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在我們小區每棟樓地下車庫單元樓的門口,~都建起了一個娃哈哈的自動售貨機。我一向願意接受新奇事物,也花了一點時間試著操作了這臺售貨機。可惜的是,我並沒有買任何意見商品。而且我認為娃哈哈的該項業務布局是缺乏商業邏輯,也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1、商業意圖分析
應當相信,娃哈哈開展這項業務,應當是做了一些分析的。畢竟民營企業花自己的錢,不可能不考慮經濟回報。
娃哈哈主要的產品主要是純淨水,一級與之類似的AD鈣奶音頻,以及其它類似的液體飲料。這些產品的共同特徵就是比較重。尤其是純淨水,一瓶水也就是不到2塊錢的樣子,但卻足足有一斤了。
那麼怎麼能促使消費者更容易做出購買決策呢?那肯定是越方便越好,比如遍布所有的街頭小店,在人流量大的馬路邊設置自動售賣機等等,這些邏輯上都是沒有問題的。
娃哈哈可能也是這麼想的,於是就把售賣機裝進了小區的單元門口。
可惜的是,真理再往前走一小步,就變成了謬論。何況,娃哈哈的自動售賣機商業邏輯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2、邏輯缺陷分析
首先,不管是車站、機場還是人流量大的其它場景,飲料自動售賣機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在火車站的候車大廳,相信很多人都有使用過自動售賣機的經歷。問題在於,這個生意不該由娃哈哈來做。
不僅是娃哈哈做不了這個事情,包括農夫山泉、可口可樂等等都是無法做只賣自家產品的自動售賣機的。因為這個機器能夠給消費者提供的選擇太過局限,這種自我設限是無法限制住消費者的,他們可以用腳投票,而只能限制住供應的一方。
就礦泉水而言,有人喜歡娃哈哈,有人喜歡農夫山泉,而我則是哪個便宜就喝哪個。更不要說,除了礦泉水,還會有人喜歡喝可樂,有人喜歡茶飲料,有人喜歡椰子汁等等,這些是很難由某一個廠家來提供的。不能為消費者提供必要的選擇,就一定會被消費者所拋棄。
看看可口可樂等企業是怎麼做的,基本上都是給小賣店提供打折的冷藏櫃,來換取將自家商品放在突出位置,並在冷藏櫃外面裝飾醒目的自家廣告,來儘可能的吸引眼球,提供方便,而不是只此一家,愛買不買。
第二個問題,小區的自動售賣機需求場景出了問題。我們都知道,礦泉水是算是非常便宜的商品,隨手就買了,而不會有太複雜的購買決策。問題在於,這種便宜是相對的,很少有家庭將瓶裝的礦泉水作為居家使用,這種需求是基本不存在的。
真是對自來水水質放心了,一種是購買淨水器,第二種則是購買大桶裝的純淨水,沒有幾家是用的小瓶裝的純淨水,因為相對於前兩種,一是太麻煩,而就是用的多了還挺貴的。再說,真是從售賣機裡買大桶的純淨水,提到家裡也是很累的,還不如打個電話讓人送。
還有誰可能會買呢?再看看從家裡出去的人,這些人大概率也是不會買的,因為剛從家裡出來口渴的可能性比較小,而且去的大多數地方買水都不是難事,沒有太大必要拎一瓶水走。
第三個問題,是人流量太小了。如果簡單算算,一個單元34層,每層4戶,每戶4人,似乎也不少,544個人了。問題在於,這544個人中,並沒有多少人能夠轉化為有效客戶。我們簡單推算一下,首先排除三分之一的上班族,這些人一早就走了,下班才能回來,上下班急急匆匆,有耐心購物的可能性極小。第二個是同一個單元,還分為地面層、地下一層車庫、地下二層車庫,其實是三個出口,每個出口攤下來只有不到200人。不說有沒有需求,這區區的200人支撐一臺售賣機,大概就是開玩笑了。
總結:想賺錢,就不能拍腦子,缺乏有效需求場景,商業邏輯不能成立的業務,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