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長恨之美,古來共談。先賢白居易的一首《長恨歌》辭藻華美,敘事曲折往復,讓人們在感嘆樂天先生的豐厚文學功底的同時夢回唐朝。但同時也讓人對唐皇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從情真意切難分難捨到最後迫於壓力陰陽兩隔徒留悔恨的故事不禁惋惜不已。本文將從《長恨歌》篇章結構和遣詞造句入手,通過對李、楊、白三人的經歷和性格分析粗略得出李楊帝妃愛情悲劇的原因。關於前人對《長恨歌》主題的分析早已碩果纍纍,在此不作贅述,本文僅選取愛情論行文。
【正文】
一.佳句共賞
1. 佳期如夢初相識
我們總是不滿足的,總會在各個階段追求不同的夢想,唐皇李隆基也不例外。《長恨歌》開篇即點出了當朝皇帝李隆基的「重色不得」,先對其進行了諷刺批駁。再接一句「楊家有女初長成」和「未識」給玉環的出場作了美化。接著又對楊的美貌進行了詳細描寫;「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在這一對比中我們也就不能理解李對楊的一見鍾情相見恨晚了,同時也能一窺此時的玄宗對貴妃可能也僅僅是喜歡,迫切想要得到這位絕色佳人。再詳寫了李楊二人在皇宮中的生活,從中不能看出玄宗與貴妃的情真意切。一句「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道出了此時的唐皇對貴妃的痴情專一,此時二人的愛情是備受人們追捧主流接受的。再到後面的「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中生女」一句,從此時天下百姓由於唐皇對貴妃的寵愛而爭相生女以相較貴妃受寵可見;這一時期的李楊是幸福的,他們二人的愛情也是真摯純粹的,初讀來令人心情愉悅不禁感嘆到二人如夢似畫般的愛情經歷。
2. 無可奈何紅顏逝
然而,生活卻總是那麼不盡如人意,總在你盡心享受現階段生活的時候給你猝不及防的沉重一擊。正如《長恨歌》中第二部分寫安史之亂爆發後貴妃與玄宗逃難避戰,截然不同於往昔宮廷繁華享樂奢靡的生活。「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這時苦於戰亂的將領百姓們,終於將一切罪責全部推到了貴妃身上,稱玄宗因痴迷美色聽信貴妃讒言而荒唐誤國以致戰亂。他們想要逼迫玄宗處死貴妃,而玄宗在如此情形下「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也許只能出此下策了。貴妃可能從未想到如此恩愛的兩人竟然是如此結局。最終「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往昔貴為九五之尊的唐玄宗在國家危難地位動蕩之際也只能犧牲了摯愛的貴妃以換取暫時的自我保全。這第二部分讀來令人惋惜二人的愛情絕唱,為玄宗迫於時勢而自我保全而深感無奈,也為貴妃理解玄宗慷慨就義而稱讚。
3. 入骨相思難忘懷
可是,我們總是有感情的,也會為失去的東西而深深回憶。「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池芙蓉未央柳」貴妃逝去後,玄宗終於回到了皇宮,「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然而宮中的布滿二人生活回憶的物件卻清晰地提示著玄宗;貴妃已經不在了。不由得想到了李清照的詞《如夢令》「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再多的詞彙可能也描繪不出玄宗失去貴妃的痛苦 ,而且還是自己親自下的令,更是多了一層無奈與悔恨。「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失去最愛的人,玄宗是否也會在四下無人時因為想念貴妃而淚垂?我不得而知,但是那種曾經擁有卻最終失去的痛苦往往比我們想像所理解的更加強大,常常會壓得我們感覺窒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可憐的是越是想要見到貴妃玉環也便就更加不能見到。無奈的是連夢境都不曾給過玄宗機會,再見貴妃只是徒留空夢,也許這也就是貴妃給玄宗的懲罰吧!奈何在當時看似亙古不變的帝妃愛情也如看似的唐都城一樣,最終還是被歲月的馬車無情地碾壓,車輪上殘留著他們愛情的誓言,但早已沒人記得他們愛過的痕跡。第三部分主要是玄宗的回憶與後悔無奈,讀來讓人真正感受到了玄宗對貴妃深深的追憶和愧疚。
4. 徒把相思紅塵寄
