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福奎‖也談三仄尾、三平尾

2021-02-19 聯齋

也談三仄尾、三平尾

孫福奎

      三仄尾、三平尾是一個術語,是寫作詩聯時必須重視的問題。三仄尾,指格律詩或對聯的句尾三個字連續用三個仄聲字,也叫三仄調。三平尾,則指句尾三個字連續用三個平聲字,也叫三平調。

      我們讀古代格律詩可發現,唐人並不避諱三仄尾,也不絕對避諱三平尾,但到清代,對律詩格律要求比較嚴格,對此便十分重視。這說明詩律更加成熟,是一種發展和進步。

      對聯主要來源于格律詩,它必然繼承了一些詩律,避忌三仄尾、三平尾理所當然。中國楹聯學會《聯律通則》規定:「仄收句儘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說得十分明確,成為我們寫聯時應遵循的基本規則。

      為什麼要避忌三仄尾、三平尾呢?主要是從音調考慮的。若平仄交替太少,讀起來缺乏音調變化,不僅呆板,而且影響語意的生動展示。只有作好平仄交替,聲音高低起伏,讀起來抑揚頓挫,才能自然和諧,意境更加鮮明。

      要正確理解對聯「儘量避免尾三仄"和「忌尾三平"。尾三平是對聯的大忌,必忌;尾三仄,則要儘量避免。現在不少人,把尾三仄也列為必忌,這是對聯作的高質量要求。但是不要忘記,在實在不能避免時,比如出現在專用詞中,或者為不因辭害義,便不要過分挑剔。

      確定一副對聯是不是三仄尾、三平尾,不僅要看上下聯聯尾的字,而且多分句的聯,還要看各分句句尾的字。即無論是聯尾或分句句尾,都可能犯此毛病。要區分以下情況,如有一副《挽書吏李為繕聯》:

      不死於當書辦,而死於抗船捐,此時勢,此英雄,請看頭顱真價值;

      一變而作奇人,再變而為厲鬼,是冤魂,是毅魄,原誅民賊救同胞。

      此聯中的「是毅魄",不能看作三仄尾。因為此分句只有三個字。所謂尾是對分句整體而言,若一個分句只有三字,何以談三仄尾?只有四字以上的的分句,後三個字才可以看作尾,繼而辨別是否是三仄尾、三平尾。這種三字的情況,一般只能出現在前面的各分句,而尾句(結句)另當別論,需嚴格要求。

      現在聯家作聯,即使前面的三字分句,也儘量避免三仄三平,聯作十分嚴謹。如翟紅本老師的《資溪生態旅遊對聯徵集一等獎》聯:

      麵包香,白茶濃,舌尖品出資溪味;

      生態美,文化厚,眼底飛來大覺山。

     此聯上下聯的前兩個分句,都是三字,但作者有意調整平仄,使聯作質量更高。

怎樣避忌對聯中的三仄尾、三平尾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作起:

1、重視漢語語法學習。下功夫掌握所用詞語的聲調,弄清平仄。寫聯時多藉助詞典(或網上的平仄查詢工具)幫助,讓平仄聲準確無誤。

2、換用詞語,改變平仄。如這副聯:

春光化雨潤;

曠野新花開。

此聯顯然是三仄尾、三平尾。若換用詞語,改為:

春光微雨潤;

曠野豔花開。

這樣就解決問題了。

3、調整詞語和聯句的位置。如把上面的聯改為:

新花開曠野;

化雨潤春光。

亦解決了問題。

4、 換用詞語和調整聯句位置。如把上面的聯改為:

曠野新花綻;

春光化雨滋。

同樣解決了問題。

總之,詩聯的三仄尾、三平尾,關係到作品是否違律和作品質量的高低,我們要認真對待,不能掉以輕心。

 

相關焦點

  • 李白詩《獨坐敬亭山》是否符合格律詩要求,三仄尾算不算拗律?
    從格律的角度看,有人認為此詩是按五絕格律寫的,從前兩句的平仄結構看完全合律,但第三句的「兩不厭」是三仄尾,不符合格律。對此,六甲番人的意見如下:一、是否格律詩?儘管《唐詩三百首》並未將此詩收錄,而按照一般的格律詩要求,三仄尾確實是應該避免的,但六甲番人認為,《獨坐敬亭山》還是應納入格律詩五絕之列,而大家在將李白詩分類的時候,一般也是將此詩當絕句看待。其實仔細分析,也可以看出這首詩是有一定的格律要求的,甚至可以當作律詩的最後四句,頭兩句不單符合平仄要求,也是對仗工整的。
  • 孫福奎‖怎樣選購和張貼春聯
    怎樣選購和張貼春聯 孫福奎 貼春聯,度春節,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習俗。春聯張貼在門上,為春節增添喜慶和歡快,成為美麗的風景線。選購和張貼好春聯,乃一樁美事!究竟怎樣做呢?下面談點個見。一、選好春聯的大小和字數。
  • 【運河聯聲 】226期 慶祝孫福奎老師75華誕賀詩
    從這裡足可以看出,孫福奎老師高尚的品德、博深的學識、旺盛的創作力、謙虛樸實的風格、平易近人的作風,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碧水青山揚喜氣;佳詩妙對頌福星。值此孫福奎老師75華誕之際,運河聯聲群群友滿懷敬佩喜悅的心情,賦詩撰聯,以示真誠祝賀。僅四天時間,收錄壽詩95首、壽聯127副。向來寬懷大度、平易近人的孫福奎老師,激動地即時答謝詩2首、聯4副。現一併與大家分享,詩、聯分別出微刊。
  • 孫福奎‖我對比擬的認識
    我對比擬的認識孫福奎       比擬是詩聯等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即把一個事物當作另外一個事物來描述、說明。原來的這個事物稱為「本體」,被模擬的事物稱為「擬體」。比擬有兩種基本類型:擬人和擬物。再如田興隆老師的《聞解放軍三個醫療隊抵武漢增援》聯作:病毒襲侵,江漢相流淚;軍民襄助,龜蛇亦動情。聯中成功運用擬人手法,讓山河具有人的動作行為。江漢兩江流淚,表達了對病毒的憎恨和對疫區的同情;龜蛇二山動情,表達了對解放軍醫療隊的敬意和感激。這樣語言生動恰切,比擬所展示的效果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相符,增強了聯作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