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文章的標題:
當你看到「槓精」被作者稱為「unreasonable people」時,你就知道,這個辦法一定是「體面」的,可是「槓精」之所以「成精」,就代表他們註定跟「體面」無緣。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文章的觀點。
作者Adam Grant是一位心理學家,他認為,我們一般面對「槓精」的時候,採取的辦法是:
1. 說明自己是對的(preach about why we’re right)
2. 指出對方是錯的 (prosecute them for being wrong)
但他同時說,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backfire):
Experiments show that preaching typically backfire — and what doesn’t convince people may strengthen their beliefs.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他介紹了一種叫做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的辦法,在這裡小編將其譯為「動機性談話」。它的宗旨是:
與其強迫別人改變自己的觀點,不如幫助他們找到改變觀點的動機。
怎樣幫助別人找到這種動機呢?作者給出的辦法很簡單:談話。他說,你只需要提一些開放性問題,然後仔細傾聽,讓他們看到自己思想或觀點中存在的問題,如果他們表現出改變的想法,你就將他們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
其實看到這裡的時候,小編就已經不想往下繼續看了——這辦法實在是太古典了!這不就是蘇格拉底法則(the Socratic Method)嗎?
(如果你還不知道蘇格拉底法則,here's a quick review: 在交談中,蘇格拉底用懷疑和提問的方式,讓對方逐漸理清自己的思路,發現自己觀點中存在的問題,最終讓對方承認自己的無知)
要知道,這種辦法只適合針對那些有教養、講道理、懂邏輯的人。「槓精」們根本就不吃這一套。你以為靠這種辦法,「槓精」就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Absolutely not. 他們根本就不會給你平等交流的機會。
蘇格拉底已經「以身試法」過了,他這種在路上隨便找一個路人就問到對方懷疑人生的做法為他樹敵無數,也成為最終導致他死亡的原因之一。
那麼,《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無非就是將蘇格拉底法則換了一身衣服,新瓶裝舊酒。這種充滿古典美的辦法也許20年前還挺管用。但今天的網際網路社交平臺只有一個原則:
誰的聲音大誰就有理。
這是因為,今天的微博等社交平臺屬於「廣場式社交」,在這樣一個絕對開放,人人都可插嘴的環境中,F-word往往比擺事實講道理有用得多。在中文網際網路上,這叫做「被傻子拉到跟他一個層次,然後被他豐富的傻子經驗戰勝」。
Concequently, 面對「槓精」,當你確定無法用道理戰勝他(她)時,不妨試一試在保持自己情緒穩定的同時,把火燒到他(她)身上。
當然,相信大家也有不少面對「槓精」的獨門絕技,歡迎在留言區分享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