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近3年、19輪修改,此次規劃有哪些亮點和創新點?新京報記者帶大家搶先看。
全文7658字,閱讀約需15分鐘
新京報記者 鄧琦 編輯 張暢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今日(8月30日)正式發布。
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北京城市空間結構中的「一核」,未來要將這「一核」建設成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
首都功能核心區將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和人居環境一流的首善之區。到2035年,核心區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70萬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萬人左右;地上建築規模控制在1.19億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穩定在1.1億平方米左右。
▲「一核兩翼」空間格局示意圖。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供圖
關鍵詞①戰略定位
——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
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北京城市空間結構中的「一核」,未來要將這「一核」建設成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
關鍵詞②發展目標
——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和人居環境一流
規劃提出了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和人居環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區的發展目標。
努力把首都功能核心區建設成為綱維有序、運行高效的國家中樞,古今輝映、禮樂交融的千年古都,舒朗莊重、藍綠環抱的文化名城,功能融合、內外聯動的宜居城區,和諧寧靜、雅韻東方的人居畫卷。
關鍵詞③規模與結構
——嚴格控制人口規模與建設總量
規劃嚴格落實「雙控四降」,讓首都功能核心區逐步「靜」下來,創造一流人居環境。通過嚴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結合,向外疏解騰退和內部功能重組雙向發力,嚴格控制建設總量與人口規模,優化用地結構與人口結構,創造良好人居環境。到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區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70萬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萬人左右;地上建築規模控制在1.19億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穩定在1.1億平方米左右。
在調整優化用地結構方面,通過適度提高公共服務設施及公共事務用地比重、大幅提高公共空間規模和服務能力,提高居住品質,改善人居環境。到2035年,公共服務設施及公共事務用地佔規劃區域總面積的比重由現狀11.1%提高到12.3%,公共空間面積佔比由現狀34.3%提高到38.4%。
關鍵詞④空間結構
——以「兩軸、一城、一環」作為核心區骨架
以「兩軸、一城、一環」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骨架,加強空間秩序管控與特色風貌塑造,延續古都歷史格局,推動老城內外和諧發展,融匯歷史人文景觀和現代城市風貌,塑造平緩開闊、壯美有序、古今交融、莊重大氣的城市形象。
兩軸即長安街和中軸線,一城即北京老城,一環即沿二環路的文化景觀環線。
▲首都功能核心區位置與區位分析圖。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供圖
關鍵詞⑤政務環境
——優化中央政務功能布局,打造優良的政務環境
核心區是政治中心的核心空間載體,中央政務功能的運行直接關係到「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問題。規劃提出,中央政務功能的布局要與邁向「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建設大國首都目標相適應,形成政務活動運行高效、安全萬無一失、環境優美和諧、政務配套優質完善、形象莊重典雅的中央政務環境。
優化中央政務功能布局,保障中央政務功能高效運行:以長安街為依託,優化中央政務功能布局,高水平服務保障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工作和重大國事外交活動舉辦。強化長安街沿線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功能,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展現大國首都形象。
建設優良的中央政務環境,形成優質完善的政務配套設施:深入貫徹落實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要求,通過加強老城整體保護、中軸線申遺,為中央政務活動提供彰顯文化自信、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空間場所,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提升中央政務功能及其環境品質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加強城市設計,塑造舒朗莊重的中央政務空間形象。通過消除安全隱患,改善城市環境,塑造優美和諧的政務環境。通過加強城市服務保障,形成優質完善的政務配套服務系統。
關鍵詞⑥老城保護
——實現老城整體保護,應保盡保
北京老城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是北京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全國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載體和根基。規劃明確提出要以更加積極的態度、科學的手段實施老城整體保護,並著力增強首都功能核心區文化活力與魅力。
