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花開有何魔力?三位文人情迷「初戀花」,寫下千古好詩文

2020-12-19 春深讀書

趣話文史,共讀好書,歡迎關注我的帳號:春深讀書。

導語:

「難捨的你,害羞的女孩,就象一陣清香縈繞在我的心懷。梔子花開,如此可愛,揮揮手告別歡樂和無奈」……這首《梔子花開》,唱出了初戀的憂傷和芬芳。

梔子花葉四季常綠,花六瓣平鋪,花色潔白清麗,花香清新,沁人心脾。它的花期很長,從春天到初夏次第開放,綠葉白花,格外秀雅,尤為特別的是它馥鬱的香味。記得上學時,校園裡有株梔子花,晚自習下課後常常趁著夜色摘下幾片梔子花的花瓣,夾在日記本裡製成標本。寫日記時嗅一嗅餘香,發一會兒遐思,便是瑣碎平凡的日子,繁重學業壓力下小小的詩意。

梔子不如海棠蘭草常出現在詩文中,但它自有別樣的幽香醉人;三位生於不同時代的文人在這芬芳中悠然神交,寫下梔子花詩作,其人也如梔子,不矜貴,不矯情,一生豁達從容。

以生花妙筆,書寫恬淡豁達的詩意人生——汪曾祺與《梔子花》

汪曾祺在《人間草木》一書裡寫了篇《梔子花》: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於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

初讀這段話,覺得汪老可真敢寫,在他眼裡,香氣濃鬱花開熱烈的梔子,活得那般隨性灑脫:管你怎麼評論,我就要香得肆意,美得自在,酣暢淋漓,好不痛快!汪老筆下的梔子花,似乎也如他一般豁達開朗,毫不矯情。

文如其人,汪曾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一生博學多識,品格正直、愛好廣泛,對生活始終充滿熱情。他的散文沒有引經據典的洋洋灑灑,也從不煞費苦心要弘揚精神說明道理;從不追求高深的主旨寓意,也摒棄了一切虛假空洞的口號,行文自然,如同坐在紅泥小火爐旁與你悄然夜話一般,總是平淡質樸,娓娓道來。

哲學家周國平說過:「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鍾無用之情。終於成一無所用之人,卻因此活的有滋有味。」讀汪曾祺的文章,就感覺他將種種無用之事寫得活色生香,靈動神妙。在他的作品中草木花樹、白茶粥飯、尋常器具皆是題材,各種細小瑣屑的事物都富有情趣和詩意。他用生花妙筆,將庸常日子寫得萬般滋味,觀其一生亦是如此。

汪曾祺生於亂世,在西南聯大求學時,敵機隨時轟炸,師生們一聽到警報就要準備逃命,生命安全沒有任何保證。在這樣令人憂慮又無奈的境況裡,汪老還是能發現生活的樂趣:

學生們若只聽聞預警警報聲響,也不心急,男生拿著預先準備好的吃食、書本等,在教學樓或宿舍樓下等著心儀的女同學。雖然大家都知道不會有什麼生命危險,但總歸在這種「逃亡」的氣氛下攜手同行,多少有點羅曼蒂克的韻味。但這種成雙作對並不是固定的,有時等著等著,可能便會發現前幾天還跟自己成雙作對之人,身邊已另有他人,於是便有一被甩才子發出感嘆:「人生幾何?戀愛三角。」

身處戰火紛飛的苦難之中,卻能大談八卦之事,這樣的豁達與樂觀實在讓人嘆服。

汪曾祺一生經歷了無數苦難和挫折,無論是戰爭歲月的顛沛流離,還是和平年代的不公正待遇,都不曾讓他失意沉淪、怨天尤人,他始終保持平靜曠達的心態,虔誠摯愛著中國傳統和民族文化,書寫著恬淡愉悅的詩意人生。

