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太陽出來月亮回家了嗎 ?」這一句來自膾炙人口的歌曲《吉祥三寶》中的歌詞,2006年在央視春晚唱響之後,在我國可謂廣為傳唱,家喻戶曉。
但令人心痛的是,今早傳出消息:「吉祥三寶」中的「父親」布仁巴雅爾因心梗不幸去世,享年58歲,「吉祥三寶」無法同臺再唱響了。
今天上午9時許,知名音樂創作人科爾沁夫發文稱:「2018年9月20日,清晨得到悲傷的消息,悲痛不能自制,布仁巴雅爾老師一路走好,人生無常,天堂草原他日再會。」
科爾沁夫隨後受訪時透露:58歲的布仁巴雅爾此前身體一直比較健康,此次因突發心梗在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與世長辭,他感到非常突然,「我的心情非常悲痛,我們認識超過二十年,一直關係很好。無論是人還是音樂,布仁巴雅爾都非常深情,非常真誠,特別懂得感恩,感恩草原,感恩朋友。」
布仁巴雅爾1960年3月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大草原上,原本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一名新聞工作者。
據說他的名字「布仁」在蒙語裡是「全」的意思,「布仁巴雅爾」,就是「全喜」之意。
《吉祥三寶》是布仁巴雅爾作詞作曲,並和妻子烏日娜以及他們的小侄女英格瑪演唱的一首描寫美滿家庭的歌曲,收錄在布仁巴雅爾2005年發行的專輯《天邊》中。
2006年這首歌在央視春晚上唱響,從此唱遍大江南北,並在2006年我最喜愛的央視春晚節目中榮獲歌舞類二等獎。
這首歌曲採取一家三口人應和問答的方式,以充滿童趣和本真的情懷描寫出了一家三口的親情之愛,當年也正因此打動了無數人。
小女孩:「爸爸。」爸爸:「哎」小女孩:「太陽出來月亮回家了嗎?」爸爸:「對啦。」小女孩:「星星出來太陽去哪裡啦?」爸爸:「在天上。」小女孩:「我怎麼找也找不到它?」爸爸:「他回家啦。」爸爸媽媽女兒合:「太陽月亮星星就是吉祥的一家。」
這是布仁巴雅爾寫給女兒諾爾曼的作品,當年由於烏日娜經常要到外地演出,於是布仁巴雅爾就更多地擔負起照顧女兒的責任。那時候女兒諾爾曼剛從家鄉回到北京,說一口蒙古語。她喜歡問這問那,布仁巴雅爾就一一回答。
烏日娜是一名鄂溫克族的女高音歌唱家,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聲樂學副教授,文學碩士學歷。
烏日娜覺得布仁巴雅爾父女倆一問一答的交流像音樂,非常動聽。她的話給了布仁靈感,於是在女兒3歲生日時,布仁巴雅爾寫出了《吉祥三寶》這首歌。
在他看來,簡單粗暴的拒絕,對孩子幼小的心靈是一種傷害。父母口中的每個「不」字,都像一個阻礙孩子前進的困擾。
於是,布仁以認真平等的態度和女兒交流,耐心地給予解答。歌曲《吉祥三寶》描述的正是那段難忘的經歷。
說起《吉祥三寶》這首歌背後的故事,「一家三口」是怎麼組隊的,還頗為戲劇性。
原本當初是想找布仁巴雅爾女兒來唱的,但是:「諾爾曼從3歲就開始唱這首歌,那時已經十幾歲了,不想再唱這首歌了,她覺得自己那麼大了再問這些太陽啊月亮啊的問題有點幼稚了,於是我們建議公司再挑選一個合適人選。」布仁巴雅爾說。於是,公司工作人員特地去布仁巴雅爾出生的草原考察了兩趟。回來後,他們興奮地對布仁巴雅爾說找到了合適的小女孩!打開工作人員拍下的DV片子一看,不是別人,正是烏日娜親侄女英格瑪。
