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源自於強大的物資基礎,美國大兵的夥食在質量和數量上,歷來是其他國家羨慕嫉妒恨的目標,但是再好的東西一旦多到隨處可見的地步,也很難保不讓人起到厭煩膩歪的心理,比如被美軍士兵稱為「靈肉」的午餐肉。
二戰之後,午餐肉並沒有隨著戰爭的結束而消失不見,而是繼續供應給美軍,除了本土,駐關島、夏威夷等地的美軍還是得繼續消耗這種產量驚人的「肉罐頭」。
而在韓戰之後,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後勤補給供應也比較正常的情況下,身嬌肉貴的美國大兵們自然不願意老是吃這種沒什麼味道的午餐肉,於是大量過期或者不過期的午餐肉,又或者是罐裝火腿一類的的東西,就經常出現在美軍軍營附近的垃圾桶裡,然而這種被美軍隨意扔棄的東西,在當時的韓國人眼中,卻成了誘人的美食。
要知道,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韓國正處於困難時期,溫飽水平甚至還比不上北邊的鄰居,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說,大米白飯都成了奢侈品,馬鈴薯、紅薯、玉米等粗糧才是一日三餐用來果腹的主食。甚至到了1969年的時候,韓國每人每日紅肉消費平均值才有6.6克,而同期的美國人每日消費紅肉平均數量達到了142.7克,所以用腳後跟都能想像到韓國人民對於肉食的渴望。
按照記載,最早撿拾美軍拋棄的過期肉罐頭的韓國人,是美軍龍山軍事基地四周吃不飽飯的窮苦人家,不少主婦或者孩子老人們,趁著夜間或者清晨,在各個翻垃圾箱中搜索理想的目標,找到所謂的「好料」之後,拿回家裡一洗,加泡菜苦椒醬,投入白菜豆腐大蘿蔔,一鍋熱氣騰騰的雜燴湯就成了那個年代的無上美味,當然只限於普通民眾或者窮人。
小說《銀馬》就有這樣的描寫:你還記得上一次我拾到的罐頭裡面有什麼?我的叔叔說那是午餐肉。拿回家後,我媽媽把它與其他可吃的東西混在一起,弄出一鍋湯,像豬吃的東西一樣,但非常美味。……我們把在附近垃圾場找到的食物,包括肉、芝士、雞骨與其他可吃的東西,混在一鍋水中煮熟,這種吃法有人稱為「聯合國湯」。
這種雜燴湯之所以被稱為聯合國湯,只是因為其主要材料是在所謂的聯合國軍的軍事基地周圍撿來的。但是這種湯還有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就是軍隊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