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自述:「住兒子家陽臺十年,終於明白養兒防老毀了我的晚年」

2020-12-25 騰訊網

人呢,有個慣性思維,遇到困難,最先想的,很多時候並不是在想解決方法,而是想著抓住點什麼,或者是能不能依靠點什麼。

依靠父母,依靠朋友,依靠另一半,依靠孩子,依靠身邊那些有感情羈絆的人。

緊緊抓住親情、友情、愛情,自認為靠得住、信得過、值得依賴,然而你最終會發現,依賴會變成一種慢性的毒藥,漸漸侵蝕掉一個人的獨立性。

我並非說,感情靠不住,不值得相信,而是我們每個人都是普通人,而你所依賴的人,也並非無所不能。他們有能力的底線,也有自己的生活。

上學的時候,你想要和同學一樣,擁有一雙昂貴的球鞋,你沒有錯,只是別人有的你也想有。人人父母卻只帶著你在批發市場買了一雙盜版鞋,並不是父母不夠愛你,而是父母的經濟能力只能做到這些。

長大以後,你想靠朋友,你沒有錯。想著對朋友平時不錯,然而借點錢朋友卻推三阻四,並不是朋友不夠義氣,而是他們也需要養家餬口,需要顧及家裡人的感受。

老了,想要養兒防老,本來你想著養了兒子一輩子,為兒子操心一輩子,兒子有義務給自己養老,這也並沒有錯。然而你卻沒有得到想像中的待遇,並不是孩子不孝順,而是兒子也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壓力與艱辛,有時候很難顧及到你的感受。

老薑今年63歲,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老伴早早離去,老薑一直都沒有再娶,一個人把兒子女兒拉扯到大。

十年前女兒們都相繼出嫁,老薑也終於給兒子張羅了一門婚事,兒子婚後他就跟著兒子兒媳一起過了。

按道理來說,這個辛苦一輩子的老人,應該會有一個不錯的晚年,然而老薑的卻道出了為人不為人知的心酸過往。

「我已經在陽臺的隔板間住了四年了,哎!」

當年給兒子結婚,為了唯一的兒子風風光光地帶兒媳婦,老薑拼盡了全力,還是不夠,又厚著老臉問兩個女婿各要了五萬元錢贍養費,老薑的兩個女婿家庭條件都普通,給了彩禮又要贍養費,對老薑多少都有點不滿。

那時的老薑,想得十分簡單,他想著,女兒嫁人就是潑出去的水,以後給自己養老送終的始終只能靠兒子,所以說話也很不留退路:「贍養費你們給到了,我以後養老都不會找你們!」

錢是拿到了,老薑的兒子也順利迎娶了媳婦。婚後沒多久,兒媳婦便嫌老薑給兒子準備的婚房太偏僻,為了以後孩子上學著想,打算要搬到城裡,換個靠學區的房子,哪怕舊點破點小一點,也無所謂。

兒子回家跟老薑一通磨,說是學區房升值的空間也大,過個十年八年的,以後準能賺,遊說老薑把老房子賣了,一起貼錢換房,並讓老薑不要擔心沒有住的地方,換了房就接老薑一起過來住。

老薑聽了兒子的話,賣了房,兒子如願以償換了一個兩室一廳城裡的老破小,沒過多久便把老薑接過來一起住。

老薑覺得很榮耀,和老朋友們告了別,說自己跟兒子去城裡享福了,剛開始,老薑過得的確還不錯,兒媳婦還算是對老薑客氣,在朋友面前吹牛住在城裡,面子上也還過得去。

可自從孫子出生以後,老薑逐漸感受到,自己的生活開始變了。兒子從前說接他過來養老享福,可兒子兒媳工作都忙,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帶孫子做飯的差事就都落在了老薑的頭上。

再然後,孫子漸漸長大了,兒媳婦又來找老薑商量,說孩子大了需要獨立空間,希望老薑把房間讓出來,給孫子睡。

沒有選擇的老薑便搬了出來,住到了陽臺臨時搭建的隔板間裡。本來兒子告訴老薑,等再過一年半載,手頭攢了錢,就把房子賣了換新的,然而現實比理想殘酷,賣了舊房買不起新房,兒子的計劃最終還是無聲的擱淺了,老薑便在這個隔板房一住就是四年。

