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甸島,有一個海南大學,算海南的「最」高學府
文化小氣候
海口是一個文化氣息不太濃厚的地方,這可能與海南的自然氣候條件有一定關係,海南的熱帶氣候令一切東西都容易腐爛,不易保留,就如海南的樹木生長得倒是很快,但質地令人擔心,大多不夠堅固,容易折斷。
文化也有點如此,易生易滅,海南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圖新鮮,湊熱鬧,但淺嘗輒止,很快就放過去了,而文化是需要積累的、培育的,如此文化就很難在這塊土地上長成參天大樹。
海口的文化氛圍稍濃厚一點的應該算是海甸島,海甸島有一個海南大學,算海南的最高學府。海南大學風景倒是不錯,大門口就有一個湖,面積還挺大,湖水清澄,魚兒在水裡遊動都看得見,湖邊水草很多,微風吹拂時,漣漪點點。這個地方每到晚上常有外面的青年男女來,成了談情說愛的好地方。
入夜,在湖邊找塊草地坐下來,看教室、圖書館那邊的燈火通明,聽不知哪裡傳來的隱隱約約的歌聲,可以一坐就是一個晚上的。校園裡綠化也很好,樹木昌盛茂密,鬱鬱蔥蔥,不過這風景還是留不住人,不少著名學者來過這兒,又走了。但有幾位搞哲學的來這兒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他們中最著名的是張志揚,哲學家,來自武漢。
張志揚算是傳奇人物、早年坐過牢,在牢房裡開始自學哲學,後來考到研究所。他從湖北大學調到海南大學後,在海南完成了他的一些主要著作,如上海三聯書店為他推出的系列著作,包括《創傷記憶》、《禁止與誘惑》、《讀神的節日》三本。
張志揚不僅自己安靜地坐在他的書房裡,雖然他的研究海口沒幾個人知道、也沒多少人懂,他的鎮定還穩住了一個小團體的人他所在的海南大學社科中心在國內都享有一定的聲望,不少哲學家應邀來過這裡,如劉小楓、陳嘉映、趙汀陽等。他至少促進了一個小範圍內的學術活躍,而且還是如此艱深晦澀的學術。近幾年,由於海南的環境之美在國內尤顯突出,因此被吸引來海南的學者、作家、藝術家越來越多。
海南大學由於詩歌評論家耿佔春的努力,引進了詩人多多、王小妮、徐敬亞等,使海南成為詩歌的一個小小中心,而且由於這些人的存在,學者趙一凡、作家馬原等也在海甸島買了房韓少功、蔣子丹也住在海甸島。韓少功是中國新時期文學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小說《爸爸爸》、《女女女》、《馬橋詞典》、散文《山南水北》等均曾轟動一時。
早期他以「尋根文學著名,20世紀90年代他的系列隨筆也曾在文壇激起「思想的風暴」。韓少功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小說被翻譯成英、法、德、日、俄、韓、意、荷蘭等文字,流傳到世界各地。其中由法國伽利瑪出版社出版的《山上的聲音》曾被評為「2000年法國十大文學好書」之一。除了文學,韓少功還是社會實踐家和翻譯家,他創辦的《海南紀實》、《天涯》雜誌均影響深遠,翻譯的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葡萄牙作家費爾南多·佩索阿的《惶然錄》也開了風氣之先。
韓少功以前居住在海南師範學院一間舊房子裡,最頂樓,很安靜。他早起晚睡,喜歡在一支香菸的嫋嫋煙霧中開始他的思考與寫作。近年來韓少功有時去湖南汨羅鄉下居住,與青山綠水結伴,在自然的懷抱中去親近最底層的民眾。這些後來均構成他的新書《山南水北》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