不論身處何等境地,汪曾祺始終樂觀、開朗、堅韌,一如梔子四季常青,生機勃發。

學養深厚、品性高潔——「吳派」書畫大師沈周與《梔子花詩》

梔子花詩

沈周

雪魄冰花涼氣清,

曲闌深處豔精神。

一鉤新月風牽影,

暗送嬌香入畫庭。

這是明代繪畫大師沈周的梔子花詩,全詩淺顯易懂,前二句有實有虛,「雪魄冰花」喻其形質,盛放在炎熱的夏季,潔白無暇,觀之清爽;「豔精神」三字,寫出了梔子花熱烈奔放的生命力。「豔」的是熱烈的姿態和濃鬱的香氣,於淡雅無聲中流露出生命的奔放、韌性與生機,引人注目。

三四句賦予了梔子花以靈魂,當明月初升之時,詩人正在房間裡吟詩作畫,冰雪聰穎的梔子似乎有靈氣,借著一縷清風登堂入室,沁入詩人心底,瀰漫於庭院曲欄,香了整個夏日。

沈周這位繪畫大師的身上,也充滿了文人的骨氣和精神。他生於明代中期,朝堂專制嚴苛,加上宦官奸臣當道,沈周不願與之同流合汙,一生不曾科舉入仕,而是將人生志向和政治雄略寄託於畫筆中,潛心研學,吟詩作畫,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他的畫筆墨率真,靈動瀟灑與沉穆深厚相結合,既以山水畫著稱,又是寫意花鳥畫的開拓者,是吳門畫家藝術觀和人生觀的指導者,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領袖,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

沈周不僅是承前啟後的藝術大家,更是學養深厚、品格高尚的中國文人楷模。他繼承了儒學深厚的祖風,寬厚豁達,有儒學大家之風。對父母克盡孝道,對老師敬重有加,對朋友誠摯純真。

平日裡沈周隱居在吳縣農村,讀書作畫,村民們凡有困難的,他都慷慨相助。遇到天寒雨雪,看到村中誰家煙囪不冒煙,已經窮困得無法生火做飯了,就派僕人送去糧食,曰:「吾不能獨飽也。」

據說當時他畫名大盛,民間有很多人模仿他的畫以求賺錢,但他毫不介意或追究。有一次,有個賣畫為生的寒士,因為老母生病,生活窮困,就臨摹了一幅沈周的畫,拿來請他題上幾個字,以求多賣些錢為母親治病。沈周出於對他的同情,欣然應允,還幫他把畫補筆潤色,再題款加上圖章。後來那人用賣畫的錢解決了家裡的困難,因此對沈周倍加感激和崇敬。

沈周交友廣泛、謙和有禮,無論朝堂重臣還是山野農夫,都為沈周待人之道深深折服。時人與之相交,不僅是喜愛沈周的文才書畫,更仰慕沈周的高尚人品。

剛直峻切、固守信念——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詠梔子花》

和令狐相公詠梔子花

劉禹錫

蜀國花已盡,越桃今已開。

色疑瓊樹倚,香似玉京來。

且賞同心處,那憂別葉催。

佳人如擬詠,何必待寒梅。

有「詩豪」之稱的劉禹錫也有一首詠梔子花的詩,是給好朋友令狐楚的和詩。

劉禹錫的詩大多自然流暢、簡練爽利。梔子花盛開在初夏,此時春花大多已經凋零,因此才有「花已盡」一說。三、四句用傳說中的白色仙樹來形容梔子花的潔白高雅、超凡絕塵,用神話中天上宮殿的香氣來形容梔子花的濃鬱芬芳,這是詩人的神思妙絕。

「且賞同心處,那憂別葉催。」「同心」指的是相知交心,指劉禹錫與友人相知相交,興趣相投,「那憂別葉催」語義雙關,表面上指的是不用對別的葉片生長催花落而產生憂愁,其實蘊含了任何人都無法撩撥離間我們的真摯友情之意。

「佳人如擬詠,何必待寒梅。」「佳人」在這裡並非指的美人,而是君子賢士,意思是如果想吟詩作賦讚頌君子高雅的氣度,不必等到寒梅盛開,潔白芬芳的梔子花便是花之君子。詩人借用梔子花的同心之意,來表達兩人相交知心的深厚真摯的友情,也在讚美好朋友的品性如梔子一般高潔芬芳。