擁擠的家裡,老薑覺得自己始終像個外人,兒子兒媳婦回家對著自己總是冷麵,畢竟如今的老薑早已沒有了為家裡做出重大貢獻的餘力,孫子覺得家裡太小,又是童言無忌的話,總是會刺痛老薑的心。

「住兒子家十年,終於明白養兒防老毀了我的晚年」

老薑現身說法,自述了自己的故事,抱怨了很久,然而最終還是只能回去:「孫子要放學了,我得接他回去做飯了。」

老薑離去後,我想了很久,與很多想著養兒防老住在兒子家的老人一樣,老薑的處境太現實了,無奈卻又讓人無可奈何。

關於養兒能不能防老這個話題,一直都是大家熱切關注討論的家庭問題之一。就這個問題,我也回應過不下數十次。

養兒防老,在我看來是個混淆視聽的偽命題。正如我開頭所說的那樣,與其說是養兒防老的話題,不如說是人性的依賴問題。

我們習慣性的依賴身邊的人,想要找個精神依靠,小的時候靠父母,結婚了靠伴侶,老了靠兒子,就是這樣的慣性思維,局限了很多人的思想。

作為孩子,靠父母是因為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古稀老人,是因為沒有行動力,需要靠子女,然而作為一個成年人,身體健康智力健全的情況下,難道靠自己就不行嗎?

文中的老人,靠了兒子十年,十年前他也不過53歲的年紀,果真到了需要依靠兒子才能活嗎?

或許有很多老人和文中的老人想法一樣,自己為兒子傾盡所有,兒子理應報答。甚至是,他們覺得自己無私的付出所有,本就是對兒子不求回報的,只有老了跟兒子住在一起這一個微小的願望而已。

