解釋一個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不僅僅困難,且容易引起爭辯,但既然經過思考,那我不妨大膽地直抒己見,縱然掛一漏萬,而希望能夠與共鳴者碰撞思想,深度交流。
《左傳·哀公十六年》: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自律最早出自《左傳》,尼父是孔子尊稱,哀公為孔子去世而感到失去了律己的榜樣。
孔子偉不偉大,不用再質疑,他身上就擁有一份自律。
自律的對立可以說是拖延。現代普遍人的心理症狀都有拖延症。
能踩點到教室就絕不提前十分鐘到。
能在期限最後一天完成任務就絕不第一天開始動手。
想減肥卻管不住自己的嘴。
想鍛鍊邁不開自己的腿。
年初剛立下的flag不到一個月「不攻自破」。
有這種症狀的人,被困在自己的腦袋中。他們缺乏自律,對自己要求無限放低,多次重複的不能按時完成造就了此刻身患拖延症的他們自己,不好的心理習慣,不好的情緒習慣,不良的身體習慣都將影響自律的形成。
相反,有自律的人會是什麼樣?
有自律的人,心裡說今天完成,那無論有多大困難他都會想盡辦法今天解決。如果還差一點,他甚至會產生輕微的愧疚感。
有自律的人,會給自己制定紀律,高度嚴格要求自己。決定今天不帶手機進自習室那就絕不會帶,儘管有無數未接電話和待看信息等著晚上回去處理。
有自律的人往往會制定計劃,有強烈的時間概念。他們對執行一件事情或者一項計劃,藍圖有非常好的策略。把計劃細分,用規定的時限所要達到的效果來要求自己的效率。
有自律的人,有能力控制自己過度的欲望,抵制人生中阻礙自己的誘惑。元代通儒大學者許衡的「梨雖無主,我心有主」,我想人盡皆知,正是一份自律意識,不但使他心中有一種內在的強大力量,在梨園主人不在場下拒絕了誘惑,還在他儒家事業的路上堅定了信念。
一個人固然有天賦在身的因素,但在六七歲前,家庭的教育已足夠塑造一些品質,人究竟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從小嚴格律己的教育會讓人受益終身,自律之人願意並主動去「善養吾浩然之氣」,不斷提高自身修養,追求更多才能。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你會發現人們無時無地不在抱怨。譬如,在本科,我時常就聽見我周圍的人在抱怨母校。
有些人抱怨作業太多
有些人抱怨貧窮,因為家庭經濟不好。
有些人抱怨今晚又要加班
有些人抱怨老師水平太低拉低了自己的學習成績
更有些人抱怨社會,抱怨環境,抱怨國家政策
等等等等。
理由千萬條,藉口隨便找。
但抱怨的人,在不久的將來,四十歲,五十歲,或者七老八十,他們最終會發現:
抱怨與藉口永遠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普通人往往局眼在並無能力改變那些所抱怨的事物身上,而追求成功心懷抱負的人卻將思考和精力集中在他們可以改變的事物上。
居於低處而自強不息
處於廟堂而永不止步
如果你環境確實不好,那請你認準第一條。
如果你環境優越,那麼做到第二條也是「自強不息」的更高級標準。
停止抱怨,不管身在何處,朝著自己想要的事物上採取行動,這才是唯一之道。
說到這個,中國人的教育是最不具有冒險精神的。你只需要對比國內外的試卷就能感受到了。
在美國中學裡,老師出到中國歷史時往往是這樣設問:
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當初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請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這樣的問題老實說,我至今不能很有把握回答,但可以想像的是,這樣的題目訓練出來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設想能力會是有多強。
看看我們的試卷:
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帶軍隊最遠打到哪裡?公元哪一年死?
或者
甲午戰爭是哪一年爆發的?籤訂的叫什麼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
顯然,我們注重事實性和確定性,缺乏可以開放思考的地方,重視於基礎性教育,說白了,到底還是缺乏冒險精神。
有人說孟子的「捨我其誰」的氣概不是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嗎?這不是一種冒險?