歷史格局的保護是實現老城整體保護的關鍵:兩軸統領、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壇八廟、棋盤路網是老城空間格局的重要特徵,是奠定老城空間地位的重要載體,規劃將加強格局保護作為老城整體保護最重要的任務。提出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結合城址遺存保護、歷史水系恢復、綠化空間建設,將歷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觀,進一步強化老城空間的整體性。
保護對象的應保盡保是實現老城整體保護的基礎:規劃圍繞老城核心價值,深入解讀「應保盡保」的保護要求,在城市總體規劃提出的九個方面文化遺產保護對象基礎上,突出核心區文化遺產特色,將傳統胡同、歷史街巷、傳統地名、歷史名園、革命史跡、老字號等納入核心區保護對象。逐步擴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範圍,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以更加深入的價值挖掘、更加廣闊的保護視野,讓老城保護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做好歷史文化資源展示利用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規劃強調歷史文化資源在妥善保護的前提下,要著重加強展示利用。提出應結合內環路打造、道路林蔭化改造、文化探訪路建設,加強核心區各類歷史文化資源系統整合,有序串接現代文化設施與文化空間,大力推進非遺傳承和老字號復興,讓歷史文化活起來。要持續推進文物、歷史建築騰退保護,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會開放,讓保護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
強化古都風韻是實施建築、街巷風貌管控的核心目標:規劃提出要在核心區內實施嚴格的建築高度、建築風貌及街巷風貌管控,讓老城不再長高、胡同不再拓寬,要以高水平城市設計強化老城歷史格局與傳統風貌,加強景觀視廊保護與營造,持續推動街區保護更新和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讓古都風韻成為核心區的風貌基調。鼓勵因地制宜建設尺度親切、實用有趣的公共空間,構建散發古風古韻、融入現代生活的公共空間體系。
關鍵詞⑦人居環境
——提升服務品質和可持續的更新改善
規劃提出統籌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和諧宜人的居住環境、綠色高效的城市交通體系、安全可靠的基礎支撐體系和智慧精細的城市管理體系。
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更加強調服務品質的提升:規劃提出應以存量挖潛、時空多元共享的方式,探索有限空間內高品質公共服務的多元化、均等化、人性化供給,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在保障公眾對教育、健康、養老基本需求的同時,滿足文化、體育、生活性服務業以及綠色空間的多元需求。
居住環境方面更加強調更新改善的可持續性:規劃提出要重點研究平房區與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實施機制與路徑,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提升老街坊、老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設環境優美、整潔有序、設施完備、鄰裡和諧的美麗家園。對於平房區,鼓勵居民採用自願登記方式改善居住條件,並不斷完善「共生院」模式,引導功能有機更替、居民和諧共處,讓老胡同裡的居民過上現代生活。對於老舊小區,提出以菜單式整治分類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推進服務設施補短板與適老化改造,提升住宅品質與環境質量。
交通出行方面更加強調健步悅騎:規劃提出要提高核心區綠色交通出行比例,到2035年綠色出行比例由現狀73%提高到85%以上,到2050年綠色出行比例不低於90%。通過街道空間整體設計,加大步行、自行車路權保障,提高沿街綠蔭覆蓋,加強停車治理調控,綜合改善慢行體驗,多措並舉引導綠色出行,建設健步悅騎城區。
城市安全方面更加強調應急能力提升:規劃提出建立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深化災害風險評估與風險區劃,劃分防災分區及防災生活圈,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優化應急管理能力體系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疫情防控方面更加關注基層公共衛生保障能力:規劃提出要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預警響應機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織密防護網、築牢築實隔離牆。結合街道社區範圍以及防災生活圈劃定衛生分區,分類分區施策,提升基層衛生設施建設標準,加強醫療救治力量配備和能力建設,並將公共衛生服務管理納入183個街區的社區治理體系。
追問1
東城區和西城區控規為什麼要統一編制?
針對東城區和西城區控規為什麼要統一編制,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介紹,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是全市工作的重心所在,地位特殊、責任重大。一個功能區可以由多個行政區組成,東城區和西城區是首都功能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文化、資源稟賦、發展階段相近,因此將兩個區作為一個整體統一開展規劃編制,對落實總體規劃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追問2
核心區控規批覆版為何新增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相關內容?
