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東省茂名市區經過光華南高架橋,往南進入茂南開發區,再行500多米就來到茂名市疾控中心大樓。2月底,該中心所在地茂南區的英文「Guangdong-Maonan」出現在世界衛生組織年度會議上,從這裡分離的流感毒株將影響下一流行季全球流感疫苗的生產。
2月28日,瑞士日內瓦,在歷經4天對全球流感病毒流行病學、病原學及疫苗血清學分析的會議後,世界衛生組織發布2020—2021年北半球流感疫苗推薦組份。
由茂名市疾控中心微檢科分離的毒株是中國內地唯一入選的毒株,其它入選疫苗組份來自華盛頓、普吉、夏威夷等地。這一推薦建議與科學依據,將一起傳達給監管機構和全球疫苗生產商。
距離會場2萬裡之遙的茂名疾控微檢科工作人員,一如既往地忙碌:收集標本、提取核酸、分離鑑定……每周向國家流感中心報告。
捕捉「變異的病毒」
「流感病毒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變異很快。變異發生後,前一年的疫苗對於今年的病毒就不適用了。」茂名市疾控中心微檢科科長廖國東說,他同時也是茂名市疾控中心流感實驗室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作為國家流感監測網絡的一個單元,茂名市疾控中心流感實驗室承擔了茂名市流感樣病例的日常監測等工作。
根據國家流感網絡實驗室的監測要求,每個地級市至少有一個哨點醫院,哨點醫院每月要採集流感樣病例標本100份以上送至當地流感監測實驗室。「我們每周至少要檢測25份標本,從中分離的病毒株最終會被送至國家疾控中心做基因測序等後續研究。」茂名疾控微檢科流感實驗室負責核酸檢測的李曉君說。
(技術人員將提取的流感病毒核酸加到反應管裡,隨後進行流感核酸檢測。黃曉龍攝)
李曉君的工作,就是站在監測網絡的最前沿捕捉「變異的病毒」。「簡單來說,採集流感樣病例的咽拭子標本後,在生物安全實驗室裡對標本進行核酸檢測和病毒分離,所獲得的病毒培養物裡面就是流感毒株。」李曉君說,分離出病毒毒株,意味著有可能找到了生產疫苗的種子株。
世衛組織每年篩選推薦疫苗株,其製備成疫苗後進入健康人體內,激發免疫系統產生出針對這類病毒的免疫力,從而達到預防新流感的效果。「不是所有的毒株都會成為疫苗株,但這一切都要建立在分離毒株的基礎上,所以分離鑑定毒株對於預防新的流感大流行非常重要。」李曉君說。
什麼樣的毒株會最終成為疫苗株?廖國東介紹,首先毒株要涵蓋大部分變異特徵,但在基層疾控實驗室不具備基因測試、抗原轉變檢測的條件,因此分離毒株後上交國家疾控開展後續檢測;其次,分離出來的毒株病毒活性好、滴度高、蛋白含量高,用其構建的疫苗株就能符合世衛組織的要求。
實際上,毒株從茂名分離後,到進入世衛組織會議討論前,經歷了國家疾控的「關鍵一推」。「茂名這株流感毒株能同時擁有優良的細胞株和雞胚株,非常不容易。」國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透露,「國家疾控拿到這株毒株後,通過基因測序,發現與目前流行的毒株有很大的變異。利用其構建了疫苗重配株,與細胞株、雞胚株一起進行系列驗證,發現這個毒株抗原代表性好、滴度較高、蛋白含量較高。我們認為這株值得關注,並推薦給世衛組織。」
廖國東解釋稱,抗原代表性好則製成的疫苗對變異的病毒免疫效果佳,滴度高是指病毒量大,蛋白含量越高疫苗越經濟,有利於疫苗的大規模生產。
「每年全球估計有10億例病例,其中300萬至500萬例為重症病例,導致29萬至65萬例流感相關呼吸道疾病死亡。」世衛組織發布的《2019-2030年全球流感戰略》提醒,流感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的最有效方法。」報告中建議。
來自茂名的毒株
「『Guangdong-Maonan』是我們實驗室分離鑑定的毒株上傳國家流感中心系統後,自動生成的地址標識。」李曉君說。獲世衛組織推薦的那株茂名毒株,正是經她手從流感標本中提取出核酸,邁出毒株分離第一步。
