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現象透視:霧和霾的聯繫及區別

2020-12-13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徐文彬

  「霧霾」是霧和霾的俗稱,是將兩種相似且難以區分的天氣現象共同提及的概括性說法。由於霧和霾都伴隨著能見度下降,所以公眾和媒體也經常將二者混為一談,合而論之。針對「霧-霾」現象和有關科學問題,中國氣象局專家指出,霧和霾常常相伴出現,並可相互轉化,成分不同且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也有所不同。

  霧和霾相伴而生並能相互轉化

  根據氣象學的定義,凡是大氣中因懸浮的雲霧滴(即水滴)導致的能見度低於1公裡時,這種天氣現象就稱為霧。當能見度在1~10公裡時則被定義為輕霧。

  霾則是大量極細微的幹塵粒等均勻地浮遊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公裡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這裡的幹塵粒指的是幹氣溶膠粒子。

  一般情況下,當能見度在1~10公裡時可能既有幹氣溶膠的影響(即霾的影響),也可能有水滴的貢獻(即輕霧的貢獻),且不易區分,所以就被稱為「霧-霾」現象。由於在實際的大氣中沒有氣溶膠粒子作為雲霧的凝結核(或冰核),無法形成霧,所以霧和霾的背後都與氣溶膠粒子有關。

  霧和霾在一天之中可以變換角色,甚至在同一區域內的不同地方,霧和霾也可能各有側重。譬如一天中清晨的空氣中溼度比較大,水滴含量較多,則出現輕霧和霧的機率就大一些;到了中午空氣溼度下降,幹氣溶膠粒子比重增多,則霾就偏多一些。總之,「霧-霾」現象通常會相伴出現並可以轉換。

  幹霾、溼霧是霧和霾的顯著區別

  幹氣溶膠粒子和有氣溶膠粒子參與的雲霧滴是霾和霧的主要成分,也是二者最主要區別。通俗來說,霾比較「幹」,而霧比較「溼」。

  判斷霧和霾哪個偏多,空氣溼度是重要的依據。一般說來,在霧-霾現象中,當大面積觀測到的空氣相對溼度大於90%時,霧-霾中以霧為主導;當大面積觀測到的空氣溼度低於80%時,以霾為主導。

  之所以用空氣溼度作為霧和霾區分的依據,是因為水汽在霧-霾變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當空氣中水汽較多時,某些吸水性強的幹氣溶膠粒子會吸水、長大,並在過飽和的氣象條件下最終活化為雲霧的凝結核,在氣溶膠粒子之外,產生一些雲霧滴,從而推動由霾向輕霧和霧的轉化。而當空氣溼度降低時,霧向霾的轉變也會發生。

  值得說明的是,霧和霾原本是自然界的兩種天氣現象,在歷史上人類活動對大氣影響較弱的年代,霧和霾也會不時出現,因為自然的循環過程中也會產生氣溶膠粒子,只不過這些氣溶膠粒子被視為背景氣溶膠,而那時的霧-霾也主要受空氣中水汽變化來控制。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這一現象在我國近三十餘年出現了顯著變化,當今的霧-霾不僅受到空氣中水分多少和分布的影響,還受到主要源於人為排放的大氣氣溶膠顯著增加的影響。

  霾中的PM2.5粒子更易入肺

  在幹氣溶膠粒子中,存在著較多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粒子,即是我們俗稱的PM2.5,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因此在以霾為主導的霧-霾天氣中,可入肺的PM2.5更多。

  研究發現,粒徑在1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會被擋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徑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間的顆粒物,能夠進入上呼吸道,對人體健康危害相對較小;而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即PM2.5),能夠直接進入肺泡並被巨噬細胞吞噬,可以永遠停留在肺泡裡,不僅僅對呼吸系統,對心血管、對神經系統等都會有影響。由於霧中的水滴粒子直徑通常在幾十微米,和PM2.5相比不易直接進入肺部。

  至於PM2.5對健康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目前尚無定論,這是因為PM2.5對人體的影響是一個長期過程,不是短期內就可以表現和評估出來的。同時,產生的影響還與PM2.5濃度、人在其中暴露時間、防護措施和個人體質與營養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當前很難關於霾對健康的影響做出準確和定量的判斷。

  【科普連結:什麼是氣溶膠?】

  氣溶膠是液態或固態微粒在空氣中的懸浮體系。它們能作為水滴和冰晶的凝結核、太陽輻射的吸收體和散射體,並參與各種化學循環,是大氣的重要組成部分。霧、煙、霾、輕霧(靄)、微塵和煙霧等,都與天然或人為排放的大氣氣溶膠有關。

  【科普連結:PM2.5是什麼】

  細顆粒物(PM2.5)是指空氣動力學等效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的氣溶膠粒子,是能進入人體肺泡的顆粒物。