在具體內容上,批覆版跟草案最大的區別是加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相關內容。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石曉冬表示,今年發生的新冠疫情對北京公共衛生體系是一次大考,讓我們認識到在首都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還有許多要改善的地方。核心區的公共衛生體系關係到首都功能的保障,是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重要措施。
「因此我們在最後這個版本裡面,專門補充了關於重大疫情防控機制的內容,夯實了公共衛生基層的基礎的相關的要求,把健康理念貫穿到核心區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各個環節,來增強城市的韌性。」
━━━━━
亮點
■街區保護更新
街區保護更新是城市更新在核心區裡的特定說法。北京的城市更新有四個特點:千年古都的城市更新,落實新時代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城市更新,減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
核心區街區保護更新從街區、地塊、建築三個層次,針對政務、文化、居住、產業四種功能類型,按照歷史保護、保留提升和更新改造三種方式推動街區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更新。
街區保護更新的主要目標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功能;保護古都風貌,傳承歷史文脈;改善人居環境,補充和完善城市基本服務功能。
街區保護更新的對象主要包括建築物、公共空間、公服設施、城市部件等內容。例如,建築物的更新包括外立面、建築屋頂整治更新,也包括建築內部使用功能的改造提升,如果是文物、歷史建築等保護類建築,更新方式主需要按照保護要求進行保護、修繕以及調整不合理使用功能。
但也應該注意到核心區空間有限,核心區的街區保護更新不能是增量式的更新,而應該是減量更新;不以規模論,而是以服務品質論。這就需要以繡花功夫做出精細活,以節約、高效為原則,通過建築設計、規劃設計、政策設計等更新手段提升存量空間利用效率與利用水平,促進核心區高質量保護與發展。
▲首都功能核心區效果圖。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供圖
■公共事務用地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密圍繞「七有」「五性」要求推動民生改善,加強對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的空間保障,但考慮到當前的街區保護更新工作存在多重不確定因素,核心區控規首次創新性提出公共事務用地這一創新用地類型。公共事務用地內不固定某類特定功能,而是允許結合現實需求適時安排文化、基礎教育、醫療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社區綜合服務等任一類型的公益性設施,並可隨需求變化進行調整。
通過新增公共事務用地,一方面加強了對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增強了規劃的適應性,體現出因地制宜、因需定性開展規劃編制的科學理念。下階段,將對公共事務用地的規劃管理審批流程進行研究,明確公共事務用地內的功能轉換的簡易程序,以確保實現靈活轉換的初衷。
■時空多元共享
突出核心區特色,促進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向時空多元共享轉變,就是鼓勵通過在有限空間內實現混合使用、錯時使用,或者通過結構性調整、服務形式調整提高服務品質,以達到整體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目的。在空間條件極為有限的傳統平房區,尤其鼓勵基層公共服務設施進行小型化、分散化、綜合化設置。
除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等獨立性較強的設施外,體育、文化、綠地等公共服務設施應儘可能兼容設置,通過推進醫養結合、老幼結合、文體結合、文教結合、體教結合、機構養老與社區居家養老結合等方式,實現不同公共服務設施之間的相互支撐和資源共享。比如,應對老齡化趨勢,核心區鼓勵採用以提供居家為老服務為主的養老模式,在機構養老床位適度供給的同時,通過住宅適老化改造等方式,增加居家為老服務床位數,提升居家養老比例。
■韌性城市
韌性是目前國際社會在防災減災領域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概念。韌性城市則是在面對風險時能夠展現較強的快速應對能力、適應能力和恢復能力的城市,韌性城市也是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對於北京來說,要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長期來看,就是要提升城市韌性、建設韌性城市,使城市在災害發生時,能通過一定的方式抵禦、吸收和化解外界對其產生的影響,從而保障自身功能正常運行。可以說,韌性城市建設對北京,尤其對首都功能核心區意義重大。
本次核心區控規提出建設韌性城市的幾個策略具體包括:降低人口與建築密度,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留空間。注重留白增綠,增加小微綠地、口袋公園,提升公共開放空間覆蓋率,加強城市通風廊道建設。堅持平戰結合,統籌好應急救災物資的運輸和儲備,建設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體育場館等大型公共設施建立平疫轉換預案,必要時作為應急醫療救治設施使用。全面提升老舊小區健康安全標準,在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過程中補齊公共設施和管理維護短板。設置居住區入口多功能公共空間,做到平疫結合。
