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話文史,共讀好書,歡迎關注我的帳號:春深讀書。
導語:
「難捨的你,害羞的女孩,就象一陣清香縈繞在我的心懷。梔子花開,如此可愛,揮揮手告別歡樂和無奈」……這首《梔子花開》,唱出了初戀的憂傷和芬芳。
梔子花葉四季常綠,花六瓣平鋪,花色潔白清麗,花香清新,沁人心脾。它的花期很長,從春天到初夏次第開放,綠葉白花,格外秀雅,尤為特別的是它馥鬱的香味。記得上學時,校園裡有株梔子花,晚自習下課後常常趁著夜色摘下幾片梔子花的花瓣,夾在日記本裡製成標本。寫日記時嗅一嗅餘香,發一會兒遐思,便是瑣碎平凡的日子,繁重學業壓力下小小的詩意。
梔子不如海棠蘭草常出現在詩文中,但它自有別樣的幽香醉人;三位生於不同時代的文人在這芬芳中悠然神交,寫下梔子花詩作,其人也如梔子,不矜貴,不矯情,一生豁達從容。
以生花妙筆,書寫恬淡豁達的詩意人生——汪曾祺與《梔子花》
汪曾祺在《人間草木》一書裡寫了篇《梔子花》: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於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
初讀這段話,覺得汪老可真敢寫,在他眼裡,香氣濃鬱花開熱烈的梔子,活得那般隨性灑脫:管你怎麼評論,我就要香得肆意,美得自在,酣暢淋漓,好不痛快!汪老筆下的梔子花,似乎也如他一般豁達開朗,毫不矯情。
文如其人,汪曾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一生博學多識,品格正直、愛好廣泛,對生活始終充滿熱情。他的散文沒有引經據典的洋洋灑灑,也從不煞費苦心要弘揚精神說明道理;從不追求高深的主旨寓意,也摒棄了一切虛假空洞的口號,行文自然,如同坐在紅泥小火爐旁與你悄然夜話一般,總是平淡質樸,娓娓道來。
哲學家周國平說過:「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鍾無用之情。終於成一無所用之人,卻因此活的有滋有味。」讀汪曾祺的文章,就感覺他將種種無用之事寫得活色生香,靈動神妙。在他的作品中草木花樹、白茶粥飯、尋常器具皆是題材,各種細小瑣屑的事物都富有情趣和詩意。他用生花妙筆,將庸常日子寫得萬般滋味,觀其一生亦是如此。
汪曾祺生於亂世,在西南聯大求學時,敵機隨時轟炸,師生們一聽到警報就要準備逃命,生命安全沒有任何保證。在這樣令人憂慮又無奈的境況裡,汪老還是能發現生活的樂趣:
學生們若只聽聞預警警報聲響,也不心急,男生拿著預先準備好的吃食、書本等,在教學樓或宿舍樓下等著心儀的女同學。雖然大家都知道不會有什麼生命危險,但總歸在這種「逃亡」的氣氛下攜手同行,多少有點羅曼蒂克的韻味。但這種成雙作對並不是固定的,有時等著等著,可能便會發現前幾天還跟自己成雙作對之人,身邊已另有他人,於是便有一被甩才子發出感嘆:「人生幾何?戀愛三角。」
身處戰火紛飛的苦難之中,卻能大談八卦之事,這樣的豁達與樂觀實在讓人嘆服。
汪曾祺一生經歷了無數苦難和挫折,無論是戰爭歲月的顛沛流離,還是和平年代的不公正待遇,都不曾讓他失意沉淪、怨天尤人,他始終保持平靜曠達的心態,虔誠摯愛著中國傳統和民族文化,書寫著恬淡愉悅的詩意人生。
不論身處何等境地,汪曾祺始終樂觀、開朗、堅韌,一如梔子四季常青,生機勃發。
學養深厚、品性高潔——「吳派」書畫大師沈周與《梔子花詩》
梔子花詩
沈周
雪魄冰花涼氣清,
曲闌深處豔精神。
一鉤新月風牽影,
暗送嬌香入畫庭。
這是明代繪畫大師沈周的梔子花詩,全詩淺顯易懂,前二句有實有虛,「雪魄冰花」喻其形質,盛放在炎熱的夏季,潔白無暇,觀之清爽;「豔精神」三字,寫出了梔子花熱烈奔放的生命力。「豔」的是熱烈的姿態和濃鬱的香氣,於淡雅無聲中流露出生命的奔放、韌性與生機,引人注目。
三四句賦予了梔子花以靈魂,當明月初升之時,詩人正在房間裡吟詩作畫,冰雪聰穎的梔子似乎有靈氣,借著一縷清風登堂入室,沁入詩人心底,瀰漫於庭院曲欄,香了整個夏日。
