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早期接觸語言對其以後的發展至關重要。有研究發現,早期的語言環境可以預測孩子的語言技能、認知技能和學術成就。
我4月16日在頭條發了《帶娃的你如果是個「話癆」,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這篇文章,論述了豐富的語言環境對嬰兒語言和認知發展的積極作用。一位網友這樣評論:「天天放電視給嬰兒聽」。
天天放電視給嬰兒聽,的確可以使嬰兒接觸到的詞彙量大大提升,但嬰兒是否可以因此發展語言和認知能力呢?
早期,研究者們的確主要關注語言數量對嬰幼兒成長的影響,但後來他們逐漸發現,語言的質量同樣非常重要。
麻省理工學院神經學家雷切爾·羅密歐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為40名4到6歲的兒童配備了一種類似腕錶的設備,記錄孩子們聽到和說出的單詞數量以及與他人對話的次數,旨在研究不同的語言形式對孩子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的影響。
他們還對每個孩子進行腦部的核磁掃描,結果發現:兒童經歷的對話越多,大腦中被稱為「信息高速路」的白質纖維束越能夠有效傳遞信息。
上面這幅圖顯示了兒童進行不同數量的對話時,大腦中白質纖維束的不同狀態。孩子與別人的對話越多,語言關鍵區域之間的白質纖維束就越強,每小時95次對話與每小時210次對話時,白質纖維束明顯不同。白質纖維束連接的語言關鍵區域分別是:負責語言產生的布洛卡區(Broca’s area)和負責語言理解的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這些更強的連接表明白質纖維束由更多的神經元組成,並且這些神經元已經被更有效地組織起來,進行信息傳遞了。
所有人都知道,教師不應該採取填鴨式教學,因為填鴨式教學把學生看做容器,不符合教育規律。同樣,在對兒童進行早期語言培養時,也不應該把兒童想像成一個容器,認為把詞彙填進去,兒童的語言能力自然就會提高。
因此,研究者們告誡家長們不要只和孩子說話,要調動孩子和你對話,要多跟孩子互動交流,要調整自己的語言,去適應孩子當前的語言和溝通技能。
這對家長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因為家長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精力和耐心。
我的上篇文章下面,另外一位網友針對應該為兒童提供足夠的詞彙,評論道:
「也不好,我姑娘現在太能拉了,才一歲半多,天天早上嘟嘟嘟嘟,沒人跟她說話她也會嘟嘟嘟嘟,白天還好,累了一天到晚上真跟念緊箍咒似的啊」。
是啊,父母工作壓力本來就很大,又要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還有耐心和精力和孩子對話嗎?
芝加哥大學外科教授蘇斯金德也談到了即使家長明白和孩子交談的好處,但真正實施並不太容易。他說:「讓我們面對現實吧,如果你沒有房子住或者沒有足夠的食物吃,和你的孩子交談可能在你要做的事情清單上要排在後面。」
雖然很困難,但是為了不錯過孩子語言發展的黃金期,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相信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盡心盡力去做的。事實上,比起給孩子報的各種培訓班所付出的時間、金錢、精力,有意識地、耐心地和孩子聊天,即可以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又可以促進親子關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