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百萬考研天團,上演了各個版本的考研之愛恨情仇實錄,故宮醬光是吃瓜就吃的津津有味。甚至就這件事還引發了一系列聯想,在沒有高考、考研之前,古代科舉制已經延續了1000多年,當年的科舉考試的「血雨腥風」,比起現在的考研絲毫不會弱多少...
古代有多少人參加科舉考試?
規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考試?
科舉考試延續千年,鼎盛時報名人數有幾萬甚至十幾萬,而且並不是誰都能考,門檻還挺高的。當時的讀書人要先參加「童試」,參加的人不論年齡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考試合格被錄取後稱為「生員」,俗稱「秀才」,你可以理解成公務員。
秀才也分等級,成績最好的稱「稟生」,由國家按月發給糧食;二等的叫「增生」,不供給糧食,「稟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等是「附生」。只有考得「公務員從業資格證」,才可參加正式科舉。
正式科舉又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稱「大比」,考上的叫「舉人」。一般過了鄉試就相當厲害了,考中的難度相當於考上清華北大這兩所大學—中國TOP2。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首都的「禮部」(政府的一個管理機構)舉行,考上的叫「進士」。考上「進士」的人,有資格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進士人才可以稱為人中龍鳳,考中的難度相當於取得牛津劍橋的博士學位—世界TOP10。
取得殿試第一名的考生就是大家熟知的狀元,當上狀元在當年可是一件轟動的大喜事,說一句光宗耀祖也不為過,而且絕對不能說相當於博士,因為博士太多了,狀元幾年才出一個,水平至少應該相當於現在的院士。
既然科舉考試形式和意義都如此重大,那麼電視劇裡對科舉考試的重視程度倒是刻畫的入木三分。家裡有考生的父母、妻子或親屬都喜歡去廟裡燒香拜佛,為考生祝禱高中。
尤其唐代科舉體系完善後,眾「考神」的香火也是絡繹不絕,越來越旺。文曲星之外,還有更高深的考神—文昌帝君,在職能上主宰功名祿位,助佑考試、讀書撰文。文昌帝君通常會被供奉在城隍廟、宗族、皇家廟等地,有的地方還會有文昌宮這樣的專屬廟宇。
廟宇祝禱少不了抽籤環節,考生如果抽到上上籤,尤其對當時大都信奉神佛的古人來說,自然是如有神助,可是比「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備受鼓勵的多!抽到壞籤的考生就比較慘...要是在古代也有能保佑考生「下筆如有神」的文具,想必多少人的命運會就此改寫。
故宮文具推出「吉語鉛鉛筆禮筒」,不僅寓意吉祥,而且功能齊全,放在當時肯定是妥妥的考生中的爆款產品。
故宮文具吉語鉛鉛筆禮筒
點擊圖片直達店鋪購買
點擊圖片直達店鋪購買
點擊圖片直達店鋪購買
點擊圖片直達店鋪購買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當年故宮的「年終獎」豪橫到能碾壓現在的網際網路大廠!
合作微信:13240070442
新浪微博:@故宮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