沈周這位繪畫大師的身上,也充滿了文人的骨氣和精神。他生於明代中期,朝堂專制嚴苛,加上宦官奸臣當道,沈周不願與之同流合汙,一生不曾科舉入仕,而是將人生志向和政治雄略寄託於畫筆中,潛心研學,吟詩作畫,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他的畫筆墨率真,靈動瀟灑與沉穆深厚相結合,既以山水畫著稱,又是寫意花鳥畫的開拓者,是吳門畫家藝術觀和人生觀的指導者,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領袖,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
沈周不僅是承前啟後的藝術大家,更是學養深厚、品格高尚的中國文人楷模。他繼承了儒學深厚的祖風,寬厚豁達,有儒學大家之風。對父母克盡孝道,對老師敬重有加,對朋友誠摯純真。
平日裡沈周隱居在吳縣農村,讀書作畫,村民們凡有困難的,他都慷慨相助。遇到天寒雨雪,看到村中誰家煙囪不冒煙,已經窮困得無法生火做飯了,就派僕人送去糧食,曰:「吾不能獨飽也。」
據說當時他畫名大盛,民間有很多人模仿他的畫以求賺錢,但他毫不介意或追究。有一次,有個賣畫為生的寒士,因為老母生病,生活窮困,就臨摹了一幅沈周的畫,拿來請他題上幾個字,以求多賣些錢為母親治病。沈周出於對他的同情,欣然應允,還幫他把畫補筆潤色,再題款加上圖章。後來那人用賣畫的錢解決了家裡的困難,因此對沈周倍加感激和崇敬。
沈周交友廣泛、謙和有禮,無論朝堂重臣還是山野農夫,都為沈周待人之道深深折服。時人與之相交,不僅是喜愛沈周的文才書畫,更仰慕沈周的高尚人品。
剛直峻切、固守信念——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詠梔子花》
和令狐相公詠梔子花
劉禹錫
蜀國花已盡,越桃今已開。
色疑瓊樹倚,香似玉京來。
且賞同心處,那憂別葉催。
佳人如擬詠,何必待寒梅。
有「詩豪」之稱的劉禹錫也有一首詠梔子花的詩,是給好朋友令狐楚的和詩。
劉禹錫的詩大多自然流暢、簡練爽利。梔子花盛開在初夏,此時春花大多已經凋零,因此才有「花已盡」一說。三、四句用傳說中的白色仙樹來形容梔子花的潔白高雅、超凡絕塵,用神話中天上宮殿的香氣來形容梔子花的濃鬱芬芳,這是詩人的神思妙絕。
「且賞同心處,那憂別葉催。」「同心」指的是相知交心,指劉禹錫與友人相知相交,興趣相投,「那憂別葉催」語義雙關,表面上指的是不用對別的葉片生長催花落而產生憂愁,其實蘊含了任何人都無法撩撥離間我們的真摯友情之意。
「佳人如擬詠,何必待寒梅。」「佳人」在這裡並非指的美人,而是君子賢士,意思是如果想吟詩作賦讚頌君子高雅的氣度,不必等到寒梅盛開,潔白芬芳的梔子花便是花之君子。詩人借用梔子花的同心之意,來表達兩人相交知心的深厚真摯的友情,也在讚美好朋友的品性如梔子一般高潔芬芳。
與品行高尚之人脾性相投,劉禹錫一生也如他稱頌的梔子花一樣豁達高潔。他生於唐朝中期,從小勤奮好學,飽讀詩書,十九歲時遊學洛陽、長安,已經頗有詩名。劉禹錫的作品裡,哲人的睿智和文人的真性情相互交融,既充盈著浪漫才情又頗具雄直氣勢,這與他救國濟世的人生理想有關聯。
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安史之亂後形勢日益嚴峻。劉禹錫青年入仕,懷著對家國民生的憂慮和革除弊政的政治熱情,對朝廷中宦官當道的黑暗多有不滿,力圖改革。順宗繼位後親近朝中致力改革的大臣,劉禹錫看到了希望,和柳宗元一道成為革新派的核心人物。
但由於改革觸犯了藩鎮和宦官的利益,在各種保守勢力瘋狂抵制下,很快宣告失敗。「八司馬事件」之後,劉禹錫先被貶為遠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遠州司馬。即使遭逢厄運,劉禹錫也並未沉淪,從他那時的詩作中既能看到對當朝權貴的隱隱批判,又能感受到不甘屈從權勢的雄心。
劉禹錫性格倔強、剛毅豪猛,積極在社會中實現人生理想,雖與沈周的淡泊名利、不涉政治不同,但他們剛直峻切、固守信念的高潔品性是一樣的。
結語:
梔子花開半夏,枝葉常青,生命力旺盛;這幾位鍾愛梔子神韻的文人,無論是汪曾祺還是沈周、劉禹錫,俱是風骨錚錚,灑脫隨意,有堅定的信念和正直的品格,不為自身境遇失意黯然,心性豁達而常樂。
與你共讀好書,趣話文史。別忘了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