與品行高尚之人脾性相投,劉禹錫一生也如他稱頌的梔子花一樣豁達高潔。他生於唐朝中期,從小勤奮好學,飽讀詩書,十九歲時遊學洛陽、長安,已經頗有詩名。劉禹錫的作品裡,哲人的睿智和文人的真性情相互交融,既充盈著浪漫才情又頗具雄直氣勢,這與他救國濟世的人生理想有關聯。

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安史之亂後形勢日益嚴峻。劉禹錫青年入仕,懷著對家國民生的憂慮和革除弊政的政治熱情,對朝廷中宦官當道的黑暗多有不滿,力圖改革。順宗繼位後親近朝中致力改革的大臣,劉禹錫看到了希望,和柳宗元一道成為革新派的核心人物。

但由於改革觸犯了藩鎮和宦官的利益,在各種保守勢力瘋狂抵制下,很快宣告失敗。「八司馬事件」之後,劉禹錫先被貶為遠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遠州司馬。即使遭逢厄運,劉禹錫也並未沉淪,從他那時的詩作中既能看到對當朝權貴的隱隱批判,又能感受到不甘屈從權勢的雄心。

劉禹錫性格倔強、剛毅豪猛,積極在社會中實現人生理想,雖與沈周的淡泊名利、不涉政治不同,但他們剛直峻切、固守信念的高潔品性是一樣的。

結語:

梔子花開半夏,枝葉常青,生命力旺盛;這幾位鍾愛梔子神韻的文人,無論是汪曾祺還是沈周、劉禹錫,俱是風骨錚錚,灑脫隨意,有堅定的信念和正直的品格,不為自身境遇失意黯然,心性豁達而常樂。

與你共讀好書,趣話文史。別忘了點讚哦!

