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六月二十七日電 題:臺灣寫真:攤頭仔企業家
——專訪「鬍鬚張」股份有限公司張永昌董事長
中新社記者 王辛莉 耿軍
臺灣是美食島。《遠見》雜誌本月民調最具代表小吃,魯肉飯排名第五。
在臺北,說起魯肉飯,常提「鬍鬚張」。
今天,在臺北市政府大廳舉行的第九屆傳統美食嘉年華「逛夜市,來碗魯肉飯」啟動儀式一分鐘吃飯比賽中,鬍鬚張股份有限公司張永昌董事長吃的最快,獲第一名。
張永昌董事長不僅現場給觀眾奉獻一碗碗香噴噴的「鬍鬚張」魯肉飯,還有百本散發著油墨清香的個人傳記,目前擁有二十九家連鎖直營門市、四家日本加盟企業的他,笑託一塊五十三年前的攤購營業證,自稱是「攤頭仔」企業家。
「希望自己秉承『攤頭仔』的創業精神,開放胸襟,開創未來而不懈怠!」他的眼神堅毅。
魯肉飯,即滷肉飯,用碎肉由上等醬油熬燉後連同濃汁一起澆拌白米飯而成。臺灣魯肉飯的歷史已無法考證,據說最早的魯肉飯是有窮人家醬油拌飯而起。而現今在臺灣,只要有集市的地方,就一定有魯肉飯。
一九六0年,從事木匠手藝的張永昌的父親從雲林到臺北討生活。為養活全家七口人,父親轉行在路邊擺攤賣魯肉飯。父親固守本份,料厚量足,新客變成熟客,熟客又變成主客,生意倒也過得去。十多年後,滿臉絡腮鬍須的父親,被熟客稱為「鬍鬚張」。
作為家中長子,張永昌初中畢業即到父親店裡幫工,每天的休息時間只有四、五小時。一九七九年,時年二十五歲的張永昌,決定改變擺攤的經營模式,以「家庭革命」的方式終說服父親開辦店面,「鬍鬚張」即成註冊招牌,走上飲食企業之路。
「傳統飲食只有創新才能永續」張永昌說,他的第一個創新是在店面裝飾。他改進最初的單調設計,融入時尚流行元素,又兼懷舊、傳統,吸引更年輕一代食客。第二個創新是產品,以魯肉飯為核心主食,搭供配菜、湯類、甜點等。
王品企業集團董事長透露,「鬍鬚張」的「四快」聞名食界:招呼快、點菜快、上菜快、上菜快,因而創造出「鬍鬚張」的快速展店的「第五快」業績。
靠著做大「鬍鬚張」的信念,張永昌帶領兄弟姐妹們不斷打拼,家族企業一度擴張到六十多家連鎖門店。然而一場預料不到的危機正向「鬍鬚張」襲來。
一九九七年三月,臺灣爆發口蹄疫,主要以豬肉為原料的「鬍鬚張」,情急之下,將研發經月的雞肉飯、牛腩飯等勉強推出。一年過後漸回常軌,張永昌驚覺「鬍鬚張」主營已非魯肉飯,門市減了近二十家,營業收入驟降六千萬元。
此後三年,「鬍鬚張」門市和業績持續下降,加盟店從五十多家剩下三家,且面臨購置中心廚房用地帶來的還貸壓力,一直都是同心協力的「鬍鬚張」兄弟們,也因經營理念不一而生分歧甚至分道揚鑣。
二000年,「鬍鬚張」重新定位,重回魯肉飯主營,有限度選擇直營店,並實施員工入股,六年來,「鬍鬚張」營收增加二倍,去年已達五億元。
「如今貴為『鬍鬚張』企業董事長的張永昌,讓我感動的不是他的連鎖企業規模的壯大,而是和我相識近五十年的他,一點都沒有改變,」張永昌自小的「哥們」張永賢今天獲邀擔任啟動儀式的主持人,他說:張永昌現在仍開著十幾年前的老爺車,手上戴的是幾百元的手錶,開口、閉口都提到攤販出身的背景,而他的一雙手一如建築工人般粗糙。
「在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每一個企業都要力爭上遊,不景氣只會淘汰不爭氣!」張永昌的計劃是,「未來每年新開四家直營店,發展到六十家左右,就做第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