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西方政壇,美國總統大選無疑吸引了眾多的關注。為了深刻理解當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本源,本周的「耶魯公開課」給大家推薦的是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Steven B. Smith的《政治哲學導論》。
聽起來高深的哲學,其實也可以很有趣!關鍵要看是什麼人來講。不信,你看下圖中左邊那位年輕人的專注神態⬇️
左為學生時代的亞歷山大大帝
右為家庭教師亞里斯多德先生
Steven B. Smith
耶魯大學政治學兼哲學教授
Steven B. Smith是耶魯大學政治學兼哲學教授,在耶魯執教36年,曾連續15年擔任布蘭福德學院(耶魯本科住宿學院之一)院長(1996-2011)。
他主要研究政治哲學史,尤其關注古今之爭,宗教和政治的聯繫,代議制政府理論。他的著作等身,代表作有《黑格爾對自由主義的批判》、《斯賓諾沙、自由主義及猶太人身份》、《劍橋列奧·施特勞斯指南》,還合編了《劍橋以賽亞·伯林指南》等。
對於授課,Smith教授很有一套。
要講好一門政治哲學的入門課,非常考驗老師的講課功底,往往需要在該領域積累多年的高手才能做到深入淺出,平易近人,激發學生的興趣。
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如果你的講課語言不能讓你的祖母聽得懂,你就需要回去重寫。」
所以,大家完全不用擔心太高深,零基礎,聽不懂!
有了好老師,接下來要搞懂的是:
這門《政治哲學導論》在耶魯已經開了不知多少個年頭,始終受學生們的歡迎,早在2006年秋季就被錄製成「耶魯公開課」(比「網紅」哲學教授Shelly Kagan教授的《死亡》課還早一年)。
那什麼是政治哲學呢?政治哲學=政治+哲學?
Smith教授說,一方面,你可以說政治哲學是政治學下面的一個分支學科,與美國政府、比較政治學、國際關係等是平起平坐的兄弟學科。
但政治哲學又不完全是一個分支學科那麼簡單。它的目的一向是為了建立政治學研究架構而提出最基礎的問題與概念,因此算是政治學裡最古老最根本的那部分,好比下面這棵樹的根⬇️
因此,與其說它是一個分支學科,不如說它是整個政治學的根基。
Smith教授說,政治哲學是研究政治生活中永恆的問題。這些問題提到了什麼是正義?權利和自由的邊界在哪裡?什麼構成了人類尊嚴的基礎?也涉及當今世界的不同政體,及其所嵌於更深處的人類歷史結構,探尋發展至今的政治學是否產生了任何進展。
這些問題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等偉大的思想者在兩千多年前所提出和思考的,也是當今社會和我們每個人需要面對的。
他們的答案並不是唯一正確的,也沒有最終的權威答案。這不僅讓當今的我們可以加入他們的對話,也不需要屈從於權威,而是靠自己的理智進行判斷。換句話說,就是「以人類心智的自由,來做出正確或是最優的決定。」這才是這門學科的目的之所在。
Smith教授相信,學習政治哲學最好的方式常始於閱讀和研究經典著作,且接觸大量重量級人物,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馬基雅維裡,到霍布斯、黑格爾、託克維爾、尼採等,因為正是這些人的著作構建了這一領域。這門課也不例外。
從兩千多年西方誕生的政治哲學家們浩繁的作品中,Smith教授憑藉自己多年的研究經驗,挑選了10本「最能展示政治生活中永恆問題」的代表作,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不失詼諧的風格,帶領我們閱讀、聆聽和思考。
全部課程共24講,每講約40分鐘。除首尾兩講外,中間的22講圍繞10部著作,集中討論西方政治哲學中的重大主題。
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這十部經典著作,為聽課做個「熱身」。
第一個文本《蘇格拉底的申辯》,可以說是「了解政治哲學最佳入門文本」。哲學鼻祖、愛智慧的蘇格拉底被控叛國,他的申辯不僅是為自己辯解,也是為哲學辯解。從一開始,哲學好像就和城邦生活起了衝突。通過閱讀蘇格拉底的這篇演講,你可以清晰的看到它們之間存在的張力。