相關焦點

  • 千古文人最愛蓮
    到了唐代,上至宮廷文人,下至伶人歌者,無不頌詠蓮花。最知名的「蓮花」粉絲,可謂是唐太宗了,唐太宗貴為一國之君,也是文筆書畫樣樣皆通。在自己的御花園裡看見蓮花粉紅透白,開得一片大好,欣然詠詩一首:「結伴戲方塘,攜手上雕航。船移分細浪,風散動浮香。遊鶯無定曲,驚鳧有亂行。蓮稀釧聲斷,水廣棹歌長。棲鳥還密樹,泛流歸建章。」豪放有力的句子,表達了唐太宗的雅興。
  • 40歲蘇軾納12歲歌姬為妾,醉酒寫下表白詩,不料成千古佳作
    喝酒怎麼能少了歌姬的助興,蘇軾他們酒過三巡,就有人提出找歌姬來助興,於是就來了幾位年輕漂亮的歌姬在他們面前起舞。酒色迷人眼,財帛動人心,美酒佳餚美女相伴,蘇軾在酒精的促使下開始對美人動心了。他看到一個歌姬與其他幾人不同,沒有濃妝豔抹卻超凡脫俗,如清水出芙蓉般,讓蘇軾意亂情迷。
  • 劉禹錫和白居易把酒言歡,席間寫下一首詩,其中兩句流傳千古
    喜好交友的他,與韓愈、白居易和柳宗元關係都非常好,其才學受到王叔文賞識,卻也因參與「永貞革新」被貶外地。從此時起,劉禹錫鬱郁不得志,一直漂泊在各地,皇帝仿佛將他忘記,這種情況持續二十餘年。有失必有得,仕途上的失意,讓劉禹錫有更多的時間和靈感進行詩文創作,《陋室銘》就成文於被貶過程中,「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至今家喻戶曉。
  • 梔子花開,代表一種平淡卻長久的幸福生活哲學
    傍晚出去散步,驚喜的發現院子裡的梔子花已經長出花蕾了!再過些天又可以見到潔白如雲的花朵,聞見清新淡雅的馨香了……梔子花,潔白芬芳,就像青春歲月的美好單純。看多了牡丹的雍容華貴,鬱金香的濃麗,玫瑰月季的鮮豔,再看到梔子花的清雅,才知「淡極始知花更豔」這句話的意義所在。梔子花,也是雅俗共賞的花,可以長在山間,也可以種植在庭院,不管身在何處,一樣深得人們的喜愛。
  • 梅蘭芳詩文家教效仿王羲之 於陶然亭召集四海文人修禊雅集
    農曆三月三是上巳節,古代人們有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的習俗,《論語》中稱:「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當時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在浙江會稽山陰的蘭亭為修禊事宴集。是日,眾人分坐於曲水旁,以觴盛酒置於水上,即興賦詩。詩文彙編成集,王羲之撰並書序文總述其事。
  • 宋代最傲嬌的文人,寫下一首啼笑皆非的詞,其中一句讓人情何以堪
    世人都說文人迂腐可笑,遇事不冷靜,愛發牢騷,很不灑脫。但說起來,要不是他們這樣愛發牢騷,文壇該少了多少絕世佳作。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了「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陳子昂被降為軍曹後寫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劉禹錫被貶後寫下「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 千古文人俠客夢——15句寫劍的霸氣古詩詞,講述詩人的劍膽琴心
    從詩仙李白的仗劍江湖到王昌齡的邊塞烽煙,古代文人一路霸氣不止,劍嘯長虹。中國文人的劍氣,不僅流淌在古詩詞中,還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自古以來,李白、辛棄疾、蘇軾等文人不僅有出仕濟世的夢想,他們也都有一個非常相似的大夢,就是仗劍江湖的俠客夢。今天我們就用這篇文章來看一看古代15句寫劍的霸氣古詩詞,講述詩人的劍膽琴心。
  • 手工摺紙:梔子花開
    五十多年前,我們家的梔子開花,可不是羅漢梔喲,是那種大花朵的梔子花,太香了。那時我剛上小學,心想摘一片梔子花瓣夾在課本,我的課本也會變的香香的多好呀。惦記了好多天,一直到梔子花都開敗了,我也沒敢摘。要是那時候告訴了我的父親,父親會不會滿足我的這個小小的心願呢?
  • 梔子花開,滿院飄香!關於梔子花你了解多少?
    梔子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花卉。我媽養的這株梔子花已經有兩三年了,它的葉子只要溫度適宜,一年四季都是綠色的。梔子花一般每年的五六月份開花,可以持續一兩個月。尤其是初夏的時候,梔子花開的最好。我媽栽的這株梔子花是小梔子花,花瓣很小,不過香味卻很濃。
  •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流傳千古的宋詞,雖只有7字,卻飽含哲理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流傳千古的宋詞,雖只有7字,卻飽含哲理大文豪蘇軾,年少成名,才華橫溢,一出道便以一篇應試策論,徵服了文壇領袖歐陽修,令其感嘆:「有蘇軾這樣厲害人物,我這個文壇領袖的位子要早早讓出來才好啊!」
  • 梔子花的優美詩詞鑑賞
