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元祖(4500年前)是怎樣教導他后羿的
古人早在(禮記、學記)中就有精闢的見解《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教育史強國富民之本,而教育應該從兒童著手,從自己做起。
我們肯定孩子,還要不忘讓他立志,不忘讓他提升他的定位。所以稱讚孩子也是一門學問。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叫「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很奇怪,為什麼小時了了,能力這麼好,但是長大了卻不見得有很好的發展?
這是個結果,原因出在哪?我們不能在結果停留,那人活得不明不白。諸位朋友,您覺得呢?「沒有榜樣可以看」。這是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好好思考一下。
有一個父親就講:我兒子兩歲的時候,覺得他可以當國家領導人;我兒子上初中的時候,我覺得他只要能考上大學就不錯了;我兒子上高中的時候,覺得他以後出來有工作就好了。怎麼差這麼多!
但是父親對孩子的期許愈來愈低,孩子會不會有出息?不會!當長者沒有好的榜樣給他,他就沒什麼志向,慢慢就終日悠悠放任,很無聊。所以,為什麼我們在一開始學習強調「學貴立志」,而且學能力的目的在哪兒?
這個要慎於始!孩子學能力的真正目的在哪?為什麼要學本事?我們一開始說,讀書志在聖賢,而現在的人讀書志在賺錢,目標錯了,有可能會有好結果嗎?所以,一開始一定要有正確的引導觀念才行。
為什麼「小時了了」,有本事,到最後是「大未必佳」,因為很多的本事是拿來炫耀的。為什麼「對尊長,勿見能」,你孩子從小學了一些英文,學了一些能力,長輩帶著他到處表演,在他小小的心靈會覺得他怎麼樣?
你看大人都給我拍手,大人還說我都要跟你學習,你好厲害!好話聽多了,建議的言語就聽不進去了。所以稱讚人也要用理智,也要用智慧才行。這個體會我也從我自己身上,也從他人身上看到,然後再翻開經典印證了。
現在的人有沒有犯?人只要傲慢心一起,就沒有辦法受教,他就很難再成長。假如孩子是從小就傲慢,這一生很難有大作為,所以為什麼「小時了了」,因為小時假如因為這些能力而自傲,就麻煩了;
因為學問要成就重在受教、重在謙卑的態度,這樣他才會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第二個「欲不可縱」,玩物喪志,你看,現在是不是都血淋淋擺在那裡!「志不可滿」,現在的孩子沒有志向,常常就是遊手好閒,覺得好無聊。
所以「志當存高遠」,一個人應該有高遠的志向,他的人生會充實,他會時時覺得我要提升自己,才能夠服務社會、服務他人。「樂不可極」,樂極生悲。當一個孩子從小不懂得掌握分寸,
常常就是一玩就不知道人,很有可能在身體上或者會出現一些危險的可能性就增高了。諸位朋友,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把這些教誨寫在經文,老祖宗很對得起我們,我們可不能對不起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