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萬大軍考研,相當於古代的科舉考試?

2021-02-07 故宮文具


今天(12月28日)2021年研究生考試結束,今年,你考研了嗎?其實考研話題早已在微博等多個社交平臺炸開了鍋,據統計,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考人數達到377萬人,創歷史新高。且今年畢業季已有數據顯示,2020年的應屆高校畢業生已經達到了874萬,除去一小部分非應屆畢業考生,也就是說今年的考研大軍幾乎已經超過40%,幾乎佔了畢業生的一半。



龐大的百萬考研天團,上演了各個版本的考研之愛恨情仇實錄,故宮醬光是吃瓜就吃的津津有味。甚至就這件事還引發了一系列聯想,在沒有高考、考研之前,古代科舉制已經延續了1000多年,當年的科舉考試的「血雨腥風」,比起現在的考研絲毫不會弱多少...



 古代有多少人參加科舉考試?

 規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考試?


科舉考試延續千年,鼎盛時報名人數有幾萬甚至十幾萬,而且並不是誰都能考,門檻還挺高的。當時的讀書人要先參加「童試」,參加的人不論年齡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考試合格被錄取後稱為「生員」,俗稱「秀才」,你可以理解成公務員。


秀才也分等級,成績最好的稱「稟生」,由國家按月發給糧食;二等的叫「增生」,不供給糧食,「稟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等是「附生」。只有考得「公務員從業資格證」,才可參加正式科舉。


正式科舉又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稱「大比」,考上的叫「舉人」。一般過了鄉試就相當厲害了,考中的難度相當於考上清華北大這兩所大學—中國TOP2。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首都的「禮部」(政府的一個管理機構)舉行,考上的叫「進士」。考上「進士」的人,有資格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進士人才可以稱為人中龍鳳,考中的難度相當於取得牛津劍橋的博士學位—世界TOP10。



取得殿試第一名的考生就是大家熟知的狀元,當上狀元在當年可是一件轟動的大喜事,說一句光宗耀祖也不為過,而且絕對不能說相當於博士,因為博士太多了,狀元幾年才出一個,水平至少應該相當於現在的院士。

既然科舉考試形式和意義都如此重大,那麼電視劇裡對科舉考試的重視程度倒是刻畫的入木三分。家裡有考生的父母、妻子或親屬都喜歡去廟裡燒香拜佛,為考生祝禱高中。


尤其唐代科舉體系完善後,眾「考神」的香火也是絡繹不絕,越來越旺。文曲星之外,還有更高深的考神—文昌帝君,在職能上主宰功名祿位,助佑考試、讀書撰文。文昌帝君通常會被供奉在城隍廟、宗族、皇家廟等地,有的地方還會有文昌宮這樣的專屬廟宇。



廟宇祝禱少不了抽籤環節,考生如果抽到上上籤,尤其對當時大都信奉神佛的古人來說,自然是如有神助,可是比「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備受鼓勵的多!抽到壞籤的考生就比較慘...要是在古代也有能保佑考生「下筆如有神」的文具,想必多少人的命運會就此改寫。


故宮文具推出「吉語鉛鉛筆禮筒」,不僅寓意吉祥,而且功能齊全,放在當時肯定是妥妥的考生中的爆款產品。



故宮文具吉語鉛鉛筆禮筒


點擊圖片直達店鋪購買


點擊圖片直達店鋪購買


點擊圖片直達店鋪購買


點擊圖片直達店鋪購買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當年故宮的「年終獎」豪橫到能碾壓現在的網際網路大廠! 