    梔子花,六瓣平鋪,更有重臺,花色潔白無瑕,花香清新馥鬱,沁人心脾,是典型的南方花卉,從春天到初夏,次第開放,花期長,花香持久,即可觀葉又可觀花聞香,還可以賞果觀形,歷來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成為詩詞歌賦的常詠之物,也促就了一首首優美的詩詞,千古流傳。
  •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卻寫下一首千古名篇,被抄成大唐第一名詩
    隋朝盛極而亡,楊廣推脫不了責任,他親徵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強徵勞動力,致使民間怨聲載道,隨即演變成天下大亂,最終覆滅。然而楊廣又修建了京杭大運河,營建了東都洛陽,開創了科舉制度,這些成績都是功在千秋。 亡國之君,多被毀譽,歷史給予楊廣的評價是十分不公的。人們往往只把目光聚焦於楊廣的功過與否,卻忽略了他的另一項驚豔技能:寫詩。
  • 古代文人如何「優雅地」拍馬屁?
    [摘要]老實說,嚴嵩起碼要算半個文人,詩文不錯,書法不錯。但文人一旦以小兒狀對上諂媚,因心理畸形,必然對下大搞迫害,其禍害尤甚。而文人蔡狀元的馬屁功夫亦不遑多讓,「恐我不如安石之才,而君有王右軍之高致矣」。地道的科班出身,焉不知王謝風流?只因為西門慶的銀子好,所以賤到無語。西門慶本就惡俗,以惡俗當作攀權貴發大財的利器。更可怕的是文人,特別是古代做了官的文人,其阿諛之姿可笑復可憐。青詞宰相嚴嵩,大明權臣,馬屁成就卓然。明武宗沒兒子,沒親兄弟,駕崩,只好傳位給堂弟朱厚熜,是為嘉靖朝世宗。
  • 為了勸朋友來喝酒白居易也是拼了,寫下首趣詩,其中14字千古名句
    誦讀古詩詞,我們時常會發現,那些古代讀書人大都喜歡聚到一起喝酒暢談詩文,就像王羲之筆下《蘭亭集序》中描寫的一樣「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當然,大多數時候這樣的大型文化交流會並不會很多,很多都是邀三兩友人一起喝喝酒論論詩文。
  • 李白酒醉後寫的上聯,酒醒後對不出下聯,成為千古殘聯
    古代的文人,大多數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除了喜歡賣弄詩文,還喜歡喝酒。李白就是這其中的代表。李太白鬥酒詩百篇,就說明了李白能在酒中寫出千古傳唱的佳篇。不過酒畢竟不是什麼好東西,喝酒要適量,一旦喝多了,誰也說不好會惹出什麼事情來。詩仙李白也是如此,他就曾經因為喝酒鬧出過一個笑話。當年李白因為自己的仕途不順,就環遊天下,瀟灑走一回。這一天,他來到了四川江油的青林口鎮。這裡是一處商業古鎮,各種會館、堂口雲集。
  • 中日文化交流在唐代往來頻繁,這位遣唐使曾讓李白聲淚俱下寫下詩文
    這其中,既有在唐代學習多年之人,亦有反對遣唐使制度的人。但從他們的詩作中,卻能看到同一輪明月之下的人類共情。李白的慟哭李白送別過很多人,在黃鶴樓、在赤壁、在荊門。其中既包括同為詩人的孟浩然,也包括一位叫魏萬的王屋山人。送別魏萬時,李白寫下了《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一詩,其中有一句「身著日本裘」卻引出了另一則故事。
  • 史上最正氣凜然的一首宋詞,千古不朽,可與日月爭光!
    中國文人從來不缺浩然正氣!如文天祥,自知必死之時仍在牢獄寫下千古不朽的《正氣歌》,堪稱古今最正氣凜然的一首詩。而文天祥所作的一首宋詞,則可稱為史上最正氣凜然之詞,與《正氣歌》同為不朽之傑作,可與日月爭光: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
  • 你只知道歌曲《梔子花開》,可你知道梔子花有何功效又如何栽種嗎
    「原創|小王哥談生活|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梔子花開,如此可愛。轉眼就又到了五月了,美麗迷人的梔子花開放了,那梔子花芳香四溢,就和歌曲唱的一樣讓人心動,很多人都聽過《梔子花開》這首歌曲,通過這首歌曲開始變得喜歡梔子花,那常綠的葉子配上白色的花朵,到哪裡都是美麗的風景線。
  • 畢業季 梔子花開了
    七月是熾烈的太陽七月是燦爛的金黃 七月是向陽的盛放嘿 今夏的梔子花開了你也欣喜嗎那時少年不知事 覺得畢業遙遙無期又是一年七月今夏的梔子花如約而至少年來不及感傷 轉眼要各奔東西困居了一個春天我們在夏天見面殊不知夏天是說再見的季節即將畢業 回歸人海那就走之前 再看看校園
  • 即興寫下《滕王閣序》流傳千古,但經常引用的兩句翻譯不夠準確
    即興寫下《滕王閣序》流傳千古,但經常引用的兩句翻譯不夠準確學校裡面我們學到許多中國的詩詞文賦,而有一篇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就是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滕王閣序》。上元二年,也就是公元675年,滕王閣重修完畢,於是洪州都督邀請四方文人雅士齊聚滕王閣,而王勃這時候恰好路過,也就跟著湊湊熱鬧了。在古代,尤其相對太平的地方,文人集會自然要寫詩作賦,一來在座的比一比誰的才華更出眾,二來,留下一樁美談,增長自己的名聲,讓後人傳播,王勃恰逢其會,文不加點,寫下《滕王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