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金不昧者急人所急,樂於助人者竭誠為民,這兩者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良好道德情操和崇高社會風尚的具體體現。
說起拾金不昧,有人認為這是老生常談,不值一提,但這一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仍必不可少。「拾金不昧」是誠信的典範,而誠信是一桿無形的秤,丈量著人的道德底線與道德價值取向,更是全社會大力提倡的文明精神。
當一個人丟失貴重物品手足無措時,陌生人拾金不昧的善舉能挽回諸多損失,讓人心頭暖意長流。正如「的哥」鄧金禮,拾得一個被乘客遺留的大紙箱,貌不驚人的紙箱裡竟包裹了價值3萬多元的物品。「必須儘快物歸原主!」鄧師傅說到做到,翌日下午,便找到了外籍失主。在金錢利益誘惑前,他嚴於律己、堅守本心,用實際行動彰顯著普通勞動者的高尚品德,向社會傳遞著正能量,令人敬佩。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樂善好施者在溫暖他人之時,也是在不斷充盈、提升自己。番禺區石碁鎮政務服務中心保安隊副隊長張勇,就是一位把樂於助人當成習慣的「廣州好人」。資助單親家庭孩子上學,經常慰問幫助孤寡、困難長者,還曾見義勇為救助路人……他急公好義,不圖回報,默默無聞地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這兩位「廣州好人」的背後,我們看到的還有一份堅守、一份執著與一份信念。拾金不昧、樂於助人成為「的哥」鄧金禮的日常,單單系統內有記錄的好人好事就多達9宗。在張勇耳濡目染與堅持做善事的信念下,他的妻子和女兒也加入志願者的行列,經常一家三口慰問、幫助困難家庭。
平凡善舉凝聚大愛,大愛感染社會。一次次舉手向善的行動,讓更多人感知到你我他其實都可以做個好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只要塑造個別典範,更重要的是要讓每一個個別都成為典範。如此,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就會漸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生活理念和行為習慣,營造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美好社會。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劉琛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高鶴濤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陳文杰
聯繫我們:lilunbu@gz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