合作微信:13240070442

新浪微博:@故宮文具


相關焦點

  • 古代科舉考試有多苦,寒窗苦讀,都不一定擠過千軍萬馬的科舉大軍
    而我們本篇文章,要講的不是科舉制度究竟經歷了多少次改革,而是講述古代科舉考試究竟有多麼苦,甚至在古代科舉文人之中常常流傳一句話「寒窗苦讀都不一定能夠擠過著千軍萬馬的科舉大軍」。由此可見,古代的科舉考試究竟有多麼難。
  • 今天,考上「清華、北大」,難度相當於古代科舉的哪一級?
    這兩天有一個新聞說的是,河南有一位考生,高考數學考試的時候10分鐘就放棄了考試,結果被禁出考場的情況。很多學子認為,要是生活在古代多好呀? 作者聞此,要說的是:要是生活在古代,情況比你想像的更糟。接下來,作者就拿如今考上「清華、北大」,相當於古代科舉考試的哪一層,來進行分析。
  • 如今考上「清華、北大」的難度,在古代科舉相當於哪一級?
    有人十分好奇,這些萬裡挑一的學生,放在古代的科考制度下,大概是什麼級別呢?其實,在隋朝科舉初創的時候,他們不一定能考上秀才。但是,在宋、明、清三朝,可能相當於一名舉人。二、現代考試與古代考試中國古代科舉,啟於隋朝。隋朝最初開科取秀才,根據《隋書》中記載:開皇七年(公元587)正月:制諸州歲貢3人。也就是說,當年全國一共錄取「秀才」3人。「秀才」在隋朝被稱為「秀異之貢」,考核十分嚴格。
  • 一張放榜圖記錄古代科舉考試「焦慮症」
    原標題:一張放榜圖記錄古代科舉考試「焦慮症」   這幾天,各省研究生考試成績已經陸續出爐。查詢成績,是最糾結的過程:有人拖動滑鼠內心忐忑不安、有人喜悅地哼唱《春天裡》,還有執著的考生準備明年再考……其實,古代科舉考試放榜,考生的緊張程度一點都不亞於現在。
  • 古代科舉考試是這樣的,你知道雲南古代科舉考試的貢院在哪兒嗎?
    公園是古代科舉考場的考場。 也許你會問,雲南的古貢院在哪裡? 或者有沒有禮物? 事實上,雲南有公園,它的地點在雲南大學,雲南大學。雲南公園始建於明代洪治時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每個人都可以從電視和電影中看到。
  • 比高考更加重要的考試:古代科舉考試
    現代社會有高考,古代社會有科舉考試。高考如此重要,牽動著千千萬萬的家庭;而科舉考試在古代則更加重要。為什麼說科舉考試比高考更加重要呢?高考每年考一次,而科舉考試則是三年一次。一般來說頻次低的活動重要性要高於頻次高的活動,比如說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明顯要比一年一度的各國杯賽要重要一些。
  • 古代科舉考試也作弊?怎樣處罰作弊者
    最近幾年國家也是加大了對作弊人員的處罰,對考試作弊人員進行禁考、開出學籍,更有甚者別處以法律責任。那麼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如果發現考試作弊的會怎樣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重要的考試算是科舉考試了,相當於今天的高考,所有考生寒窗十年,為的就是中的名次。
  • 2021考研今日開考:377萬人報名
    今日起,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將舉行,本次考試報考人數達到377萬人,創歷史新高。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各地就本次考試的防疫措施進行了部署。同時,教育部也強調,堅決維護研招考試公平公正,並公布考試違規違法行為舉報電話。
  • 【今日開考】2021考研377萬人報名 附考研初試時間及科目安排
    關於【今日開考】2021考研377萬人報名 附考研初試時間及科目安排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今日開考】2021考研377萬人報名 附考研初試時間及科目安排,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2021考研各科考試時間,2021
  • 新祥旭一對一:不是422萬,2021考研報名人數377萬!
    此前關於今年考研報名人數就流傳著破400萬的說法,而最近,教育部終於官宣了,2021考研報名人數377萬!今年疫情很多人放棄了留學以及工作的選擇,轉戰考研,導致很多人對今年報考人數的預期都很高。相比起去年的341萬,今年的377萬,雖然是再創新高,但是卻有點出乎意料,似乎400萬更願意讓人相信。很多人在得知377這個數字後會感覺心理包袱小了很多,「不到400萬,我覺得我又行了」,但是影響其實也不大。今年的考研不僅延期,後又出現了核酸檢測和考研時間卡bug的情況,雖然最近新出了一些政策解決了很多問題,但是考研學子感染新冠病毒的新聞又讓很多人憂心忡忡。
  • 古人日常生活——古代如何參加科舉考試-歷史學習筆記
    文學作品裡有很多古代文人進京趕考的故事,常常伴隨著人生的大起大落。那科舉考試到底是什麼樣的流程?進京趕考又是怎樣的操作方式?現在我們就以明清兩朝的科舉考試為例,真實還原一次古人的「進京趕考」全過程!很多人將今天的高考類比為古代的科舉考試,這種類比並不十分恰當。儘管二者都是考試,但其目的性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 你知道雲南古代科舉考試的貢院在哪兒嗎?
