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爾定律的帶動下,我們似乎已經熟悉並適應了IT產品動輒性能倍增的現實,不只是晶片,甚至連連以發展緩慢著稱的攝影技術,在智慧型手機上也出現了顛覆性的發展速度。但是,在音質這件事上,其實近幾年是一直在退步,這場人類感官盛宴,「聽」一直是遠遠落後於「視」的。
究竟是市場沒有高音質的需求,還是這種需求被漠視了?近期,華為推出了售價達到1999元的Sound X 智能音箱,以音質為主要賣點,試圖重塑智能音箱音質的標杆,《老尚看科技》對這款音箱進行了評測體驗,以便為讀者解惑,智能音箱要如何設計才能獲得好音質。
Sound X工業設計解析:基礎設計決定音質上限
音頻行業一直以難以量化判斷著稱,這樣導致了各種話術和玄學滿天飛。但作為一位發燒了20餘年的玩家,我深知一款好音箱的設計要點所在。特別是對一款單體的有源音箱而言,其基本面萬變不離其宗——揚聲器單元品質、聲學結構的設計和用料、有源功率放大的設計和用料。
而這些基本要素,反映出的第一個重要的,不那麼露在明面上的指標,其實是效率。就像很多人買車時,並不知道發動機的熱效率一樣,絕大多數人選購有源音箱時,也不會關注效率。但縱觀以往的經驗,一款好音質的有源音箱,一定是有高效率的設計。特別是對體積小巧的一體式智能音箱來說,電源的功率、功放電路對能源的利用效率(涉及到散熱問題)、揚聲器單元的轉換效率、腔體結構的效率等,會成為整個音箱的「木桶」。
下面談談Sound X本體,打開包裝,它的裸機重量達到了3.5kg,足足比Apple HomePod重了1kg,拿在手中的分量感十足。考慮到其不大的體積,可以推斷其結構強度和用料都是毫不含糊的。
Sound X的揚聲器單元從用料上,就是奔著高效率和大功率去的。喇叭的工作原理其實很簡單——音頻電流經過音圈,因為電磁效應和磁鐵互斥產生震動,所以,磁鐵其實是動力的源頭之一,而磁鐵分為普通的鐵氧體磁鐵和釹鐵硼磁鐵,後者就是俗稱的「稀土永磁」,其磁通量要大幅超出普通磁鐵,通常只會用在高端喇叭和耳機上。
在效率有了基本保證後,Sound X在功率上的設計也很獨特——採用了2個3.5英寸的低音喇叭,Push-Push對稱結構設計,兩者的震膜朝同一個方向運動,進行「推挽」作業,其低頻峰值功率達到了60W,因為這樣大功率的設計,其音圈的振幅達到了20mm,超過平均水平10mm一倍,這就意味著在播放節奏強勁的音樂時,其低頻揚聲器的「舞動」會十分明顯。就像很多汽車玩家喜歡聆聽發動機的嘶吼一樣,不少的Hi-Fi玩家也有觀看低音喇叭跳舞的愛好,為此Sound X特意還作了可視化設計,把氣流導孔和低音喇叭巧妙結合,其觀賞性深得我心。
從結構看,智能音箱的設計關鍵在低頻部分,Sound X這種3.5英寸推挽結構,較大的峰值功率設計,意味著其內部的音腔、空氣壓縮、諧振、結構強度等,都需要有與之匹配的設計,才能發揮大功率的威力,這是有極高的設計門檻的,也是關鍵所在。
這是合作方帝瓦雷這個以價格昂貴著稱的品牌的強項,同時它在功率放大上也是以高效、低失真而聞名於世。其代表作品之一金蛋、銀蛋,就可以做到4500W、3000W的驚人峰值功率下,還能保持0dB背景噪音和0.005%的總諧波失真,堪稱極致。
所以,從這些關鍵點來看,華為Sound X基本上已經超越了所有的智能音箱,完全是奔著Hi-Fi音箱的水準去,音質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其實它還有很多技術細節,下面結合著音質表現一起講。
耳聽為實:超群音質離不開精確控制算法
過去的Hi-Fi觀念,是對聲音的幹預越少越好,因為傳統Hi-Fi設備不受體積制約,崇尚分體式、獨立式設計,所以無需幹預就可以發揮高保真效果,所謂原汁原味。但是到了如今,大部分用戶面對的都是輕量級的應用環境,「機器給人讓空間」是大趨勢,音箱在保證基礎硬體品質的同時,進行有效的精確控制和算法幹預,反而可以讓聲音更接近「原汁原味」,或者適當地根據用戶的喜好「加味精」。
Sound X一開聲,除了能感受到基礎硬體素質和設計的強大外,撲面而來的就是這種精確而強大的控制能力——以其165mm(直徑)X203mm(高度)的體積,一隻手就可拿起的前提下,發出了類似於6.5英寸音箱甚至是8英寸音箱的震撼低音,和體積極為不匹配。
聽慣分立式Hi-Fi系統的人都知道,在聆聽低頻節奏強勁的音樂時,房子內很容易發生共振,其聲浪可以直抵人心,是而為「震撼」,但這種震撼並不僅是聲波對耳膜的衝擊,我們的身體也能感受到空氣振動,動人心魄。這種現象在桌面級音箱上很難遇到,但是在試聽Sound X時,這種久違的感覺又回來了,其低頻無論是聲壓、下潛、力度還是速度,都絕對是Hi-Fi級的表現。
這種表現,帝瓦雷的SAM低音增強技術功不可沒,這種算法的加入,也是Sound X和傳統Hi-Fi音箱最大的區別之一。從官方的字面看,「SAM可以根據喇叭實際輸出的聲音對功放輸出信號進行精確調整「,直白點說,就是Sound X上的陣列麥克風可以聽見自己發出的聲音,並且根據聲音的效果,對信號源以及功率放大部分進行調節,讓最終的聲音符合系統期望輸出的效果。