往往我們都是貪心的,越是得不到的東西便就越難以忘懷,總是渴望通過其他的方法渠道得到以獲得自我內心的滿足。我不知道人逝世以後會不會前往另外一個世界,過著與這塵世類似的生活,但那個世界所不同的是,卻再也沒有了痛苦。但是我們的天子唐皇玄宗卻是選擇了相信,可能真的是太想念貴妃了,所以想方設法也想要再覓佳人,「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終於有人為這份執著所感動出手相助。可是,人逝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你越是想要拼命找回就越是徒勞無功,你所得到的只能是更加確定的對方真的的確不存在了。「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人世中難以尋覓,是否能夠到仙境尋找?「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玄宗到了仙境,在這裡找到了他心心念念的玉環。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這個能歌善舞的女子會是玉環嗎?「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女子的一顰一蹙勾起了玄宗的回憶,把對玉環的寵愛原封不動地轉移到了這個稱「太真」的女子身上。「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盒分鈿」由於對這個女子念念不忘,玄宗終於託人帶去了信物「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在玄宗看來,只要心誠意切就能再次相見舊愛。聯想到「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當時的二人還是團聚在一起的,也曾許下了「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美好誓言。我想當時的李楊二人是幸福的,他們都對他們的理想中的共同的美好未來報以無限的期待,無論如何也不願放開對方,想要世世代代為夫妻。但是「天長地久有時盡」,只有那「此恨綿綿無絕期」,再有道不盡的動人愛語也終究抵不過大時代背景下的人言是非。
二.人物簡評
1. 李隆基
對於唐皇玄宗李隆基,我認為他首先是一個開明仁君,在他在位期間的唐朝大體上可以說是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建設進步明顯,詩賦文化碩豐富,極其有力地推動了唐朝社會的大發展。但是同時也不可忽略他性格中的貪婪,由於對玉環的垂涎,用了一定的手段得到了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正史中有所記載,具體在此不作展開)。可能正是因為玄宗生長在皇家而長在性格裡對世間其他事物的佔有的野心,才是導致玉環悲劇的根源。在王位和摯愛之間,玄宗選擇了保全自己的王位,原因不外乎大則經世愛民,小則貪念權貴。我們在看到玄宗雄才偉略的同時也要聯繫到他貪婪的性格特點。
2. 楊玉環
對於貴妃楊玉環,我認為她是真正可憐但英勇慷慨的。由於美貌,玉環被送入深宮先為妃後為尼復為妃,她的命運是坎坷的。作為帝妃,她在驚喜尊貴的同時也應該明白不可擺脫的命運。我想她是聰穎的,更是真正愛著玄宗的,不然她大可以逃走隱姓埋名度過餘生,但是她沒有逃避命運,而是直面死亡。玉環用自己的死保全了玄宗的帝位,這種對愛情的堅貞忠潔日月可鑑。
3. 白居易
對於我們《長恨歌》的作者,我認為白居易是善良多才的。對於李楊帝妃愛情悲劇,他掌握的原始資料遠比我們後人豐富,也就更能體會其中的各種滋味。他在創作《長恨歌》時,對李楊的愛情進行了美化,在尊重客觀歷史的同時也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想像。同時也得益於白居易的豐厚的文學底蘊和強大的遣詞造句能力,我們得以欣賞此千古愛情絕唱。
三.尋果歸因
有關於二人的愛情悲劇的原因,我認為可能是人物性格和時代背景兩方面。
人物性格。造成這場愛情悲劇的可能也要分為唐玄宗的貪心和楊貴妃的妥協兩方面。如果唐玄宗最開始沒有對玉環念念不忘後來沒有貪戀王位,抑或楊玉環勇於反抗在動亂爆發時迅速逃跑,可能這場愛情悲劇不會發生以致於二人陰陽兩隔徒留悔恨。
時代背景。若聯繫當時的時代大背景或許能明晰幾何,當時的唐朝已處於晚期,玄宗疏於治理而導致藩鎮勢力割據,從而一方挑起四方響應,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經濟落後民生凋敝。人們迫切需要支撐他們度過困境的希望,而不幸的是,此時的貴妃成了他們的假想敵。
四.結語
通過對《長恨歌》這篇行文結構清晰、遣詞造句優美、敘事抒情真摯的詩歌的初步賞析,以及對玄宗、貴妃的性格簡析,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認為最終導致李楊愛情悲劇的原因正是晚唐時期逐漸沒落凋敝的封建禮教制度。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愛不知所然,概不放手。 最後,本文選用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內容,請立即聯繫我們,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