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完整的施工圖,根據其專業內容或作用的不同,一般分為:
1.圖紙目錄。列出新繪製的圖紙、所選用的標準圖紙或重複利用的圖紙等的編號及名稱。
2.設計總說明(即首頁)。內容一般應包括施工圖的設計依據;本工程項目的設計規模和建築面積;本項目的相對標高與總圖絕對標高的對應關係;室內室外的用料和施工要求說明,如磚和砂漿的強度等級、牆身防潮層、地下室防水、屋面、勒腳、散水、臺階、室內外裝修等做法(可用文字說明或用表格說明,也可直接在圖上引注或加注索引符號),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或有特殊要求的做法說明,門窗表(如門窗類型和數量不多時可在建築平面圖上列出)。以上各項內容,對於簡單的工程,可分別在各專業圖紙上寫成文字說明。
3.建築施工圖(簡稱建施)。包括總平面圖、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和構造詳圖。
4.結構施工圖(簡稱結施)。包括結構平面布置圖和各構件的結構詳圖。
5.建築裝修施工圖(簡稱裝修圖)。對裝修要求較高的建築物應單獨畫出裝修圖,包括平面布置、樓地面裝修、天花平面、牆柱面裝修、節點裝修等圖樣。
6.設備施工圖(簡稱設施)。包括給水排水、採暖通風、電氣等設備的平面布置圖和詳圖。
建築總平面圖
總平面圖
主要表示整個建築基地的總體布局,具體表達新建房屋的位置、朝向以及周圍環境(原有建築、交通道路、綠化、地形)基本情況。
主要用途
新建房屋定位、施工放線、布置施工現場的依據。
主要特點
1、繪圖比例較小:總平面圖所要表示的地區範圍較大,除新建房物外,還要包括原有房屋和道路、綠化等總體布局。因此,在《建築製圖國家標準》中規定,總平面圖的繪圖比例應選用1:500、1:1000、1:2000,在具體工程中,由於國土局及有關單位提供的地形圖比例常為1:500,故總平面圖的常用繪圖比例是1:500。
2、用圖例表示其內容2:由於總平面圖繪圖比例較小,圖中的原有房屋、道路、綠化、橋梁邊坡、圍牆及新建房屋等均是用圖例表示,書中列出了建築總平面圖的常用圖例。在較複雜的總平面圖中,如用了《國標》中沒有的圖例,應在圖紙中的適當位置繪出新增加的圖例。
3、圖中尺寸單位為米,注寫到小數點後兩位。建築總平面圖
分類
建築平面圖按工種分類一般可分為建築施工圖、結構施工圖和設備施工圖。用作施工使用的房屋建築平面圖,一般有:底層平面圖(表示第一層房間的布置、建築入口、門廳及樓梯等)、標準層平面圖(表示中[1]間各層的布置)、頂層平面圖(房屋最高層的平面布置圖)以及屋頂平面圖(即屋頂平面的水平投影,其比例尺一般比其他平面圖為小)。
圖示內容
內容
1、新建築物:擬建房屋,用粗實線框表示,並在線框內,用數字表示建築層數。
2、新建建築物的定位:總平面圖的主要任務是確定新建建築物的位置,通常是利用原有建築物、道路等來定位的。
3、新建建築物的室內外標高:我國把青島市外的黃海海平面作為零點所測定的高度尺寸,稱為絕對標高。在總平面圖中,用絕對標高表示高度數值,單位為m。
4、相鄰有關建築、拆除建築的位置或範圍:原有建築用細實線框表示,並在線框內,也用數字表示建築層數。擬建建築物用虛線表示。拆除建築物用細實線表示,並在其細實線上打叉。
5、附近的地形地物,如等高線、道路、水溝、河流、池塘、土坡等。
6、指北針和風向頻率玫瑰圖
7、綠化規劃、管道布置
8、道路(或鐵路)和明溝等的起點、變坡點、轉折點、終點的標高與坡向箭頭。
以上內容並不是在所有總平面圖上都是必須的,可根據具體情況加以選擇。
圖線
粗實線:新建建築物的可見輪廓線
細實線:原有建築物、構築物、道路、圍牆等可見輪廓線
中虛線:計劃擴建建築物、構築物、預留地、道路、圍牆、運輸設施、管線的輪廓線
單點長畫細線:中心線、對稱線、定位軸線
折斷線:與周邊分界
比例及計量單位
