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0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14歲的佳寧在外人眼裡
陽光、自律、學習好
但實際上
他是個「問題孩子」——自傷
自傷是為了緩解情緒壓力
發現佳寧自傷,爸媽嚇壞了,強行把他帶到醫院。
佳寧告訴醫生,自傷有一年時間了。每次用刀片割傷胳膊,都是痛中帶著快感。他展示著胳膊上的刀傷,就像展示一件藝術品,有些許的得意。
「為什麼要割傷自己?」
「心裡難過。用刀片割傷胳膊出血那一瞬間,舒服暢快,後來一難過就割傷胳膊。」
「難過時怎麼不告訴父母?」
「告訴過媽媽,但媽媽說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經歷這些,有時媽媽還批評我是為不好好學習找藉口;後來不痛快就不跟媽媽說了,太難受時會躲在被子裡大哭;再後來,哭也不能讓我放鬆,我就用刀片割傷自己,感覺好了很多……」
「看別的小朋友都很快樂,我也想快樂,可我怎麼努力也開心不起來。」
「學習的意義是什麼?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佳寧仰著小臉問,平靜的外表下藏著困惑和痛。
孩子懂父母的事,可父母不懂孩子的事
佳寧剛出生時,父母的生意處於起步階段,他被寄養在姥姥家。每周爸媽會擠出幾個晚上,到姥姥家陪佳寧玩會兒。佳寧渴望與爸媽生活在一起,像別的小朋友一樣。
在漫長的等待中,他覺得是自己不夠好,才導致爸媽不接他回家。他察言觀色,乖巧懂事,努力做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終於在6歲時,爸媽把他接回家了。
爸爸很喜歡佳寧,只是不苟言笑,佳寧害怕爸爸,兩人交流不多,但兒子想要的東西,爸爸全都滿足。每當佳寧取得好成績,爸爸就會請客,還常帶著佳寧赴約,自豪地告訴朋友,自己未圓的大學夢,兒子一定能幫他實現。
生意有起色後,媽媽回家全心照顧佳寧。佳寧雖然懂事自律,但媽媽的管教讓佳寧難以接受:沒完沒了的嘮叨、表裡不一的態度,讓佳寧覺得媽媽不是真正關心他。
「媽媽說讓我休息,當我休息玩手機時,她馬上又叫停,要我學習;媽媽說只要努力學就行,成績不重要,但成績下滑,她又責怪我。」佳寧告訴醫生。
「想想,不開心是我自己的事,麻煩爸媽也沒用,把心事隱藏起來,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也挺好。」
心理諮詢師——父母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心理學家馬斯洛有一個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基本的需求,愛、尊重和自我實現是更高層次的需求。當基本需求被滿足時,更高層次的需求便出現了。佳寧沒有基本需求不滿足的情況,而是過度滿足,他擁有他想要的所有東西,但愛和尊重的需求是無形的,沒有經驗的父母是很難給予孩子的。
佳寧爸媽不約而同地認為,他們對孩子既尊重又關心。但佳寧說,爸媽很自私,爸爸關心他,是圓他讀大學的夢;媽媽關注他,是想討好爸爸。他們溫柔教育的背後,都有自己的願望。
中國的父母大都會對孩子有個預期,然後就按照這個預期來對孩子進行培養。從嚴格意義來講,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只是實現父母預期的工具。因為是替父母「打工」,所以孩子就會缺乏愛、尊重和自我實現的內心體驗,進而會失去自我成長的動力。佳寧就是這樣的孩子,當他叩問人生和學習的意義,正說明佳寧意識到了一直在為父母活著,而自己活著的意義始終找不到。
佳寧習慣把自己不舒服的地方隱藏起來,一方面基於自己的「好」可以換來父母的「愛」,另一方面也不會因遭到別人的拒絕和忽視,讓本來不舒服的自己又增加痛苦。
隨著年齡的增長,佳寧想做回自己的想法越來越強烈,怎奈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內心憤懣無法釋懷,就選擇用傷害自己的方法來懲罰父母,以此來緩解內心的壓力。
聽了醫生的分析,佳寧的父母起初感覺很委屈,但隨著治療的深入,佳寧自傷的次數開始減少,他們終於明白,雖然他們關注孩子,但從沒走進孩子心靈深處,聆聽孩子的心聲,體驗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最終,隨著爸媽的改變,佳寧真正陽光起來。
孩子陽光懂事,父母自然幸福輕鬆。但悲傷焦慮的孩子總是存在的,所以父母要善於觀察且要有承擔孩子問題的能力。
指導專家:大連市第七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陳保平
原標題:《「出血瞬間,舒服暢快」,14歲少年多次用刀割傷自己》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