  【科普連結:PM2.5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PM2.5的主要來源有三大類,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燒,二是生物物質燃燒,三是土地覆蓋和利用的變化。其人為來源包括:工礦企業化石燃料的燃燒,採暖鍋爐燃燒釋放,交通運輸工具的油、氣排放,烹調和其它人類活動釋放等;其自然來源包括與沙塵暴有關的風蝕過程、火山爆發、森林大火等釋放的燃燒產物。

  (責任編輯:蘇傑西)

相關焦點

  • 科普:霧是霧霾是霾,浮塵也不等於揚沙!
    據中國天氣網報導,11月26日,華北,黃淮,江淮出現不同程度的霧,霾天氣,冷空氣來襲,京津冀一帶空氣品質好轉。今明兩天,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將出現霧霾沙塵的混合體……霧、霾、沙塵同時來襲,你知道它們之間有啥區別嗎?面對這種天氣,怎樣防護才是正確操作?待小編為您科普一下。1月19日,南京遭遇霧霾天氣,市民在拍照。
  • 專業人士教你分辨霧和霾
    答:這是霧不是霾,你看窗外的霧呈現青白色,而霾帶有黃色。今天一早從天空狀況來看,雖然霧很大,但你呼吸時會發現空氣並不是那麼髒,而昨天鄭州的空氣品質指數為56,良,首要汙染物為臭氧;其中,PM2.5和PM10的指數分別為24和46,均為優。沒有汙染物堆積,所以是霧不是霾。問:常常聽見人們說「霧霾」一詞,霧和霾是一回事嗎?
  • 怎麼樣區分是霧還是霾?霧比霾溼氣重,霾比霧更厚重
    怎麼樣區分是霧還是霾?霧比霾溼氣重,霾比霧更厚重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可見光、紫外線和紅外線以外,環境汙染已在破壞城市居民皮膚的來源中排名第三。不知你們對城市皮膚病又了解多少呢?隨著空氣品質的惡化,陰霾天氣現象出現增多,危害加重。我國不少地區把陰霾天氣現象併入霧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
  • 天天吸霧霾,你分得清霧和霾嗎?
    霾的氣象學定義為:「大量極細微的幹塵粒等均勻地浮遊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千米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組成霾的粒子極小,不能用肉眼分辨。霾與晴空區之間不能像霧一樣形成明顯的邊界。中國氣象局地面觀測規範中霾的判別條件是能見度小於10千米,相對溼度小於80%;而相對溼度為80%~95%時,則需要人為對大氣成分進行甄別。
  • 霧是三橫槓 霾是躺倒的8 氣象符號你知多少?
    張焱介紹,和常見的晴雨雲標示不同,霧和霾的氣象符號,顯得有些「難懂」:含水量高達90%的霧,氣象符號為三條橫槓,而含水量在80%以下的霾,則標示為躺倒的「8」,樣子有點像數學裡的無窮符號。含水量在 80%~90%之間,就是是霧和霾的混合物,但一般而言,主要成分是霾。
  • ...區別、霧霾天危害和防護問題(附防霾口罩如何選擇、佩戴和保養))
    但其實霧和霾並不是一回事。今天谷哥就試著刨根問底,看一下它們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在一起說?各自的危害是什麼?如何防護等等。如有差錯,歡迎留言糾正。霾和霧是什麼?有哪些區別?霧是一種自然現象,是大氣中小水滴聚集在一起的一種可視化現象;霾是空氣中懸浮的顆粒物聚集造成的一種天氣現象。懸浮顆粒物稱為霾粒子,專業術語叫作氣溶膠。
  • 問:霧和霾如何區分?答:看完這篇文章就知道了~
    還是霾?不要再傻傻分不清楚啦霧和霾大不同:存在形態的區別:霧:霧是懸浮於空氣中的水滴小顆粒。顏色的區別:霧:霧是由小水滴構成,由於其物理特性,散射的光與波長關係不大,因此霧呈乳白色,青白色。霾:霾是由各種化合物構成,由於其物理特性,散射波長較長的光比較多,黃色,橙灰色。含水量的區別:霧:相對溼度(含水量)大於90%的空氣懸浮物。
  • 長沙空氣品質好轉 是霧還是霾?聽專家怎麼說
    圖片由星辰全媒體記者 梁文婷拍攝   星辰在線12月14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梁文婷)近日,全國多地遭遇「霾伏」,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四川等地相繼出現中到重度霧霾天氣。   長沙自12月份以來,和全國很多城市一樣,持續出現輕中度汙染天氣。
  • 霧霾與PM2.5有何區別
    霧和霾是一回事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把霧與霾放在一起,統稱為霧霾天氣。但你知道嗎,霧和霾是自然界可以使能見度降低的兩種不同的天氣現象。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霧滴大小在3~100微米之間,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千米。
  • 河南霧和霾混雜格局仍維持,明夜起大風來「清場」
    中國天氣網訊 今天(12月11日),河南北中部和東部地區仍將維持輕到中度霾的情況,局地或有重度霾現身,此外,早間時段部分地區還有大霧天氣出現,霧和霾混雜的格局仍難打破。好消息是,明天夜間開始到13日,大風天氣趕到「清場」,霧和霾天氣將逐步減弱消散。