其實不然,孟子的「捨我其誰」更傾向於一種擔當責任意識,遇到該做的事,絕不退讓,在承擔社會和家庭責任方面中國那是沒得說。
比之於西方,冒險精神確實是我國缺乏的。
我們的家長的想法是,還沒入學,就想著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上了小學,周六日就要給孩子報各種書法班,舞蹈班,遊泳班,圍棋班等等;進了中學,要送到最貴的班最貴的私立學校,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到了高中,杜絕一切課外書籍,連寒暑假也老老實實扎在試卷上,再報個速成提分班。
毫不客氣的說,這是一種求穩意識,生怕在徵戰十幾年高考的路途中發生意外,偏離做題提分的方向。
然而,不冒風險是有風險的。
一個普通的人通過大學,就業工作,他能輕鬆地生活。但當他有一天想要創業,想要為了自己的激情去搏一把時:
「如果我辦不到會怎麼辦,如果我失敗了會怎麼辦」,他可能會這樣想。
因為在他數十年的教育背景和家庭教育當中,都是按部就班的跟著父母要求和老師要求來就行,沒有經歷過什麼風浪,沒有為了自己在年輕時感到過的激情而追求過。
這樣的人往往在事情未發生之前給自己建了一道「偉大的心牆」,害怕冒險,也不敢嘗試多樣化的人生。
馬克吐溫曾說:二十年後,比起你做過的事情,你對沒有做的事情會更失望。
這份失望,後悔,也許那些從未冒險過的人最能體驗深刻。
我們細數那些業界領軍,擁有巨額財富的人,無論是差點賣掉qq軟體的馬化騰,還是當年被誤認為網絡騙子的馬雲,還有小米,京東,百度等著名公司後面的大佬。他們人生的前期總是充滿跌宕起伏,失望,甚至一系列的打擊,然而冒險敢闖的精神卻從未退縮,正是這種來源於內心的渴望創造不走尋常路的冒險為他們如今的卓越奠定了無限可能。
敢於冒險不代表激進盲目,但
Not taking risk is risky.
我們需要強化「追求人生意義」的觀念。
關於人生意義,向來人們是最不願思考的,因為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家庭教得更多的是讓人們社會化,合群化,在社會中站住腳跟,獲得生存。
許多人選的專業其實是父母的意思,或者哪門專業好賺錢那就選哪門專業。
沒有多少人願意想想背後是否具有意義是否具有價值這個問題,也沒有多少人會在選擇專業與職業之前,認真考慮自己的優勢,潛力,能力和激情。
我認為,在中國只有一個時代是最敢追求自己的激情,肯定自己的人生追求的:
那就是先秦。
在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人們是為了理想而活的。
孔子周遊列國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即便是被人用「累累如喪家之犬」這樣的惡毒言論侮辱也未從移志。
孟子養「捨我其誰」的氣度而不被所用,卻依然告誡自己「貧賤不能移」的大丈夫觀念。
墨子,則公然反孔,代表下層人民的立場,將儒道視為「可喪天下者四」。
即便是與孟子同儒相處的荀子,卻站在孟子對立面,堅持「性惡論」。
可惜這一個時代,遠矣!永遠活在後人的無限緬懷中罷了。
對比前人,也許相形見絀,無法那麼理想化,但如果對自己的人生夠負責夠認真的話,意義則是永遠夜來夢魘可供無限思之物。
找到那個追求的點,用生命去追求並堅持,需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無畏精神,也許會有流言蜚語,也許一路上會有那麼多使你動搖放棄的事物。
可如果你總在追求別人認為對你有益對你正確的事情,那你又何必人生呢?
當你覺得活著沒有多少動力,感到無聊透骨的時候,不妨找個夜晚,好好深度了解自己的靈魂,坦白自己的優勢,劣勢,興趣點,以及可能的潛力和激情。
歷史上或者生活中有非凡成就的人,基本都具有以上所說的品質: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自律。
永不抱怨的自強不息。
渴望創造不走尋常路的冒險精神。
面對追求「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意志。
金庸曾在自己作品集的序言中坦白說:「」我寫小說,旨在刻畫人性……政治觀點,社會上流行理念時時變遷,人性卻變動極少。
引用這段話我是想說明,那些人身上的品質也是如此,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從前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此,人的那些美好品質是永遠不會變的。
而這些品質往往使人獲得非凡成就,在這個社會,有人說科技改變世界,改變生活,我不同意,是人,人改變了世界,人身上的想像力,創作力,人的意志,人的堅忍不拔,人在遭遇困難而增益其所不能的精神改變了世界,改變了個體的人生。
我們需要警惕的是,使一個人走得更遠的永遠不是一個分數,一個名牌學校,而是人身上那些經過歲月洗鍊而不褪色的珍貴品質與偉大精神。
註:以上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可聯繫。
歡迎下方留下你的評論,與我互動,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