住兒子家,才是老人的幸福,才是真正的有人養老。

可現實果真是如此嗎?文中的老人,用十年得出了一個相反的結論。然而,她已經沒有了自主選擇的權利,接下來的日子裡,即便她不想依靠兒子養老,也只能依靠。

把生活的主動權交出,不管是交到誰的手上,也不如拿在自己的手上踏實,畢竟你的人生中,只有你才是生活的主角,主動權淪落到別人手上,你註定只能成為別人的配角。

要麼便心甘情願,別抱怨,要麼便主動掌控自己的生活,子女可以依靠,感情可以依靠,但主動權應永遠掌控在自己手中,才是聰明人的活法。

相關焦點

  • 79歲癱瘓老母被活埋三天,養兒防老終是養虎為患!如何安度晚年
    可養兒真的能防老嗎,不少現實案例說明,兒子往往因為性格、脾性,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矛盾,導致老人的晚年生活並不舒坦,甚至會過得很可悲。5.5日警察在城南的廢棄墓坑中找到了老人,將老人救了出來。看到這條新聞網友憤怒了:@網友一:老人家被埋了三天,大難不死。
  • 晚年住兒子家舒服還是住女兒家舒服?幾位老人說出大實話,很在理
    對兒女雙全的老人而言,晚年到底是住兒子家舒服還是住女兒家舒服呢?讓我們來聽聽幾位老人的觀點。看看你支持哪一方觀點呢?②住兒子家,婆媳關係從一開始就要打好基礎唐大媽也支持住兒子家,不過唐大媽表示,想要住兒子家養老,那麼兒子剛結婚,兒媳婦剛進家門的時候,身為婆婆就一定要和兒媳和關係處好,這樣晚年自己日子才好過。
  • 老了是住兒子家舒服,還是女兒家舒服?聽聽過來人的話,太現實了
    導語 老人為兒女勞碌了大半輩子,無怨無悔。然而,當老人日漸年邁,一天天老去的時候,老人也不得不考慮自己的養老問題。 養兒防老是很多人的選擇,如果老人只有一個孩子,那麼毫無疑問,這個孩子成年之後,需要承擔起贍養老人的責任。
  • 杭州一九旬老人陽臺潑糞水困擾鄰居十年,樓下住戶:淋我一頭
    文/小何社會論標題:杭州一九旬老人陽臺潑糞水困擾鄰居十年,樓下住戶:淋我一頭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有些老人因腿腳不便不想下樓,就喜歡在樓上亂扔垃圾,甚至連糞水也直接從陽臺倒下,這對於樓下住戶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噩夢。據求助人吳女士介紹,她剛住進杭州建德碧江花苑小區的房子沒多久,就遇到了一個難纏的九旬老人,對方經常從陽臺上倒糞水。有一次她在陽臺曬衣服,剛將頭伸出去就被樓上的糞水淋了一頭,女兒直呼她臭死了,至此之後她再也不敢將陽臺打開了。
  • 養兒是否能防老?看看子女在這三方面是什麼態度,就能知道
    記得很小的時候看過一部戲劇《牆頭記》,一個木匠妻子早亡,他一個人辛苦把兩人個兒子撫養成人,並且給他們都成了家。等到木匠年老體衰,生活無法自理時,就只能輪流住在兩個兒子家裡,可是後來,兩個兒子都想著擺脫撫養父親的責任。
  • 養女兒不如養兒子?養兒能防老?是真的嗎?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其實呢「養兒防老」這種觀念在大家心裡已將根深蒂固了,因為這樣的觀念是從古代一直遺留下來的,然而贍養老人一直也是年輕人的義務,那麼養女兒不如養兒子?養兒防老種觀念現在還是不是真的呢?我們來看一下其實在古代社會,常有「養兒防老「的概念,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
  • 退休老人自述:到了晚年後錢放哪裡好,給兒子還是女兒,誰最靠譜
    導語很多人都認為老人到了晚年之後,對自己最有保障的東西那就是錢和身體。如果有了這兩樣那麼就不用擔心往年過得不好,保證晚年會過得很幸福,因為有了錢和好身體,做什麼都行,也不用擔心晚年沒有錢用,想去哪就去哪,但是自己的錢,應該放哪裡最安全?
  • 農村俗語:「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只說真話的農民公眾號在農村有著各種各樣的俗語,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農村自古流傳下來的俗語之一,那就是「養兒別養三。養三沒了家」,這句話在農村流傳是非常的廣的,而且農村的人們都非常相信這句話。這句話從表面來看的意思就是,養兒子不要養多了,養得太多可能自己到老年連個家都沒了。而這話放到女兒身上其實也是同樣適用的。總之意思就是說,孩子太多對於自己的晚年是很不好的,那麼究竟是為什麼呢?讓我們通過一個真實事情來讓大家明白是為什麼吧。
  • 杭州一九旬老人陽臺潑糞水,鄰居十年不敢開窗:聽到痰盂聲就害怕
    文/小何社會論 標題:杭州一九旬老人陽臺潑糞水,鄰居十年不敢開窗:聽到痰盂聲就害怕 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
  • 一位70歲老人的心裡話:人到晚年,寧願僱保姆也不去兒子家被啃老
