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江南才子,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唐伯虎,他是古早TVB港劇《金裝四大才子》中眾星捧月的C位男主角,也是星爺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搞笑無釐頭,最後成功娶到秋香的人生贏家。
然而現實很骨感,歷史中真正的唐伯虎並不像影視劇作品中展現的那樣瀟灑快活,真實的唐伯虎命運坎坷,境遇悲涼。
一、江南才子唐伯虎,仕途橫斷,鬱鬱而終
唐伯虎出生於江南蘇州府吳縣,家裡開著一間小酒館維持生計,根據古代「士農工商」的社會階級排序,開酒館的唐伯虎一家既不是商賈豪富,也不是名門望族。
為了光耀門楣,唐伯虎的父親對兒子寄予厚望,惟願他以後能夠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幸而唐伯虎十分爭氣,他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16歲就考取了秀才,整個蘇州城為之轟動。
本是開掛般的人生 ,可偏偏天意弄人,25歲那年,唐伯虎進入了人生的分水嶺。
世事大夢一場,人生幾度秋涼,先是父親去世,而後母親、懷孕的妻子、妹妹都一一離他而去,親人的離世,家道的敗落,唐伯虎的人生遭遇重創,他開始終日借酒消愁,頹廢度日。
幸好,後來在好友祝允明的鼓勵之下,唐伯虎重新振作,準備參加科舉考試,大展宏圖。然而命運多舛的是,唐伯虎陷入了科場舞弊案,被人誣陷賄賂考官,即便後來事情真相大白,唐伯虎卻也無法再次踏入仕途,因為他被剝奪了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
自此以後,唐伯虎萬念俱灰,他將一腔憤懣寄情於山水之間,四處遊逛。隨後回到家鄉以賣畫為生,平日裡流連於風月場所,飲酒狎妓,縱情聲色,以紓解心中苦悶。
45歲那年,寧王朱宸濠網羅天下名士,唐伯虎做了寧王府上的幕僚,原以為可以就此施展抱負,沒想到寧王並非善類,他魚肉鄉裡,還密謀造反。
為了脫身,唐伯虎不得不裝瘋賣傻,以求自保,此後他每天穿著破衣爛衫,滿嘴胡言亂語,故意作出痴傻狀態。
寧王見他這般瘋瘋癲癲,放浪無形,便以為他真的瘋了,這才同意放他回家。
回到家鄉的唐伯虎,處境日漸艱難,他年老多病,窮困潦倒,朋友將他安頓在一個簡陋的茅屋內生活,院內種著桃樹,他便把這裡稱為「桃花庵」,然後就在那寫下了那首舉世聞名的詩《桃花庵歌》——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當屬「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而這句詩也恰好是唐伯虎,甚至是整個明末江南名士群體的人生縮影。
二、明末江南名士恣意縱情的生活狀態
如果把歷史變成一種立體空間來看,唐伯虎慘澹一生的背後,其實有許許多多的江南名士如他一樣,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無法在官場上大展拳腳,他們只能遊蕩於民間市井,或放達、或隱逸,縱情聲色,醉心詩酒。
據說明末江南名士們最愛幹的五件事是:禮佛、聽戲、收藏字畫、養歌姬、遊逛山水園林。
江南名士曠達野逸的生活態度,是社會、歷史、文化相加造成的結果。明代中葉以後,朝廷中黨爭激烈,政治環境險惡,江南士人屢遭官場的排擠和貶抑,接二連三的打壓,導致江南士人萌生了退隱的想法,他們不再追求入仕,而是希望獲得品茗、賞卉,飲酒品茶、悠遊林下的閒適生活。
比如明末文學家陳繼儒,他二十九歲開始隱居在小崑山,關門著述,對社會流行的仕學和官場不屑一顧,在著作《小窗幽記》中,他曾寫道:「寧為蘭摧玉折,不作蕭敷艾榮」。
還有明代著名文人徐渭,他是一個多才多藝並有著滿腔韜略的文人,卻因為科場不順,無法致仕,這種遭遇使徐渭產生了深痛的憂憤,他發狂成疾,甚至一度自殘。
另外還有才子楊慎,他本少年得志,自負有經世之才。但因為孤直進諫,得罪了皇帝,被貶成一介平民。耿耿愚忠為自己帶來大禍,他對此不解又不滿,從此放浪形骸,以佯狂玩世的心態過活,經常插花堆髻,偕妓遊行,如此出格行徑以掩蓋心中悲憤。
後來,這些逃離官場的晚明浪漫名士,從宣揚真性情和「性靈說」的角度,創作了大量新式文藝作品。湯顯祖的戲曲、公安三袁的詩文以及陳繼儒、張岱的小品文,都是這一時期的舉世著作。
在他們的文章中,不再以心繫天下,激揚文章作為己任,而是以風恬雲淡的生活態度和個人感受為主,這與前人動不動發思古幽情,表達政治情懷的文章有很大不同。
另外由於江南一帶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達,物質供給豐富,士人世俗化的傾向更加明顯,他們遊山玩水、狎妓放浪,這種風氣在士人之間相互影響,蔚為壯觀。
明崇禎時期,江南名士與妓女的關係日漸親密,與妓女有交往的人非常多,且範圍相當廣泛。而在交往方面,名士與妓女關係是現在而自由的,他們在人格上趨向平等,感情中也十分融洽。錢謙益、柳如是,冒闢疆、董小宛都是那一時期有名的才子佳人。
以上就是明末江南名士的生活狀態——縱情聲色,於詩酒花茶間取樂。
那究竟是什麼導致他們變得狂放不羈,甚至顯得有些「墮落」呢?
