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疫情初期獲得的「救命錢」,潔寶日化(湘西)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周學平難掩喜悅:「真沒想到,信用貸款放款速度竟然可以如此迅速。」
這是湖南省運用專項再貸款資金發放的首筆優惠利率貸款,一家湘西貧困地區的無紡布和消毒液生產企業,在不到3天時間便獲得運用專項再貸款發放的信用貸款200萬元,優惠利率3.15%。
降點讓利、快速放貸,這筆貸款的背後,是人民銀行長沙中支落實專項再貸款政策的精心組織和迅速行動。
2月5日,潔寶日化(湘西)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裝罐酒精消毒液。
在人民銀行設立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支持金融機構向疫情防控重點企業提供優惠利率貸款政策後,人民銀行長沙中支迅即按照專項再貸款政策要求,全力以赴做好金融服務保障。利好政策之下,像潔寶日化一樣的重點企業都在第一時間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專項再貸款資金救命錢、救急錢。
01
12小時 政策傳導有速度
收到人民銀行總行專項再貸款政策文件後,人民銀行長沙中支第一時間向轄內金融機構傳達專項再貸款政策,確定長沙銀行(601577,股吧)、華融湘江銀行和長沙農商行作為承辦銀行,要求銀行機構主動與工信等部門確定的湖南省疫情防控重點名單企業做好融資對接,而這些工作都是在12小時之內完成,確保了專項再貸款政策迅速及時傳導至疫情防控企業。
在此基礎上,人民銀行長沙中支對湖南省銀行機構開闢專項再貸款「綠色審批通道」,迅速發放專項再貸款50億元,實現「當日申請、當日辦理、當日發放」,為銀行機構加大優惠利率貸款發放提供了資金保證。為了更好更實落地政策,兩次召開湖南省專項再貸款政策推進會,針對不同階段發現的突出問題,督促銀行落實「一把手」責任制,加大推動力度。目前湖南省12家承辦銀行建立專門團隊185個,對各家疫情防控重點企業提供針對性融資服務。
記者了解到,當前,湖南省金融系統正在實施「暖春行動」助力復工復產,全力推動專項再貸款政策進一步落地見效。
人民銀行長沙中支副行長曾濤指出,湖南省金融系統開展「暖春行動」,就是要用金融系統的真情實意、真金白銀和真抓實幹,把金融的溫度傳導至疫情防控企業、抗疫前線。在具體工作上,則通過主動宣傳、強化對接、提供專屬服務等方式,摸清企業融資需求,推行「一企一策」,圍繞專項再貸款支持的重點保障企業,創新專屬信貸產品,對於符合條件、流動性遇到困難的中小微企業,鼓勵銀行通過貸款展期、續貸,給予企業一定期限的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安排。
02
2.78% 降點讓利護航企業
截至3月4日,湖南省金融機構對疫情防控重點名單企業發放148筆優惠利率貸款42.6億元,支持了73家重點名單企業生產、銷售或運輸手術衣、無創呼吸機、米麵糧油等重點防疫物資和生活必需品。據2月19日專項調查,湖南省被調查重點企業已全部復工復產,其中82%的醫療物資生產企業產能利用率超過90%,67%的生活物資生產企業產能利用率超過90%。
在擴大信貸投放的同時,目前,湖南省專項再貸款發放的優惠貸款加權平均利率2.78%,比一年期LPR低127個基點,財政貼息後實際貸款利率不到1.4%。另外,人民銀行長沙中支還督促銀行機構通過線上服務、開闢綠色通道等方式,為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資服務。對專項再貸款支持的疫情防控重點企業,督促銀行拿到企業名單之後,原則上1天,最長2天,將貸款發放到位,部分優惠貸款從受理、審批、再到發放不到24小時,真正做到了「特事特辦、急事快辦」。
為切實保障企業在疫情期間的生產需求,確保居民基本生活物資正常供給,2月6日,湖南天下洞庭糧油集團進入全國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名單後,人民銀行益陽市中支高度重視、立即行動,引導農業發展銀行及工商銀行2家金融機構積極對接,運用專項再貸款資金對其累計發放優惠利率貸款1.5億元,加權平均利率僅為2.72%。目前該企業已在全省糧食市場成功競拍糧食48995噸,每天可生產大米360噸,有效保證了市場供應。
03
確保流向 強調政策邊界
「目前,專項再貸款政策落實工作因為疫情防控需要實行『特事特辦』,但不等於沒有政策邊界,必須在制度框架內去執行。」人民銀行長沙中支主要負責人張奎強調,在專項再貸款資金的監督管理中,湖南省各級人民銀行始終按照政策文件要求,加強監測、管理和監督,確保低成本的專項再貸款資金真正流向疫情防控領域。
對此,人民銀行長沙中支在2月3日即出臺了湖南省專項再貸款審批流程等制度,湖南省各級人民銀行嚴格按制度規定審批發放專項再貸款。同時,對轄內14個市州、12家銀行優惠利率貸款情況按日監測,逐筆審核,從嚴核實貸款對象、投向、利率,確保專項再貸款資金真正用於救急救命。另外,通過建立貸款臺帳、重點跟蹤大額貸款投向等措施,督促銀行機構強化授信管理,確保授信額度不超出重點企業防控疫情需要資金規模;督促銀行逐筆建立專項再貸款資金使用臺帳,強化貸後管理,防止優惠信貸資金挪作他用和轉貸。
來源:金融時報記者:張末冬通訊員:曹亞臻編輯:餘嘉欣郵箱:fnweb@126.com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金融時報。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