這篇演講的核心問題,是爭辯誰有權來教育雅典城未來的市民和政治家。教育也是蘇格拉底其他對話的終極關懷,即誰有權來教育,說到底,還是誰應該來治理的問題。
《申辯》中的蘇格拉底當著雅典人的面為自己的「不守法」辯解,而《克裡同》中的蘇格拉底卻站了城邦的這一邊,強調個體遵守法律的重要性,並拒絕了克裡同提出幫他越獄的建議。兩篇對話之間形成的張力,也值得尋味。
讀完前兩本已經「熱身」的你,現在可以來看《理想國》這個大部頭了。作為西方政治哲學的開山鼻祖,從亞里斯多德一直到今天的政治哲學著作都不過是在某種意義上對柏拉圖的批註和回應。
書名譯自希臘文Politea,意即憲法或政體。這本關於政體的書通過長長的對話,構建了一個烏託邦——雖然這個詞在當時還沒發明,一個哲學家為王的城邦。
《理想國》在講什麼?它通過對話涉及正義、道德心理學、詩和神話、形上學等話題,而形式上,它又像是柏拉圖創作的有關最佳政體的文學或戲劇作品。這種形式和內容上的張力,不免讓讀者感到困惑。
Smith教授開玩笑說,如果沒有用正確的問題和思路去引導,恐怕讀了10遍還是不明白這本書的涵義。那就跟著Smith教授一起讀起來,少走些彎路。
在用了五講時間來讀柏拉圖後,Smith教授開始進入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
在《政治學》開頭,亞里斯多德提出了兩個著名的論斷:城邦是自然的產物,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他說,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有邏各斯(logos)——可以翻譯為理性或語言,故能分辨是非善惡、正義與不正義,而動物們卻不能。
而正是理性或語言讓人天生就是政治動物。亞里斯多德這裡說的天生的,並非指生理或本能,而是人所具有的理性和語言讓人帶有了政治性。
柏拉圖的手指向上,亞里斯多德的手翻向下,暗示了他們不同的哲學思想。
柏拉圖的政治學常常與形而上、宇宙等問題掛上鉤,而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更像我們今天意義上的政治科學,它更關注實用性,以教育和培養政治家和公民為目的。
因為亞里斯多德的著作非常凝練,閱讀時需要非常細心留意他在說什麼,不然讀四五遍恐怕仍然把握不住他的意思。
現代國家的創建和發明者馬基雅維裡的《君主論》,在國內被人與「厚黑學」相提並論。國外馬基雅維裡的名字與不擇手段、詭計多端等貶義詞成了近義詞。但這些先入為主之見容易遮蔽人們對他的確切認識。
《君主論》一反當時的基督教政治思想,把「現實政治」當作核心,呈現現實政治中的真實情況,而不是假想或理想的狀況,因為他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夠對採納的人有幫助。
然而,Smith教授認為,馬基雅維裡的思想中「現實主義」的確重要,但除此之外,還可以挖掘出更加深刻的意義來。
第一部重要的英文政治學著作便是霍布斯的《利維坦》,在Smith教授看來它也是最偉大的一部。
「他的文風如此清新不凡,讀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完全可以和其他語言裡的偉大作品比肩。霍布斯的《利維坦》之於英語散文,好比彌爾頓的《失樂園》之於史詩。」
這幅版畫是法國版畫家Abraham Bosse按霍布斯的要求設計的。版畫中,一個體型巨大的國王站起來,左手執權杖(宗教),右手執劍(世俗),城市在他的身下都顯得渺小。國王的身體上站著無數個小的人,無數小的人合成為一個人,並由這一個人代表。這幅畫非常形象地表達了霍布斯的社會契約思想。
取自《聖經》中海怪之名,《利維坦》是較早論述社會契約思想的代表作。被尊為談治國才幹的經典之作,它可與《君主論》相比。
霍布斯親歷了英國內戰的混亂,在《利維坦》中論證了人類社會必須依靠強有力的政府,才能避免內戰和人在自然狀態下的可怕情形,才能活得更好、更久、更文明。
洛克也是一位社會契約論主義者,他的第二篇《政府論》奠定了他在政治哲學領域裡的重要地位。
書中討論了社會從除了自然法則外沒有任何約束的自然狀態,到戰爭狀態,到私有財產的創立,到同意建立政府的過程。洛克首先提出人類建立政府的首要目的是保護私有財產。
洛克對美國國父傑弗遜影響至深,以致稱他為美國「榮譽國父」都不為過。他的許多思想被傑弗遜吸收,寫進了美國的《獨立宣言》。這本薄如小冊子的《政府論》竟然產生了如此巨大的能量,改變了整個世界。如果還有人懷疑政治思想的威力,就給他看這本書。