■林蔭街巷
林蔭街巷是核心區內重要的步行生態網絡,是綠蔭完整覆蓋、空間尺度宜人、安全有序的連續步行空間。林蔭街巷的建設以人的步行體驗為出發點,滿足步行者上班通勤、日常休閒散步、慢跑鍛鍊等多種需求。為了提升步行體驗,鼓勵打開沿街地塊內圍牆、合理調整地塊內部停車場,確保沿林蔭街巷形成高品質公共綠色空間,使林蔭街巷建設能夠帶動街道兩側建築界面間的整個U形空間的功能、景觀、環境整體改善,也間接提升沿街建築的整體價值。
核心區的林蔭街巷應具有良好的連續性和通達性,並能夠體現老城歷史文化價值與現代城市風貌。林蔭街巷根據空間位置、功能屬性的不同可劃分為三級,分別是作為老城棋盤路網格局的林蔭路,由其他城市幹道或支路構成的林蔭景觀街,以及景觀生態與文化功能並存、串聯了城牆遺址、歷史名園、歷史水系等特色場所的林蔭漫步道,共同形成貼近市民日常活動、滿足各類步行需求的林蔭網絡。
林蔭街巷不斷追求綠化景觀的優化建設,提升市民出行的綠色獲得感。林蔭街巷將種植高大茂密的喬木,通過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營造尺度親切的街道空間,並設置植籬、花壇、花架與休閒設施,共同營造環境優美的街巷景觀。尤其是林蔭漫步道將使市民在漫步中領略自然的生機盎然與濃厚的文化氛圍,什剎海環湖綠道、傳統商業文化漫步道、紅牆漫步道、文化探訪路漫步道等多種主題的街道風格串聯其上,展示首都功能核心區特色,成為核心區步行的精品路線。
■健步悅騎
建設健步悅騎城區是核心區控規提出的關鍵交通發展目標,即打造健康街道,優化步騎環境,提升綠色出行品質與服務水平,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交通體系,創造宜居宜業、幸福安康、精緻友好、穩健可靠和人民滿意的出行環境。
為此,核心區控規提出,應依託濱水空間與綠化空間拓展健步悅騎空間,結合歷史文化街區、重點功能區劃定步行街區、無車街區,形成活力交往、安寧居住、文化傳承的特色街區環境。強化交通空間的無障礙設計、全齡友好設計和場所營造設計,結合社區服務設施、沿街外擺空間、異型交叉口及轉角廣場,營造魅力交往場所。分階段實施禁鳴區、低排放區、超低排放區、零排放區管控措施,提高安全水平、安全意識與安全感,倡導文明出行、禮讓行人,持續開展交通安全專項行動。
■安寧交通
本次核心區控規提出的安寧交通,是要通過各種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小汽車交通對居住區、學校、醫院以及中央黨政機關集中辦公區等區域的噪聲幹擾或安全影響等。實現安寧交通的主要措施是實施小汽車行駛速度管制,通過劃定限速區範圍,讓區域內所有道路都實施同一限速規定,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狀況,有效抑制機動車交通過度發展,鼓勵非機動交通出行,提升宜居水平,從而實現讓老城慢下來、靜下來的規劃目標。
除了最基本的限速措施外,安寧交通建設還可以通過優化交通流線組織、控制交通流量、調整停車場布局、縮減機動車車道數量及寬度等方式,並配合對沿街綠化景觀、城市家具、夜間照明等多方面的綜合整治,實現城市整體交通環境的改善。
實施安寧交通建設也是推動老城內的歷史文化街區、特色地區保護的重要舉措,安寧交通對區域交通環境的整治,有助於平衡機動化交通通達和傳統空間保護的關係,改變以車為主的交通理念,在街區內部重新建立起人性化空間尺度,讓胡同逐漸回歸到有綠蔭處、有鳥鳴聲、有老北京味的清淨、舒適的公共空間,為老城內的各類歷史文化資源營造良好的環境,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內環路
內環路的說法最早源自1982年,當時北京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在組織編制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時,開展了北京城市道路專項研究,提出北京的環路體系包括內環路、二環路、三環路與四環路,其中內環路全長17公裡,由四條東西、南北向城市主幹道圍合而成,主要功能是聯繫城內各區。按照現今道路名稱描述,內環路北段為平安大街,南段為兩廣路,東、西兩段分別為東單北大街一線和西單北大街一線。
可以說,本次核心區再提內環路,是新時代背景下對老城空間格局的再認識。內環路以內是老城內歷史文化街區最密集分布的區域,內環路以外則以現代化街區為主,在城市功能、肌理與風貌上都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不僅如此,內環路本身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與商業文化功能,尤其是北段是老城四重城廓之皇城城牆的北牆,還串聯著東單、西單、東四、西四、菜市口、磁器口幾組以中軸線對稱的重要歷史節點和城市地標,有多條文化探訪路與之相交,是記錄城市變遷、見證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
同時,內環路在老城位置居中,交通便利,距離二環路歷史城廓和天安門廣場的距離均在2-3公裡之間,內環路下有4、5、6、7號四條軌道線穿過,沿線共設有17個車站,可達性極強。
本次核心區控規將內環路定位為由健步悅騎與高品質公共運輸共同支撐的綠色交通骨架,而不是傳統的機動化快速環路,將在老城空間格局中承擔的重要作用,提出應充分發揮其公共文化屬性與樞紐作用, 積極組織沿線多元生活、強化沿線特色景觀,形成串聯老城內重要的公共空間、歷史節點和城市地標,集中展示老城文化、貼近百姓生活的文化空間。
━━━━━
一圖了解規劃詳情
值班編輯 康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