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則短片在Youtube上被瘋傳。一名男子在購買咖啡結帳時,瀟灑地從褲兜中抽出「錢包」——一卷廁紙,撕了幾張後支付給店員,甚至還額外抽出一張塞到店員上衣口袋裡作為小費。配上背景音樂「money,money,money」,盡顯大款風範。
還有人在國外的社交媒體推特上,手持一卷衛生紙,寫下"求置換一輛奧迪SR8」。你細品,是不是有曲別針換別墅那味了。
疫情爆發,國內網購清單上最先斷貨的是口罩、護目鏡、防護服、洗手液等清潔物品,關於食物與生活用品的短缺卻似乎聞之甚少。殊不知,境外已經出現了一波又一波的衛生紙危機。
2月新冠疫情來臨之初,「紙巾供應廠商將停止供貨」的謠言在中國香港傳播。香港市民紛紛湧向超市,在囤積防疫用品同時,將衛生紙與紙巾一掃而空。紙巾廠商發聲明闢謠後,衛生紙搶購熱潮也不見冷卻,一時間,香港出現了「衛生紙荒」。
隨著國外疫情惡化,衛生紙危機也開始在德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多個國家接連上演。
德國社交網絡上流傳著一則自嘲性質的笑話:瘟疫來襲,亞洲人戴起了口罩,法國人囤起了紅酒,義大利人掃空了安全套,荷蘭人排隊買大麻,美國人搶購槍枝,德國人在超市裡為了兩卷廁紙大打出手。
澳大利亞的一家報紙多印刷出八頁空白頁,以備讀者「不時之需」;兩名女子更是在雪梨一家超市為了爭奪一包衛生紙,不惜大打出手,最終不得不面對法律的審判。
在看美國,根據NCSolutions統計,2月24日到3月10日間,全美的衛生紙銷售量增加51%,而3月11到12日間,銷量更是衝高845%。
在國外的社交媒體推特上,話題「#衛生紙危機」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貨架搶購一空,付款處人們推著一車衛生紙排起長隊,甚至現場排隊等補貨員補貨。
一通操作猛如虎,不禁讓眾多國人黑人問號:這是什麼迷惑行為?
衛生紙恐慌搶購從何而來?
誰也沒有想到,在真正的突發狀況來臨之際,衛生紙短缺比糧食短缺要來得更早。與食物、水等其它生活用品相比,廁紙是一個更容易引發恐慌性囤積的對象。
韓國電影《流感》中,疫情爆發居民恐慌,爭先恐後在超市搶購日用品,口罩與食物被一掃而空,也有人為求成功搶到物資大打出手。不得不說電影與現實是驚人的相似,但編劇或許沒想到疫情期間全球最搶手的物品是廁紙。
▲《流感》劇照
▲美國災難片《世界戰疫》,畫面背景被掃蕩的食品欄
食物具有廣泛的選擇性與可替代性:沒有肉可以吃菜,沒有菜可以吃飯,沒有飯可以吃麵,再不濟可以吃饅頭吃零食吃水果…就算這個買不到,另一個貨架上也總有可替代的食物。水除了可以在超市買到,也有家裡的自來水,自然界的河水湖水等。而廁紙對於當今世界的現代人而言,幾乎是不可或缺也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再加上它價格實惠與易於儲存的特點,廁紙便成了囤貨界的香餑餑。
不妨試想一下沒有廁紙的一天,是不是馬上感到渾身不自在?有內味了…
雖然但是,衛生紙是人們的剛需,但只要冷靜下來想想,就會發現搶購廁紙是不合理的行為,囤積霸佔了整個陽臺的衛生紙量,夠一家人用多少年呢?
▲香港某家窗臺
香港的衛生紙危機,與在社交媒體上散布謠言的始作俑者脫不了干係。社交媒體和新聞報導掀起了一些人的恐慌心理:一旦有人開始多買了些,而補貨又不夠及時,就造成了一種短缺的假象,加強人們的恐慌感。隨著媒體突出這些搶購與無貨的個別事件,而忽略了絕大多數發生的正常事件,扭曲的信息不知不覺散布著焦慮,讓人們開始盲從羊群效應隨大流一起囤貨,以緩解這種焦慮。
國外則也是熟悉的劇本,先是有謠傳說我國是衛生紙生產大國,未來一段時間將不再出口,衛生紙會短缺。再加上有香港舞出國門的搶購廁紙的前車之鑑,謠言也開始在國外社交媒體上發酵。
接下來,推特話題下是一張張人們搶購衛生紙或是搶不到的情形,空蕩蕩的貨架造成的視覺衝擊是不言而喻的。
▲這畫面是不是挺有視覺衝擊效果的?