其實一切都是因為時代的造就——一個政治開明、思想純正的時代,士人的精力不會消耗在衣食住行,優遊玩樂這些方面;但在一些政治紛亂,思想離散的時代,於政治上無前途可言,士人就會退而求其次,在生活領域追求人生的意義。
三、為什麼明末江南名士會選擇放浪不羈的生活態度?
在我國古代,文人名士在儒家教育的影響之下,往往認為只有進入官場大展拳腳,才能實現自我價值。正如唐宋傳統文人所追求的經國大業、不朽功勳一樣,明末江南才子們也覺得只有治國、平天下才能施展抱負。
然而在明代中葉以後,官僚集團內部日益腐化且矛盾激烈,文人雅士們在仕途上大都鬱郁不得志,有些人縱使才高八鬥,也沒有入仕做官的機會。
由於政治前途黯淡,這些江南名士們過剩的才情,便只好宣洩於棋酒聲色的快樂之中。
然而放浪形骸對他們來說,也並不是真正的追求,只是派遣內心苦悶、逃避前途暗淡的一種方式。他們之所以在行為上做出超越儒家正統的事情來,其實就像唐伯虎本人作過的一句詩詞一樣:「老向酒杯棋局畔,此生甘分不甘心」。
無法進入仕途施展抱負,這些名士只能和青樓藝妓結盟,將全部精力和興趣投入進風月娛樂。
後來到了明末,名士集團的精神思想再次發生變化,以公安「三袁」和屠隆、陳繼儒、臧懋循、張岱、董其昌等人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與李贄等人所掀起的新思想運動相應,開始尋找和追求一種新的、與傳統儒家思想大不相同的人生價值和行為模式。
對他們來說,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已被拋棄,相反,個人生活方面的欲望滿足成為了他們主動追求的價值。
他們不再把世俗的功名放在心上,而是更加看重個人的真情實感,更多地注重自己的享樂,追尋個體生命價值的實現,並且相應地淡化了身上的道德責任感,這一時期,文人的生活觀念開始從「治天下」向「享受自我的生活」上的轉變。
如果仔細分析會發現,這種態度背後隱藏著一種對現實的逃避,甚至仿佛陷入了虛無主義的圈套,但在封建社會中,有這樣的想法和勇氣,就已經十分難得了。他們突破了世俗觀念的牢籠,勇敢地回歸個體感受,逃脫了禮教的藩籬,選擇了感性溫潤的生活。
本質上,這是一種超前的生命意識的覺醒。
並且,也正是因為這些江南名士們放棄了先前汲汲於名利的官場追求,融入到世俗社會中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潛移默化地浸潤著市井社會,才造就了江南具有文化韻味的生活。
可以說,明末清初江南生機勃勃的時代畫卷,和這些名士們勇於逃脫世俗觀念的拘囿有很大關係。
試想想,如果文人依然被禮教束縛得嚴嚴實實,為政治功名皓首窮經、目不窺園,和世俗社會之間保持距離,那個晚明的社會是否還會有這樣繁盛的藝術圖景,又是否會有這麼多的名世著作流傳於世呢?
所以,明末江南名士的生活姿態,本質上是一種思想的自由和文化的開放,於我們後人而言,這是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
文/扒拉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