「吉祥三寶」中的「女兒」英格瑪,鄂溫克族,出生於1994年,如今已經考上了中戲音樂劇表演系,出落得亭亭玉立。
令人難過的是,布仁巴雅爾去世,令「吉祥三寶」同臺已成絕響。
作為一名蒙古族音樂人,布仁巴雅爾的歌聲與騰格爾的彪悍不同,更側重於以歌聲傳達馬背民族的遼闊與深情。
他於2005年和2006年發行了兩張專輯,分別為《天邊》和《杭蓋》。
在布仁巴雅爾的諸多作品中,《吉祥三寶》是信手寫來的輕鬆小品,描寫夢幻草原的《天邊》、描寫遊子思鄉情懷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和表達對草原摯愛的《呼倫貝爾大草原》等作品,則更多傳達了真誠自然卻濃鬱深沉的豐富情感。
布仁巴雅爾的聲音,純淨而質樸,沒有更多華麗的技巧,卻能憑藉細膩動人的感情,直抵聽者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也正因此,打動了無數聽眾。
MTV電視網國際總裁畢龍毅公開聲稱自己是布仁巴雅爾的樂迷,他說:「布仁的音樂可以讓我的心靈靜謐下來。」
《人民音樂》雜誌主編、著名樂評人金兆鈞評價說,布仁巴雅爾演唱最大的特點是純淨。
2009年,布仁巴雅爾夫婦被授予國家一級演員稱號。
布仁巴雅爾夫婦一直致力於本民族的文化尋根工程,從各種民間音樂中發掘素材,吸收養分,進行再創作。他們成立了「五彩呼倫貝爾傳說」兒童合唱團,布仁巴雅爾擔任藝術總監和創始人之一。其紀念鄂溫克旗成立50周年而製作的《歷史的聲音》專輯,以及為「中國馴鹿之鄉」敖魯古雅專門創作的《你好!敖魯古雅》與原生態舞臺劇《敖魯古雅》成為一份民族文化的寶貴資料。
他們倆一直熱衷於公益事業,發起建立了「五彩兒童基金」,是國內首個少小民族兒童文化基金。他們還於2005年籌建成立了中國「草原之友」生態保護協會。
說起布仁巴雅爾和烏日娜的婚姻,是跨越了民族界線,以音樂為紅線來結緣的。
烏日娜是鄂溫克族,布仁是蒙古族,他們倆是中學同學,烏日娜考上中央民族大學之後,布仁追隨烏日娜來到北京,在國際人民廣播電臺擔任對蒙廣播的記者、編輯。
1991年6月21日,布仁和烏日娜的女兒諾爾曼出生。
諾爾曼繼承了父母的音樂基因,也同樣具有音樂天賦,她不到10歲就開始創作歌曲,布仁巴雅爾和英格瑪唱的感動了很多人的《烏蘭巴託的爸爸》就是諾爾曼創作的。
諾爾曼後來考上了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成為了當年伯克利音樂學院唯一一位來自內蒙古的學生。
曾經,諾爾曼受到《中國好歌曲》、《中國好聲音》等綜藝節目邀請,但都被她婉拒了,她說自己更願意做幕後的創作者:「雖然我已經寫了180多首歌,但是參加選秀需要一鳴驚人,還沒有那份自信,我想好好創作一些更成熟的作品,並且靠自己的實力獲得認可。」
如今已經27歲的諾爾曼說,她還有一個更長遠的理想,作為創作人,她想推動中國著作權和版權的保護:
「我們的上一輩覺得自己的歌有人唱就很高興了,並沒有保護版權的意識,或者害怕因為版權保護影響歌曲的傳播,從長遠看,版權保護是讓音樂延續生命力的做法。」
感覺布仁巴雅爾老師和烏日娜老師,已經後繼有人了。
遺憾的是如今吉祥三寶「一家人」再無法同臺演繹這首經典歌曲,但欣慰的是,希望諾爾曼能延續父親的音樂生命,將草原音樂傳遞到更遠的地方。
刀刀叨文藝 原創文章,今日主筆:小李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