行為研究者Liam Smith和Celine Klemm在《衛報》上指出:「由於衛生紙體積大,缺貨後會非常醒目,空貨架很容易引發人們害怕買不到的心理。」衛生紙斷貨的場面刺激了人們集中購買的信號,給人留下了「衛生紙極易被搶購一空」的印象,於是恐慌引致搶購,搶購又加劇恐慌。
人們看到衛生紙斷貨了,然而卻很少人去探究是不是真的短缺了。在疫情擴散、民眾面臨極具變化的期間,民眾們更容易對局面感到失去掌控與極度不安,沒有人知道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口罩、消毒液都脫銷了,許多人試圖重新掌控局面,所以人們將注意力轉向了還能買得到、且不會變質的商品。此時買到處於輿論「風口浪尖」的廁紙,就代表著一種安全感。
英國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的市場行銷學教授安德魯·史蒂芬(Andrew Stephen)說:「人們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來處理這種突發事件,所面臨的不確定性會讓許多人感覺焦慮,因此他們會盡一切努力想從其他地方重新取得控制權。」
迷惑大賞背後,其實是熟悉的大眾心理學。跟風,原本就是一種集體無意識行為,新南威爾斯大學消費者行為研究專家Nitika Garg稱,人們搶購衛生紙也是出於「害怕錯過」(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理。如果你看到別人買了,就會覺得自己也應該買,總不會出錯。
如廁文明的變遷史
其實,一場衛生紙搶購大戰,也揭示了不同國家之間如廁文化與衛生習慣的差異。為什麼有的國家會出現「衛生紙荒」,有些國家卻你搶任你搶,我自巍然不動?
基本上,如廁文化分為「紙派」和「水派」。不少國家的民眾都習慣用廁紙,如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德國、中國,以及香港和臺灣等地都屬於「紙派」;我們最熟悉的「水派」大概就是日本的多功能衝洗馬桶了,不僅提供水力水溫調節衝洗、自動感應蓋板、暖廁板,有些甚至還備有吹乾功能,相信大多人去日本旅遊的時候或是在海底撈大快朵頤的時候都有享受過這種智能馬桶的服務。
▲日本大多家庭與酒店都用這種馬桶
其它「水派「代表如南歐的義大利、西班牙,以及南美的阿根廷,常見獨立式坐浴盆;印度和東南亞地區則有相同用途的花灑和細小「洗手盆」。當然,這些地區的廁所也會備有廁紙,方便衝洗過後使用擦乾。
▲西歐的獨立式坐浴盆,不知道的以為是第二個馬桶
▲東南亞的馬桶花灑
曾經就有歪果仁去越南旅遊時,因不懂馬桶花灑的使用方式,誤用它來洗頭,並在facebook分享,覺得水壓和設計都很有問題。結果引來印度網民大笑,因為那小花灑其實是用來洗屁股!
「紙派」的如廁方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儘管彼時還沒有「紙「這樣東西。在古希臘羅馬,戰士們如廁後會使用綁在木棍上的天然海綿擦拭臀部,使用過後將其放入濃鹽水桶中清洗,等待下一個人使用。
▲古希臘羅馬的廁所
也有一種方法是用刻了敵人名字的陶瓷片擦拭臀部,通過往敵人身上「糊」這種方法,達到羞辱敵人的目的。但用堅硬的碎片擦拭可能會導致局部炎症與痔瘡等症狀。
在出現紙張之前,不同國家的貴族也用著稀奇古怪的「廁紙」:法國皇室有著與它們氣質不相匹配的粗曠廁紙,麻繩子;英國皇宮有一種擦拭方式是用三文魚,以除臭消炎;俄國的彼得皇帝每次如廁後要用一隻乾淨的鵝脖子擦拭;中國貴族則用木或竹削成的木片,製成竹簡一般精細的廁籌;日本皇室貴族用蟬的翅膀,還要先將其用溫水浸軟;印度最簡單粗暴,直接用手擦拭再洗手,奠定了它「水派」的基礎…
一般平民則多使用比較粗糙的竹片、草葉、玉米穗、動物皮毛等廉價又隨處可見的物品擦拭,這也是世界範圍最常見的方法。
在港劇《尋秦記》中就有這樣一個情節:由古天樂飾演的香港特警項少龍穿越到戰國時代,夜宿一民居中,夜半上廁所時向老翁要衛生紙,老翁懵然不知何物。項問:「那怎麼擦屁股?」老翁隨即拿起一塊竹片說「這就是啊!請隨便用。」
▲《尋秦記》電視劇截圖
