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創辦於1995年9月,基於推動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貫徹「全人教育」教學理念,著力培養新時期國家經濟、科技、社會和文化發展所需要的、具有紮實的日語語言基礎,豐富的文化知識和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注重個性化發展,厚基礎、寬口徑、應用型的高素質日語專業人才。
開設的核心課程有基礎日語、高級日語、實踐口語、基礎口譯、基礎筆譯、新聞聽力、閱讀與討論等。其以日語翻譯為主要方向,注重語言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著力培養在經貿、文化、旅遊、教育、新聞出版等部門從事外貿、翻譯、研究、編輯、管理等工作的日語專業人才。
楊靜
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博士
現任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講師,日語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日本社會文化研究、日漢翻譯研究
與日語的不期而遇。
「陰差陽錯。」當被問到選擇日語作為專業與研究方向的契機,楊靜老師如是說。
當年的楊靜老師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與大多數高考考生並無兩樣,都面臨著專業選擇的難題。在父母的主持下,作為一個理科生,學醫自然成為了她的首要選擇。可是她又想到「萬一沒有發揮的特別好,沒能考上臨床專業的話,可能會被調劑到後面那幾個專業去」。於是,懷揣著這樣的想法和一點點對語言學習的期待,楊老師在第二志願的格子上寫下了「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她沒想到一場奇妙的邂逅從此開始。此後,日語慢慢成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熱愛才是最上策。
「言葉の勉強は日々の努力の積み重ねです。」
「語言的學習是日積月累的努力。」
這大概是所有日語系的學生最熟悉的一句話。
誠然,外語的學習從來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更何況是像楊靜老師一樣的理科生。面對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五十音圖和熟悉又陌生的漢字寫法,楊老師也叫苦不迭過。「我大一大二是比較痛苦的,因為它(日語)老要背,我就很不喜歡這個。」
語言畢竟不像理科,它沒有公式,沒有解題的捷徑。眼看最初因為動漫而建立起來的對日語的熱情似乎就要被枯燥乏味的單詞表所消磨殆盡,楊老師卻在對日本社會和文化的了解中漸漸找到了外語學習的最上策——「熱愛」。
「它(外語)就像一個人一樣——不會是完美的,但是每一個人身上一定會有吸引別人的一面。其實任何學習都是這個樣子的。首先你得去發現它的魅力,你得愛上它才行。如果你實在不喜歡它,就很難願意花時間跟它長期的相處下去。」
紀德在《人間食糧》中寫到:「一切熱衷都是愛的消耗,甜美的消耗。」當熱愛成為了主宰,那些留下的汗水也都能被甘之如飴吧。
為師之道。
當和日語系的學生談論起楊靜老師,無論他們的回答是什麼,幾乎所有人的眼中都有藏不住的崇拜之情,對楊老師的喜愛溢於言表。除了學術上的造詣之高,楊老師對自己的一套「為師之道」的貫徹也讓她備受學生的歡迎。
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 ,品行高尚的人總是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周圍的人。楊老師始終認為為人師表,有人格魅力是很重要的,一個擁有有趣的靈魂的老師才更能被學生接納。同時,當好一個講臺上的表演者和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主導者,去最大程度地激發他們對外語學習的興趣,也是她認為的作為一名教師所必不可少的技能。
1.試著去閱讀日文版的著名童話故事,在對故事情節比較了解的前提下,通過閱讀這些故事就可以加強對單詞的記憶,慢慢地詞彙量就可以得到擴大。
2.日劇也可以用來作為聽力和口語的練習,可以選擇跟讀和遮掉字幕等方式來提高自己聽和說的能力。
3.日語特別講究說話的對象及場合,這會影響到你所說的內容和語言所採用的形式。因此在學習日語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說話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對話發生的地點等信息。
4.語言的學習要從目的入手,去選擇合適的方法。
5.大學裡你應該要去嘗試更多的東西,除了去獲得學習的能力和視野以外,還要有終身學習的覺悟,要去思考自己的可能性。
6.人生需要儀式感。人不可能隨時都全身心地投入在工作和學習之中,有低谷是十分正常的,關鍵是要以正確的態度和方式來對待它。在低谷期的時間裡,進入到一個非日常的狀態,做一些自己所熱愛的事情,將壓力釋放出來,如此一來,當我們再次回歸日常學習和工作的狀態時,心態及工作效率都會脫離低谷階段。
「華韻語夢 · 玉語致行」學行大講堂(日語專場)
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華韻語夢•玉語致知」學行大講堂(日語專場)將於2020年11月22日19:00在五教(外國語學院)101報告廳開講。
主講人: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亞歐語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彭玉全老師
2020.11.21
採訪 | 石穎 李璞
文案 | 顧可盈
排版 | 黃坤宇
監製 | 繆絲雨
樸實無華 大巧若拙
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樸拙新媒體工作室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