    老人一邊付出著、一邊委屈著,還得一邊擔憂著自己的未來,久而久之,心寒下來,老人也就無論如何都不再願意「伺候」兒子小家了。正如一位70歲的老人韓老伯所說:「人到晚年,寧願花錢請保姆,也不去兒子家被啃老。」這其中,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和親情的愛恨糾葛?我們一起來看。
  • 70歲老人自述:人到晚年,寧願請保姆照顧也不去兒子家被啃老
    所以有老人說,人到晚年,寧願請保姆也不願意和兒子一起住,不想被他們啃老。01我和妻子都是教師,有一個兒子,我們對他的管家也比較嚴格,也許就是因為我們太過嚴苛,再加上男孩子比較叛逆,所以他從小就頑皮,雖然學習上尚可,卻總喜歡和我們對著幹,怎麼都說不聽,後來上了大學之後更是找不著人,每天都不知道在幹什麼。
  • 人只有老了才明白,養兒防老是最大的騙局,這樣養老才靠譜
    前幾天貓爸的大姑父中風成了植物人,每天在醫院的花費都是天文數字,於是我大姑找兩個兒子商量怎麼辦?小兒子這次看病花了三萬,大兒子因為家庭矛盾一分沒出,甚至都沒去醫院看過自己的父親。最後還是我大姑下的決心,把我大姑父從醫院運回家,然後拔掉了氧氣管……網上早就有一種觀點,認為養兒防老是幾千年來最大的一個騙局。當然過去還好一點,畢竟當時的人壽命都短,一般都是活到老乾到老,所以一般家庭也不存在什麼養老問題。
  • 70歲老人自述:孩子,你們少回家幾次才是孝順,我們真的累了
    下面是老人的自述,已獲得許可,講給大家聽聽: 孩子,你們少回家幾次才是孝順,我們真的累了。 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畢業後在離家不遠的城市工作,每逢周末都會回家探望,身邊的朋友們都羨慕不已。 然而慢慢的,我發現些頭疼的事。
  • 「老了住到兒子家,養兒防老有錯?」63歲奶奶的質問,戳痛兩代人
    「老了住到兒子家,我有什麼錯?」 網上看了這樣一個貼子,一個63歲的奶奶,在農村老家興高採烈打包好行李,等待兒子來接自己進城。 可是卻接到了兒子的電話:您還是在老家吧,我定期給您打錢,這邊實在是沒有您住的地方,一共三個臥室,孩子一間,我們一間,還有一個書房,您來了沒有地方睡覺。 聽完兒子的話,這位阿姨瞬間心都涼了,有了媳婦忘了娘,老無所依,想要給兒子一起住,到底有什麼錯,兒子竟然不同意!
  • 「幫忙帶了9年孩子,能在兒子家養老嗎?」72歲的老人說:別做夢了
    一年後,小兒媳又懷孕了,王姨又住進了小兒子家幫忙。小兒媳有正式工作,無暇照顧孩子,家務活和孩子全推給了王姨。王姨在小兒子家一住就是9年,從花甲住到了古稀。王姨和兒子商量,兒子和兒媳幾天之後給王姨答覆:讓她回老家歇著,讓孩子的姥姥過來接王姨的班,住兒子家。王姨有苦說不出,老伴沒了,她現在也一身病,實在不想回那個孤單冷清的老家。可又有什麼辦法呢?大兒子家不能去,嫌棄她現在一身病幫不了忙,還埋怨她偏心小兒子。
  • 「兒女雙全」的七旬老人,活到晚年後含淚感慨:女兒和兒子差得遠
    人到晚年後,兒女雙全的老人漸漸明白,遇到生病的大事,一般都給女兒打電話,卻不願意麻煩兒子。或許是覺得女兒貼心?怕兒子耽誤工作?擔心兒媳不滿怪罪?知道兒子不願意孝敬?住了一個多月的醫院,讓胡婆婆認清了自己這一雙兒女的「真面目」。一邊罵著不孝順的兒子,一邊愧對日夜守在床邊的女兒。而女兒也明白母親的心意,只是說了一句「您是我媽呀,我不伺候你誰伺候。」
  • 九旬老人陽臺潑糞水,困擾鄰居十年!兒媳:我們也說不聽
    建德的吳女士新買了一套房子,住進去才半年晾曬在陽臺上的衣服,就經常會被樓上潑下來的水給弄溼,而且湊近了一聞,還有一股尿騷味。今年9月份,吳女士在杭州建德的碧江花苑小區買了套房子,新房主臥有個陽臺,採光很不錯,但不知道為什麼入住之後總是有水滴滴答答掉在他們家陽臺的雨棚上。前幾天吳女士收衣服把頭探出了陽臺,不巧跟樓上倒下來的水拉了一個正面接觸,把它噁心壞了。
  • 養兒究竟能不能防老?老人的退休金應該留給孩子,還是留給自己?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每個家庭都有孩子,這可以看作是他們晚年生活的額外保障。但現在很多人都說"養兒不一定防老",很多老人不僅不能體會到養老的溫暖和安逸,還會被啃老族的子女所拖累。到了老年,要贍養已經有了家庭的孩子是很累的。
  • 晚年生活靠「孩子養」還是「自力更生」?兩種選擇,兩種人生
    忙碌了一輩子,孩子都成家立業以後,自己也進入了晚年生活,準備養老的時間,不少老人會思考,自己將來是要「靠孩子」還是「自力更生」。準備「靠孩子養老」的王阿姨,晚年生活不如意王阿姨就是很傳統的到了年紀就嫁人、之後就一直相夫教子的女性,老伴去世得早,王阿姨就老了就準備和兒子一起住。
  • 為什麼老人認為養兒防老?不是女兒不孝順,關鍵是這3個原因
    「養兒防老」是多數人存在的傳統觀念,特別是在傳統觀念比較強的農村,老人覺得自己到了一定的年齡,在沒有了勞動力的情況下,他們需要靠著兒子來養老,但是兒子能否養老也是說不準的,現在不少家庭的主要矛盾就是因為養老問題引起的爭執,但無論怎樣,老人們依然堅信,「養兒防老」是對的,不是因為女兒不孝順而是女兒養老存在很多限制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