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鹽,是猶太人的生存密碼
儘管現代的以色列國被稱之為「流著奶和蜜的土地」,但正如人體的各類元素和大地的能量都會最終保持平衡一樣,有多少的奶和蜜就意味著生命裡會有多少的鹽。
這就是地理環境決定論,在我國部分地區的飲食傳統裡,也都鮮明地書寫著這一定律:東北地區的水甜,所以他們就比較熱衷於鹹口。因為東部鹽海地區的水鹹,所以就比較愛吃甜口。
具體到一個個體的人也是一樣,熱衷於某一口味的,可能就是他身體裡所缺少的。
在以色列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死海的西海岸,這個幾乎世界上最鹹的地方,鹽,就是猶太人的生命密碼,是他們的宗教和精神的終極之根。
以色列,希伯來語的意思就是「與神角力者」,他們的先祖在被神施以「鹽咒」的乾旱之地艱苦生存。在過去三千多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因為這是神給他們的「應許之地」。
2、神所賦予猶太人的鹽品質
按照《聖經》所記載的,猶太人的命運就像變成了鹽柱的彼得的妻子那樣,即被神詛咒,又被神「應許」。
耶和華 神在用鹽封存了他們的肉體,又給了他們鹽聖潔堅韌的精神品質——
大概正是由於在鹽地上繁衍生存的原因,這個種族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背負命運的煎熬。這一切,就像上帝的兒子耶穌所要經歷的磨難一樣,要背負所有世俗社會的醜陋和罪惡。
但恰恰也正是經歷了多重磨難的煎熬,他們的生命、性格和精神從一開始就被注入了鹽的質地:經過大地和陽光的鍛造,從而升華為堅韌、智慧、持久的白色晶體。正如《聖經》裡所描述的那樣:「不廢壞」。
《聖經中》之所以多次提到鹽這一充滿隱喻的物質,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源於這一根本意象。
3、猶太人與客家人的命運對比
在很多的時候,猶太人的歷史境遇就像中國的「客家人」一樣,仔細對照來看,兩個族群幾乎有著同樣的生存履歷。
「客家人」作為中原的原住民,從西晉時代的「五胡亂中華」開始,就不斷遭受著邊地草原遊牧文明冷兵器的各種侵襲,先後經歷了匈奴、羌、氐、契丹大遼、大金女真、大元蒙古,大清滿族等不同遊獵民族的屠殺和劫掠。
在彪悍的冷兵器的寒光裡,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遠走他鄉,成為流浪的「客家人」,並最終散落世界各地。幸運的是,在他們的身上,華夏民族傳統的文明基因才得以保留和傳承。
猶太人的生存境遇一樣,他們先後經歷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佔庭等古國的統治和劫掠。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並遭驅逐。即使到了後期,又在歐洲遭受了納粹主義的的瘋狂屠殺,以至於散落到全球各地。
他們都像大地上的鹽,散落一地,雖被人踐踏,但依然保持著堅韌的品質。
所以,在耶穌開始傳道的那一刻起,他就登上山頂,向眾人宣布:「你們就是世上的鹽」!
4、鹽有多重要?
由於缺乏三千年來古猶太人日常生活細節的具體資料,我們無從詳細了解在猶太人的日常生活中,鹽,具體佔著多麼重要的地位。
但從《聖經》中斷斷續續的敘述中,從耶和華 神一遍遍對世人的告誡中,隔著幾千年的煙火,通過這斷片的記錄,我們可以清晰地感知到猶太人對鹽的重視,以至於要通過神的口來傳達上帝的諭示:一切的祭品,都要配鹽而獻!
值得慶幸的是,當我們越過宗教的文本,走進同時期的古羅馬帝國和中國的大漢王朝,在他們的歷史文獻中就可一睹,在當時人民生活中,鹽該有多麼的重要。
大漢王朝的漢武帝,衛青、霍去病的漢家軍隊之所以能夠長驅直入,深入大漠,擊敗匈奴,正是得益於桑弘羊對鹽權的有效控制和,並由此還產生那場震爍古今的關於「鹽鐵」的大爭論。
5、古羅馬帝國的鹽
當我們把目光轉向羅馬帝國時,驚奇地發現,這個白色的晶體,在每一個族群的不同時期的生活中,都幾乎佔據著決定性的作用。
羅馬帝國強盛時期,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最著名的便是「鹽路」。在這條路上,羅馬的遠徵軍開進開出,商人們趕著滿載鹽塊的牛車,從遙遠的東方直奔羅馬的中心臺伯河港,供應著強大的羅馬帝國的運轉。
當時,羅馬士兵軍餉的一部分就食鹽,稱作「薪水錢」,現代英語裡薪水「SALARY」一詞就是從鹽「SALT」演化而來。從這一個詞中就引出了沿用至今的英語「薪水」一詞。「不配得到鹽」在英語中就是指在工作中不稱職的人。
而且,當時的古希臘人、羅馬人常用鹽購買奴隸。如果奴隸主認為某一奴隸勞動不力,則說:「他不值那麼多鹽。」此話若用到士兵身上,那就意味著扣他的薪水了。
而在古埃及,人們都把鹽當作護身符,並相信在戰場上鹽會給他們帶來好運,能夠使他們逢兇化吉。
可見,當時的鹽有多麼重要,已逐漸超越物質本身,而成為一種精神的力量!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篇:《鹽的應許之地:古羅馬的衰亡和猶太復國》。
白瑋,詩人、專欄作家、北京晚報資深編輯。感謝作者授權本平臺發布該文章,僅作分享交流使用。未經原作者允許,該文章禁止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