    貢院,就是古代科舉考試鄉試的考場。也許你會問,雲南古代的貢院在哪兒呢?或者說有沒有貢院呢?其實,雲南也有貢院的,其遺址就在雲南的最高學府——雲南大學內。雲南貢院建於明朝弘治年間,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
  • 古代科舉考試中的倒黴孩子
    每年到考試的那幾天,各個媒體都會被某考生走錯考場,某考生忘帶準考證,某考生因為追劇睡過頭了等等問題佔據大量的篇幅。作為全國矚目的大事件,談論高考過程中的趣味新聞已成為我們喜聞樂見的事情,今天我們就嘮一嘮古代科舉考試中的趣事。首先說說準考證。
  • 明朝科舉考試是怎樣進行的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發揚光大於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科舉制自公元605年始,至公元1905年終,歷經1300年的歷史。各個朝代的科舉制度略有不同,下面僅介紹明朝的科舉考試。科舉考試怎麼考?明朝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第一級是院試,相當於現在縣一級的考試。院試合格者被稱為秀才。秀才是沒有資格做官的,只是個知識分子而已。第二級的考試叫鄉試。一般在農曆八月舉行。
  • 古代科舉考試有多難?看看清朝科舉考試的題目,你能考上嗎?
    「科舉制」始於隋朝,完善於唐朝。科舉制打開了平民上升通道,伴隨了中國一千多年的歷史,影響極大。在大多數情況下,科舉確實可以讓那些家庭貧寒的人,憑著自己才學,有直上青雲的機會。但是,要憑著自己實力在科舉場上殺出一條血路,卻十分的艱難。科舉共分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考中者分別稱為:秀才——舉人——貢士——進士。一、考中秀才有多難?秀才,才之秀者,即是讀書人中的優秀人才。考中秀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經過三場考試:縣裡考一次,府裡考一次,最後到省裡提督學政那裡考一次,俗稱「小三元」。
  • 2021考研今開考:377萬人報名 各地強調考場防疫
    中新網北京12月26日電(郎朗)  今日起,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將舉行,本次考試報考人數達到377萬人,創歷史新高。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各地就本次考試的防疫措施進行了部署。同時,教育部也強調,堅決維護研招考試公平公正,並公布考試違規違法行為舉報電話。資料圖:12月16日,南昌大學一考研備考專用教室內懸掛著鼓勵考生的橫幅。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大概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秀才、舉人和進士在古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我覺得分別應該對應著現在的專科、本科和博士。古代的」高考制度」,叫科舉考試,而現在叫高考。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考試都是為了給國家選拔人才。但是古代和現在的考試的組織形式,考試的內容及每年考試的人數上都不盡相同。在現今,孩子們從6歲上小學,到18歲考大學,歷經十二年寒窗,如果考上一個好大學,算是光宗耀祖了。在古代也是如此,古人也是非常執著的參加科舉考試,有的父親和兒子一起參加科舉考試,兒子都中狀元了,他可能還在參加鄉試。
  • 古代的秀才是不是相當於現在的高中生?
    2020年高考的總報名人數達到了1071萬,這還是僅僅高三的學生,如果高中三個年級全部加到一起的話,大家想一想我國目前高中生總人數是不是要超過了3000萬人?而反觀古代,我們以清朝為例,清朝當時的總人口大約為2億左右,而秀才僅僅有46萬人。
  • 如今的高考是否等同於古代的科舉,科舉的名次與現在的學歷一樣嗎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結束,不知各位學子是否考出了心儀的分數,高考是現在社會改變以後生存條件的手段之一,也是步入社會的奠基石,好的大學畢業,證書的含金量越高,證書的含金量決定著你是否可以進入一家優質的企業工作,那麼在古代,古人們的考試是怎麼樣的,金榜題名後會有怎麼樣的未來。
  • 古代的科舉與官職
    隋唐以後實行科舉制 科舉制 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共分四級(見後表)。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並未形成定製。隋文帝廢除貴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於開皇七年(587)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