總平面圖的常用比例為: 1:500、1:1000、1:2000。單位:米,並至少取至小數點後兩位,不足時以「0」補齊。
建築定位
坐標網格:A×B,用細實線表示。按上北下南方向繪製。根據場地形狀或布局,可向左或向右偏轉, 但不宜超過45°。 施工坐標網:X×Y,用交叉的十字細線表示。南北為X,東西為Y。以100 ×100米或50 ×50米畫成坐標網格。
等高線和絕對標高
在總平面圖上通常畫有多條類似徒手畫的波浪線,每條線代表一個等高面,稱其為等高線。等高線上的數字代表該區域地勢變化的高度。等高線上所注的高度是絕對標高。我國把青島附近的黃海平均海平面定為絕對標高的零點。其它各地的標高均以此為基準。
指北針及風向頻率玫瑰圖
指北針:用來確定新建房屋的朝向的。其符號應按國標規定繪製,如圖(a)所示,細實線圓的直徑為24mm,箭尾寬度為圓直徑的1/8,即3mm。圓內指針塗黑並指向正北,在指北針的尖端部寫上「北」字,或「N」字。
風向頻率玫瑰圖:根據某一地區多年統計,各個方向平均吹風次數的百分數值,按一定比例繪製的,是新建房屋所在地區風向情況的示意圖。如圖(b)所示。一般多用八個或十六個羅盤方位表示,玫瑰圖上表示風的吹向是從外面吹向地區中心,圖中實線為全年風向玫瑰圖,虛線為夏季風向玫瑰圖。
由於風向玫瑰圖也能表明房屋和地物的朝向情況,所以在已經繪製了風向玫瑰圖的圖樣上則不必再繪製指北針。在建築總平面圖上,通常應繪製當地的風向玫瑰圖。沒有風向玫瑰圖的城市和地區,則在建築總平面圖上畫上指北針。風向頻率圖最大的方位為該地區的主導風向。
圖示做法
首先應解決大宗材料進入工地的運輸方式。如鐵路運輸需將鐵軌引入工地,水路運輸需考慮增設碼頭、倉儲和轉運問題,公路運輸需考慮運輸路線的布置問題等等。
一、外交通的引入
1.鐵路運輸
一般大型工業企業都設有永久性鐵路專用線,通常將其提前修建,以便為工程項目施工服務。由於鐵路的引入,將嚴重影響場內施工的運輸和安全,因此,一般將鐵路先引入到工地兩側,當整個工程進展到一定程度,工程可分為若干個獨立施工區域時,才可以把鐵路引到工地中心區。此時鐵路對每個獨立的施工區都不應有幹擾,位於各施工區的外側。
2.水路運輸
當大量物資由水路運輸時,就應充分利用原有碼頭的吞吐能力。當原有碼頭能力不足時,應考慮增設碼頭,其碼頭的數量不應少於兩個,且寬度應大於2.5m,一般用石或鋼筋混凝土結構建造。
一般碼頭距工程項目施工現場有一定距離,故應考慮碼頭建倉儲庫房以及從碼頭運往工地的運輸問題。
3.公路運輸
當大量物資由公路運進現場時,由於公路布置較靈活,一般將倉庫、加工廠等生產性臨時設施布置在最方便,最經濟合理的地方,而後再布置通向場外的公路線。
二、倉庫與材料堆場的布置
倉庫和堆場的布置應考慮下列因素。
1.儘量利用永久性倉庫,節約成本。
2.倉庫和堆場位置距使用地儘量接近,減少二次搬運。
3.當有鐵路時,儘量布置在鐵路線旁邊,並且留夠裝卸前線,而且應設在靠工地一側,避免內部運輸跨越鐵路。
4.根據材料用途設置倉庫和堆場。
(1)砂、石、水泥等在攪拌站附近;
(2)鋼筋、木材、金屬結構等在加工廠附近;
(3)油庫、氧氣庫等布置在僻靜、安全處;
(4)設備尤其是笨重設備應儘量在車間附近;
(5)磚、瓦和預製構件等直接使用材料應布置在施工現場。吊車半徑範圍之內。
三、加工廠布置
加工廠一般包括:混凝土攪拌站、構件預製廠、鋼筋加工廠、木材加工廠、金屬結構加工廠等。布置這些加工廠時主要考慮來料加工和成品、半成品運往需要地點的總運輸費用最小,且加工廠的生產和工程項目施工互不幹擾。
1.攪拌站布置。根據工程的具體情況可採用集中,分散、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三種方式布置。當現澆混凝土量大時,宜在工地設置混凝土攪拌站,當運輸條件好時,以採用集中攪拌最有利;當運輸條件較差時,則宜採用分散攪拌。
2.預製構件加工廠布置。一般建在空閒地帶,既能安全生產,又不影響現場施工。