這聽起來很簡單,但並不是所有智能音箱都可以做到,因為聲音信號源的輸入、信號的放大、分頻,到6個中高頻喇叭以及2個低頻喇叭協同發出聲音,是需要時間的,其延遲時間各不相同,如果要做到精確反饋和精確調節控制,勢必對電路處理的速度提出極高的要求,而SAM就能做到這一點。
在試聽了我熟悉的流行歌單、古典音樂歌單和民樂歌單後,發現Sound X除了在低頻上的優越性外,還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比如大多數智能音箱由於控制能力和硬體質素的原因,其中高低頻都是混成一片,拖泥帶水,毫無聲場可言。而Sound X在低頻和中高頻的控制上可謂出色,除了像低頻的下潛、中頻的圓潤溫暖、高頻的高解析而不刺耳等Hi-Fi基本條件外,它還表現出了對聲音極佳的控制性和分離度,即使是多種樂器同時演奏時,也不會混作一片。如果把Sound X的聲音比作演繹,大部分智能音箱只能稱作「發聲」而已,可以說,Sound X是迄今為止屈指可數的,能讓我認真欣賞音樂的智能音箱。
為了做對比,我將Sound X與經典的書架式Hi-Fi音箱的代表之一惠威M200KIII做了對比,Sound X在低頻的力度和掌控度甚至還要好於M200KIII,在對人聲起決定性作用的中高頻上,兩款音箱也體現出了細膩的解析力,我認為Sound X跟經典2.0Hi-Fi音箱相比,只是因為是單只結構所以在聲場塑造上略微吃虧。但Sound X也可以由兩隻構成立體聲組合,其聲場表現值得期待,本次評測由於僅收到了單只Sound X,所以無法對兩隻Sound X聯合工作的效果進行實際驗證和評價。
此外,Sound X智能音箱的身份,也賦予了它諸多的便捷性,比如只需要把把手機靠近,一碰即可把正在播放的音樂通過音箱播放。6個定向拾音的麥克風,也可以隨時響應你的命令,隨時聽想聽的音樂,或者控制智能家居。這些都是智能音箱的基本功能,暫且不表。
智能只是加分項,音箱的發展最終還是回歸音質
Sound X的音質表現,讓它無需過多地吹捧自己的外形、設計甚至是智能等常被提及的宣傳不符,用戶只需要聽見它,就會被它徵服。1999的售價,雖然超過了絕大多數的智能音箱,但是只要對比其他智能硬體的售價,就會發現1999其實並不是昂貴的價格,只是過去智能音箱給人的印象,就應該是低價。
近幾年,智能音箱的發展正在逐漸偏離本質,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爭奪入口,智能音箱的價格越來越低,從數百元到數十元,它更像一個物聯網設備,而非一個音樂回放設備。對於那些百元級,輕飄飄的塑料音箱,也就只能「聽個響」而已,因此只能大肆渲染其語音操控、AI智能等,其實是本末倒置,試問如果聽都聽不舒服,再智能的語音操控又有何用?最終就只能淪為一個遙控器罷了。
大量類似的產品的出現,讓音頻領域的整體音質在不斷退步。而從整個聲音的鏈條來看,像QQ音樂、網易雲音樂等客戶端的音源條件越來越好,CD級音質的音源不再難得。當用戶的音源的條件越來越好,音箱作為輸出的最後一環,反而不斷退步,成為了最大的瓶頸。
當5G時代到來,音源的體積將會更不敏感,相信很多直播也會採用更高的碼率來傳遞聲音,高品質聲音的時代會全面到來。這種情況下,用戶對音質的需求將會覺醒,而智能音箱的競爭,勢必會在已經趨同的智能化上,開闢音質新戰場。
華為Sound X雖然只是第一代,但是在音質上,已經將智能音箱的標準大大提升,已經有和過去兩三千元2.0 Hi-Fi音箱比肩音質的資本。在好聲音的前提下,華為又融合了智能音箱的基本要素,它可以受益於華為手機的相融性和便捷性,以及華為Hi Link智能互聯生態的融合,其連接和使用的便利性是其它Hi-Fi音箱無法比擬的。
所以,華為Sound X的出現,其實是歷史趨勢發展的必然,也是技術累積後的必然,它代表了一個新的分支——Hi-Fi級智能音箱。在過去,所謂的「木耳」用戶越來越多,是因為受音源、播放設備所限,用戶如果不通過現場的AB測試,在劣質音源和設備的影響下,對好聲音的敏感度在不斷的麻木。當新時代到來,高品質音源易於獲得、不再稀缺,智能音箱也進入音質競爭的趨勢,多重薰陶之下,相信「金耳朵」也會大量出現,對音質的高要求,也會像如今用戶對智慧型手機屏幕、拍攝、速度的高要求那樣,變成普遍現象和更加理性的消費觀念,而智能音箱除了諸多的智能特性之外,也將重回到注重音質的正確之路。
Hi-Fi化將是未來智能音箱的一個重要產品分支,讓我們能在智能時代重新找回好聲音應該有的純淨、感染力與心靈共鳴。請遠離那些在音質上粗製濫造的所謂「電子潮品」,重新回到對好音質的樸素追求。在我看來,一款音質優秀的音箱,並非冰冷的電子器物,它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我們的審美和品位,是可以撫慰心靈的精神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