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私募排排網
巴菲特自上世紀60年代便執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實現了驚人的投資回報,執掌伯克希爾的業績堪稱投資史上的最大奇蹟。如此輝煌的背後,是巴菲特對其投資原則「以低價買入優質股票並長期持有」的堅持,這造就了獨一無二的巴菲特,也充分說明了價值投資和質量投資的長期優異表現。
上一期的節目跟大家一起分享了巴菲特為什麼能夠創造超額Alpha,誠然,巴菲特投資組合在美股有著優異的長期表現,但在我們更為關心的A股市場又會如何呢?本期節目我將給大家講講我國的私募基金有沒有創造超額Alpha的能力。
關注基金的收益來自何方?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Alpha和Beta。Alpha是衡量主動投資能力的重要定量指標之一,通常指投資者組合相對於市場風險(Beta)校正後的超額收益,而Beta是與Alpha相對應的風險指標,考察投資者組合的收益與市場的相關性。
當今資本市場上有各種風口,如網際網路風口、區塊鏈風口、自媒體風口等,我們以「風口上的豬」為例,風(天時)和風口(地利)就是beta。只要風足夠大,佔的位置足夠好,豬也會飛得很高。這裡的「豬」飛起來其實靠的就是beta,它飛得再高,與個人能力關係不大。只有那些風停了之後,還能夠繼續滑翔,相對於天時地利,才有Alpha。
因此,在分析基金的收益的時候,我們不僅需要看具體的收益數據,同期市場指數的表現以及同類型私募基金的表現,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基金的收益是從哪裡來的?即我們需要對基金的收益來源進行歸因。
對於基金的收益來源,根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可以分為兩個主要的來源,一個是能夠被市場(各種風格等)所解釋的beta收益,一個是市場之外的alpha收益,這也是我們在評估一家管理人是否具備投資能力時重要的指標。對於那些具備優秀投資能力的基金,在剝離了beta收益之外,通常還能穩定的創造alpha收益。
隨著投資理論的不斷發展,大家對於基金收益來源的理解也在不斷細化,從原來的單一市場因子,拓展到三因子,以及到現在的多因子,都是人們對組合收益來源的不斷探索。基於這些beta因子(也可以稱為smart beta)的投資也越來越盛行,更是出現了很多跟蹤這些beta因子的被動投資基金。因此,主動管理的基金想要獲得超越這些beta之外的收益,就更需要有獨特的投資能力了。
選出好基金並長期持有,才是正確的「投基」方式
對於我國的私募基金來說,是否具備創造超額alpha的能力呢?我們以股票型私募基金為例,通過多種多因子模型歸因研究發現,長期來看,我國的私募基金能夠創造正的alpha,但是也面臨著在市場周期波動比較大時,alpha不穩定的問題。
而且,評級越高的基金,alpha越高;時間越長,alpha也越高。另外,與我們平時所認為的基金規模越大收益越低所不同的是,大規模基金在創造alpha的能力上是遠遠好於小規模的私募基金的,這或許也是基金能夠做大的重要原因。
但是我們也看到,當我們使用更多的因子對基金的收益進行分解之後,基金的alpha在不同的市場周期下具有不穩定性,這與我國A股市場波動過大有直接的原因。但是長期來看,隨著周期的拉長,基金創造alpha的能力是在增強的。因此,選擇一隻好基金並長期持有才是正確的「投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