3.鋼筋加工廠。根據不同情況,採用集中或分散布置。對於冷加工、對焊、點焊的鋼筋網等宜集中布置,設置中心加工廠,其位置應靠近構件加工廠;對於小型加工件,利用簡單機具即可加工的鋼筋,可在靠近使用地分散設置加工棚。
4.木材加工廠。根據木材加工的性質,加工的數量,採用集中或分散布置。一般原木加工批量生產的產品等加工量大的應集中布置在鐵路、公路附近,簡單的小型加工件可分散布置在施工現場設幾個臨時加工棚。
5.金屬結構、焊接、機修等車間的布置,應儘量集中布置在一起,由於相互之間生產上聯繫密切。
四、內部運輸道路布置
根據各加工廠、倉庫及各施工對象的相對位置,對貨物周轉運行圖進行反覆研究,區分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進行道路的整體規劃,以保證運輸暢通,車輛行使安全,造價低。在內部運輸道路布置時應考慮:
1.儘量利用擬建的永久性道路。將它們提前修建,或先修路基,鋪設簡易路面,項目完成後再鋪路面。
2.保證運輸暢通。道路應設兩個以上的進出口,避免與鐵路交叉,一般廠內主幹道應設成環形,其主幹道應為雙車道,寬度不小於6m,次要道路為單車道,寬度不小於3m。
3.合理規劃擬建道路與地下管網的施工順序。在修建擬建永久性道路時,應考慮路下的地下管網,避免將來重複開挖,儘量做到一次性到位,節約投資。
五、臨時性房屋布置
臨時性房屋一般有:辦公室、汽車庫、職工休息室、開水房、浴室、食堂、商店、俱樂部等。布置時應考慮:
1.全工地性管理用房(辦公室、門衛等)應設在工地入口處。
2.工人生活福利設施(商店、俱樂部、浴室等)應設在工人較集中的地方。
3.食堂可布置在工地內部或工地與生活區之間。
4.職工住房應布置在工地以外的生活區,一般距工地500~1000m 為宜。
六、臨時水電管網的布置
臨時性水電管網布置時,儘量利用可用的水源、電源。一般排水幹管和輸電線沿主幹道布置;水池、水塔等儲水設施應設在地勢較高處;總變電站應設在高壓電入口處;消防站應布置在工地出入口附近,消火栓沿道路布置;過冬的管網要採取保溫措施。
綜上所述,外部交通、倉庫、加工廠、內部道路、臨時房屋、水電管網等布置應系統考慮,多種方案進行比較,當確定之後採用標準圖繪製在總平面圖上。
施工總平面圖
施工總平面圖,是指導現場施工的總體布置圖。施工總平面圖是施工組織設計 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把擬建項目組織施工的主要活動描繪在一張總圖上,作為現場平面管理的依據,實現施工組織設計平面規劃。 施工總平面圖包括:水源、電源及引到現場的臨時管線,排水溝渠,建築安裝工人臨時住所,各種必須建在現場附近的附屬工廠、材料堆場,半成品周轉場地、設備堆場、各類物資倉庫、易燃品倉庫、垃圾堆放區和工地臨時辦公室,臨時道路系統和計劃提前修築供施工期間使用的正式道路、鐵路編組站、專用線、水運碼頭等。
設計內容
項目施工用地範圍內的地形狀況;
全部擬建建(構)築物和其他基礎設施的位置;
項目施工用地範圍內的加工設施,運輸設施,存儲設施,供電設施,供水供熱設施,施工排汙設施,臨時施工道路和辦公用房生活用房;
施工現場必備的安全,消防,保衛和環保設施;
相鄰的地上,地下既有的建(構)築物及相關環境。
設計原則
施工平面圖設計布置科學合理,施工場地佔用面積少;
合理組織運輸,減少二次搬運;
施工區內的劃分和場地的臨時佔用應符合總體施工部署和施工流程的要求,減少相互幹擾;
充分利用既有建(構)築物和設施為項目施工服務,降低臨時設施的建造費用;
臨時設施應方便生產和生活,辦公區,生活區,生產區宜分離設置;
符合節能,環保,安全和消防等要求;
遵守建築現場安全文明施工的規定
設計要點
設置大門,引入場外道路;布置大型機械設備;布置倉庫堆場;布置加工廠;布置內部臨時運輸道路;布置臨時房屋;布置用水用電管網和其他動力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