「此次獲世衛組織推薦的毒株分離自一位男性患者,2019年6月發病時採集了樣本。」茂名疾控微檢科負責病毒分離與鑑定的陳家圖說,「在分離毒株時,曾察覺它的滴度和效價較高,隱約感覺到它的與眾不同。」
在茂名疾控流感實驗室,李曉君和陳家圖為一組,承擔流感病毒檢測工作。兩人分工明確,李曉君負責核酸檢測,篩選出核酸呈陽性的標本,再交給陳家圖作病毒分離,培養製成毒株。
作為哨點醫院,茂名市人民醫院負責採集流感患者咽拭子,放入裝有病毒保存液的存管後,低溫送至實驗室。「標本要求24小時內檢測,但是越早處理質量越高。」李曉君說,「如果突發疫情,我們要馬上檢測出報告,流行病科還要等檢測結果來跟進調查。這時也意味著大批量標本需要檢測。」
(技術人員精心培育的細胞系,其內的活性細胞要定期傳代培養,3至4天要傳代一次。黃曉龍攝)
對於每一個標本,李曉君都要放入震蕩儀震蕩,用移液槍將其吸到試劑盒裡,放入提取儀將核酸提取出來。在實時螢光定量PCR儀上進行PCR反應,篩選出核酸呈陽性的標本交到陳家圖處。「完成一次核酸檢測,需要半天時間,但這只是分離毒株的前提。」李曉君說。記錄顯示,那例特別的標本核酸檢測結果為新甲H1N1核酸陽性。
陳家圖需要經常「宅」在生物安全實驗室內,專心培育細胞系和無特種病原體雞胚。他先將需分離的標本接種到已經培養好的細胞和雞胚中,分別置於二氧化碳培養箱和孵蛋器中培養,每天要觀察細胞和雞胚的生長狀況,然後收集細胞培養液、雞胚培養液。
「這裡面就是分離出來的病毒,最後對分離出來的病毒進行血凝試驗(HA)、血凝抑制試驗(HI)等後續的鑑定和分型工作。」陳家圖說,整個分離過程歷時約1個月。
(技術人員用試管收集雞胚培養液,雞胚株也是毒株的一種。黃曉龍攝)
(技術人員對分離出來的流感病毒進行鑑定和分型。黃曉龍攝)
「分離流感病毒特別需要保證質量,非常強調連續性,中間不能間斷。比如,活性細胞要定期傳代培養,3至4天要傳代一次,不能延遲;在接種流感病毒標本後每天都要觀察其病變情況;培養物要定時收集,不然就可能作廢……」陳家圖回憶起當初分離那株毒株時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在做HA和HI鑑定時,就發現它的滴度和效價均比較高。「發現不同後,我們以最快速度將分離的毒株交到國家疾控。」廖國東說。
疫情下的實驗室
成為「病毒捕捉者」的7年時間裡,李曉君幾乎每天都在和流感病毒打交道,對不同的標本重複著同樣的操作。突然站到聚光燈下,讓她直呼「太自豪了」。
據了解,茂名市疾控中心微檢科共有9名技術人員,他們的檢測工作主要分為病毒類和細菌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為茂名疑似病例做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責無旁貸。
「疫情來得那麼突然,打亂了我們的常規工作。我好像多打了一份工。」陳家圖說,原本人手緊張的實驗室,開足馬力投入到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中去。
9人分組輪值,全員投入病毒核酸檢測,檢測標本至今超過2000份。截至3月8日茂名確診的14個新冠病例中,包括首例在內的8例經過該實驗室檢測確診,其餘6例則在大排查期間經第三方檢測機構測出。
與平常做流感檢測只需二級防護不同,做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需要穿上三級安全防護的全套裝備——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嚴密緊實的N95口罩,護目鏡上常常汗霧迷濛。「在最緊張的時期,凌晨4點還在實驗室裡。」陳家圖說,7歲的女兒看到自己穿防護服的照片時十分驚訝,「爸爸也跟電視機裡的人一樣。」
儘管這段時間重心向疫情傾斜,但每當疫情相關檢測「松」一點時,大家又抓緊忙回各自的檢測工作。(中國日報廣東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