  • 華北黃淮霧和霾持續 周末起大範圍氣溫將創下半年來新低
    中國天氣網訊 預計今天(12月11日)華北、黃淮等地霧和霾仍是天氣舞臺的「主角」,河北、山東、河南等地部分地區有霾,7省部分地區有大霧。但同時冷空氣也逐漸活躍起來,13日起霧和霾天氣將逐漸減弱消散,大範圍地區氣溫將創下半年以來新低,南方大範圍降水也來襲。
  • 除霾新風系統工作原理是什麼 除霾新風系統原理及保養方法
    當產生霧霾的時候,大家需要注意購買合適的新風,那麼, 除霾 新風系統 原理是什麼呢?以下文章就為朋友們具體介紹。  霧霾是霧和霾的統稱。霾是一種天氣現象,也稱灰霾(煙霞),指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大量極細微的幹塵粒子均勻的浮遊在空中,使空氣渾濁,視野模糊並導致能見度惡化,如果水平能見度小於10000米時,將這種非水成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的視程障礙稱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當水汽凝結加劇、空氣溼度增大時,霾就會轉化為霧。因為空氣品質的惡化,霧霾天氣現象便會增多,危害加重。
  • 是一種災害性天氣現象還是?
    霧霾(wù mái,英語表達為smog/haze),是霧和霾的組合詞,霧霾常見於城市。中國不少地區將霧併入霾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現象進行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  霧其實是一種無毒無害的自然現象,而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氣中懸浮的大量微粒和氣象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霧霾常常相伴而生、同時出現。
  • 華北中南部黃淮等地有霧和霾天氣
    華北中南部黃淮等地有霧和霾天氣冷空氣繼續影響東北地區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1-21 09:15 來源: 氣象局網站>21日白天,北京東南部、天津、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東西北部和東南部等地有中度霾,其中,天津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北部、河南北部等地局部地區有重度霾;另外,上午,河北南部、天津西部及蘇皖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霧,局地能見度低於500米。
  • 中國霾真比倫敦霧安全嗎?
    中國霾真的因為「中性「而安全嗎?中外霧霾成分和成因究竟有何不同?國際科研團隊:中國霾是中性的,與當年倫敦奪命大霧成分不同北京科技報記者第一時間聯繫到了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王格慧研究員。他為本報獨家揭示了倫敦奪命霧霾的成因,並全面解釋了導致中外霧霾的具體化學反應過程。中國霾、倫敦霧到底有哪些不同?
  • 古代也有霧霾現象嗎?
    霧霾是霧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溼度大時,霧的成分多,白天溼度小時,霾佔據主力。其中霧是自然天氣現象,雖然以灰塵作為凝結核,但總體無毒無害,霾的核心物質是懸浮在空氣中的煙、灰塵等物質,顏色發黃。古代霧霾《說文解字》中說「霾,風雨土也」,就是說霾是風颳著時帶著很多土像下雨一般,應該是類似於沙塵暴一類的天氣現象。《晉書 天文志》中還曾對霾有過更為確切的解釋:「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塵,十日五日已上,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 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大霧黃色預警 周末冷空氣降溫「驅」霾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從昨天(9日)開始,我國華北、黃淮及汾渭平原等地出現霧或霾天氣,部分地區能見度較低,中央氣象臺發布大霧黃色預警。預計從12日夜間開始,隨著冷空氣到來,霧、霾將自北向南逐漸減弱消散。
  • 霧和霾的「分家記」:跨越8年擁抱濟南「冬季之優」
    而這次濃厚的霧氣十分「純正」,霧中濟南空氣品質持續達優,AQI(空氣品質指數)甚至一度優於藍天白天時。從「冬季之憂」到「之優」「霧」與「霾」的「分家記」「冬季之優,您喜歡嗎?」在霾集中爆發之際,山東多地又偏偏遇上大霧。霾和霧聯手,所到之處空氣品質指數(AQI)迅速上升。截至這一年的12月19日,濟南有8個監測子站空氣品質「爆表」。2017年12月15日,這一天濟南市氣象臺發布大霧黃色預警信號,氣象擴散條件十分不利。據真氣網數據記錄,大霧預警發布同日,濟南市AQI達到227,重度汙染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