終於,在漢朝時期的中國,出現了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但最初的紙張造假昂貴,只能用來書寫文字、傳承聖賢論著的。直到元朝,這一技術的產品才被廣泛運用到人們最實際的生活中:如廁。
《元史》列傳第三后妃二就有所記載:裕宗徽仁裕聖皇后對婆婆特別孝順,她就在婆婆如廁擦拭之前用自己的臉試手紙的柔軟度,史書記載道:「後性孝謹,善事中宮,世祖每稱之為賢德媳婦。侍昭睿順聖皇后,不離左右,至溷廁所。」
很長一段時間中,人們都是用硬紙解決衛生問題,如廁紙張質地與書本報紙別無二異。或許老一輩人們記憶中的廁紙還餘留著鄉間田野的味道(玉米梗)或是充滿了書香筆墨氣息(報紙)……直到有人將真正的廁紙製造出來:
二十世紀初,美國史古脫紙業公司買下一大批紙,因運送過程中的疏忽,紙面受潮產生皺摺而無法使用。
面對一倉庫無用的紙,公司負責人亞瑟·史古脫卻靈機一動,想到將這些紙張進行一些加工,然後推銷到商場,工廠,學校等場所如廁使用,沒想到,這個靈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經加工後的紙張柔軟亮白,非常受歡迎。僅僅一年時間,衛生紙巾就普及到美國一般家庭中。
▲亞瑟·史古脫
接著,史古脫又對衛生紙設計進行改良,稍微,更講究方便性,讓紙成卷,並想出在紙上打孔,更容易撕下;更注重衛生,注重檢測細菌;更加柔軟度 ,發明了折皺工藝,使衛生紙的製造水平進一步提高。這就是現代衛生紙的由來,原來這段歷史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原來衛生紙也是一個將錯就錯的一項發明
時至今日,歐美的人均廁紙用量已遠超中國,其中位居第一的美國人均用量甚至約為中國的3倍。
▲各國人均每年使用的廁紙卷數
歐美人日常生活中用的紙也分紙巾、衛生紙、廚房用紙等。他們擦桌子上的汙跡用衛生紙、擦地用衛生紙、洗完碗碟擦乾用衛生紙…家中大掃除最不可或缺的物品大概就是衛生紙了,而在國內,有相當多的人更喜歡用抹布做這些事情。這或許也是國人對於衛生紙危機感到疑惑的原因之一吧。
如廁文化的轉變
而隨著衛生紙危機的發酵,水派衛生措施也開始在歐美國家初露頭角…在美國,日式免治馬桶鹹魚翻身,多間坐浴盆的生產商都表示近日銷售量出現顯著增長,部分款式甚至斷貨。
「水派」坐浴盆的一大好處是更加衛生。著有《廁所之書》(The Big Necessity)的英國作家Rose George說:「用廁紙抹屁股,就像我們不用淋浴設施而用抹布抹身。」她在著作中指:「廁紙只會移動糞便,但不會移除糞便。」,因此支持使用坐浴盆。
減少用廁紙也更加環保,根據自然資源守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的報告,美國每年使用超過360億卷廁紙,需要砍伐1,500萬棵樹和耗用近1892.5萬億公升的水,其人均用量是廣泛使用坐浴盆的義大利的兩倍之多,更佔全球廁紙用量的兩成。
有專家推算,轉用坐浴盆可以節省75%以上的廁紙;以一生人的廁紙用量來說,可以減少砍伐384棵樹。該會環境法律研究員Jennifer Skene指出:「廁紙、紙巾和面紙的紙巾產品既便宜又方便,卻令地球付出很大代價。」
有趣的是,衛生紙搶購在各個國家上演後,也引起了不少專家與網民的研究興趣。
有兩個英國學生開發了一個「衛生紙計算器」網頁,幫助人們檢測自家的衛生紙儲備可以還可以撐幾天。只需回答「目前擁有幾卷衛生紙」和「一天上幾次廁所」兩個問題,便可計算出所擁有的衛生紙數量可以用幾天。
該網站顯示,已經有1200萬人回答了問題。而網站計算出的結果顯示,平均每個人所擁有的衛生紙數量比他們所需要的高出了5倍之多。該網站希望藉此提醒人們不要盲目的搶購衛生紙,以緩解世界各地的衛生紙短缺。
▲加州市民的後備箱
如果你不想讓一些日用品成為傳家寶,就請在購買前三思而後行,先算一下自己的需要量,按需購買,這個道理更適用於每一次從眾消費。
希望所有人在應對疫情囤積物品的同時也要調整好心態,以科學合理的方式面對疫情。
文:Skylar
編輯:福爾魔歌、林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