盧梭的著作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除了哲學、自傳、小說外,還幫兩個國家寫過憲法。他最重要的兩本哲學著作即《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社會契約論》。
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中,他按自己的揣測重新構建了人類發展的歷程,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歷史,並非真實的歷史。他自己把這本書比作一個思想實驗,就像宇宙學家推測宇宙起源一樣,他試圖推測出人性的最初狀態。
到底什麼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呢?貌似是私有製造成的,但其實還有更深層的原因,盧梭叫它做amour-propre,也就是人心,是虛榮、驕傲、自負等心理。
「人生來是自由的,但卻無處不身在枷鎖中」。《社會契約論》開篇第一句話已成了名言。自由是《社會契約論》裡的重要概念,個體希望保護自己的自由,卻發現常常與他人保護和捍衛自由的願望相互衝突。盧梭對這一矛盾的解決方式是公共意志。公共意志也被認為是盧梭對政治哲學最大的貢獻。
1825年,年僅25歲的託克維爾受法國政府資助,去美國考察監獄制度,在那裡待了9個月。考察的結果是煌煌兩卷《論美國的民主》,第一卷出版時他剛三十歲,考察的對象涵蓋了美國社會、政治、宗教和經濟特徵。
當託克維爾研究美國政體時,他首先研究的是美國憲法所列明的正式的政治機構,諸如權力的分割,州與聯邦的分野等,但之後開始研究美式道德與禮儀、宗教生活與風俗習慣、小型公民協會的傾向,以及人民對民主的捍衛等非正式的現實情況。他認為這些才是有助於建構出民主政體的基礎,也正是這些人民的主張和社會敬重的政體描繪出了社會的特性或者稱之為「調性」。
那時,歐洲還在念念不忘君主制,託克維爾卻已在美國看到了歐洲的未來,並試圖把自己的想法傳遞給國人,並闡釋了政治家在民主時代的角色。
霍布斯、洛克、盧梭認為,我們生而平等自由,而在歷史發展中產生了社會等級和不平等,但託克維爾的觀點恰恰相反,他認為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在逐漸變得更加平等。所以這並非一部簡單歌頌美國民主的書,託克維爾實際上深深擔憂出現民主暴政的可能。
正如Smith教授在第一講裡強調的,今天閱讀這些經典,並不是因為學問沒有進步,或者迷戀故紙堆,而是因為這些著作無比清晰地呈現了我們今天還在提及和思考的問題。柏拉圖、馬基雅維利或者霍布斯問的問題,我們今天還在問。
他們的著作不會提供現成的答案,每一個讀者都需要運用自己的理性和頭腦去思考和判斷。
最後,祝大家在閱讀和思考中獲得快樂!
p.s. 對了,教授根據講稿整理出版了《政治哲學》一書,中文版也早已面世,大家可以買來對照閱讀。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upcoming events, please follow us on WeChat at YaleCenterBJ.
更多精彩活動,請關注耶魯北京中心微信公眾號YaleCenterBJ。
誕生於2014年10月27日的耶魯北京中心,是耶魯大學歷史上首次在美國本土校園之外設立的實體中心。中心致力於促進決策者和思想領袖開展對話與交流,為社會各界和全球各地區培養領導者。
Yale Center Beijing opened on October 27, 2014. As the first such center opened by Yale University anywhere in the world, Yale Center Beijing is dedicated to developing leaders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and all regions of the globe.
Home 官網:centerbeijing.yale.edu
Wechat 微信號:YaleCenter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