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比特幣誕生以來,數字貨幣市場已發展近十餘年,期間隨著人們在加密貨幣交易上需求的不斷增多,市場已逐漸從現貨交易向衍生品交易發展過渡。而在前段時間的美國大選中,去中心化預測產品Polymarket、Augur乃至中心化交易所FTX推出的大選合約交易板塊則讓外界看到了加密貨幣衍生品市場巨大的發展空間。
回顧過去幾年,BitMEX、火幣、OKEx以及幣安等國內外知名交易平臺均先後布局衍生品市場,期貨合約品種也從最早的BTC發展到如今的數十個幣種,期間,合約產品本身也從早期的幣本位升級為風險更少且用戶需求更旺盛的U本位合約,這些進化似乎都意味著加密市場正在趨於成熟。
作者|雲隱
01
衍生品市場的巨大空間
「起初買了價值200DAI的Trump-yes(川普贏),賠率1:5.47」,是11月7日資深韭菜顧彤彤(化名)在Catnip上的操作,在後續發現FTX上Trump-Win(川普贏)的賠率為1:28.57後,他利用兩平臺間利差進行了套利,最後在本金虧損60%後結束了全部與此次大選競猜相關的交易行為。
The Block研究報告顯示,由Catnip.exchange主要驅動的去中心化預測市場應用Augur在大選期間未平倉合約突破400萬美元,另一個去中心化預測市場應用Polymarket的選舉相關市場交易量則超過350萬美元,佔比平臺總交易量的91%。
另外,自今年2月起就推出2020美國大選合約交易板塊的中心化交易FTX也收穫頗多,該平臺上線的Trump 2020、Biden 2020等合約產品很受用戶歡迎,甚至為FTX帶來了百萬美元的收入。
而上述數據的背後則是顧彤彤們的積極貢獻。雖然目前部分產品已經下架,但FTX還陸續推出谷歌、蘋果等公司100倍槓桿季度期貨,這些似乎延續了合約產品的想像空間,同時體現了加密世界在以特有的方式記錄並參與美國大選一類的歷史性事件。
其實,早在數字貨幣興起之初,市面上就已經有交易平臺涉獵比特幣期貨合約業務,例如當時的英國數字貨幣交易所Crypto Facilities,該交易所很早就推出了比特幣、瑞波幣、以太坊和萊特幣四種不同期限的比特幣合約期貨。
然而,合約期貨成為主流產品應該從2014年算起,當時美國知名的數字貨幣期貨交易所BitMEX成立,其合約價格是由其他交易所的平均價格來制定,槓桿倍數可以在1.01到100倍間任意選取。
於此之後的兩年,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先是將比特幣定義為大宗商品。在往後的兩年美國兩大傳統金融交易所CBOE和CME先後宣布推出比特幣期貨產品,這在當時被視為傳統金融機構在加密資產交易方面的有益嘗試,同時也被外界解讀為更多傳統機構即將進入加密資產領域的前兆。
與之相對應的,國內加密貨幣交易平臺的期貨合約也開始湧現,2014年一家叫796的交易所最先推出期貨合約業務,隨後幾年中人們耳熟能詳的OKEx及火幣均先後上線類似產品。
直至2018年熊市,更是一度讓高波動、高收益的期貨交易變得更受歡迎。
曾有媒體統計,2018年末有20餘家期貨交易所相繼成立,同年火幣、幣安以及MXC抹茶等原生加密頭部交易平臺,相繼入局期貨市場,上線合約交易,就連傳統金融巨頭——紐交所母公司洲際交易所(ICE)也推出Bakkt,並在2019年9月正式推出比特幣期貨交易,正是在這一年,期貨合約平均月交易量突破數百億。
02
合約市場更需要從用戶出發
分析下來,不難發現,期貨交易之所以受到各個平臺爭先追捧,主要在於其具備了套期保值,對衝風險;增加資產流動性,有利於更多機構投資者進場;拓展交易方式,爭奪比特幣的定價權等多種價值。
現如今涉獵期貨合約業務的交易所上千家,而加密貨幣衍生品交易合約幣種也已從比特幣(BTC)、瑞波幣(XRP)、以太坊(ETH)和萊特幣(LTC)等幣種發展到數十餘種。即便如此,與傳統金融市場相比,該市場也仍處於初期階段。
目前主流的合約產品主要包括交割合約、永續合約、微合約(通過預測短期漲幅來獲利的產品)三種。「FTX在大選期間推出競猜類合約與微合約類似,主要是對用戶新鮮度的維持,宣傳的噱頭更多一些吧。」一位經常在火幣做合約交易的用戶Linda認為。
Linda告訴鏈捕手,雖然預測類合約產品更具創新性,但規則卻複雜且不能標準化,很容易淪為買大小的「賭場」,相對於常規合約產品而言風險更大,她不會輕易選擇。
「數字資產市場波動比較大,真正有價值的幣就那幾個,大部分的幣種,高位之後一路下滑,基本上不可能回歸高點,我們用戶用幣本位合約,保證金使用幣,盈利了賺的也是幣,除了保證金不穩、收益也不好計算,更重要的是手裡持幣難免會出現損失,所以自己更多偏好U本位合約。」她補充道。
實際上,Linda所說的U本位合約即正向合約,是指用戶使用USDT購買合約、用USDT結算合約,與之相對則是反向合約,即幣本位合約,是指用戶使用USDT購買一個幣種並用該幣種進行結算,此類產品如同Linda所說,既需要用戶承擔行情波動帶來的合約盈虧,又需要承擔該幣種本身漲跌,需要用戶承擔雙重風險,所以相比而言前者更受市場歡迎。
當然,推出正向合約的交易所不在少數,Linda選擇的火幣並非第一家推出正向合約業務的交易平臺,只是她認為火幣是最穩妥的交易所。
「火幣是我第一次購買BTC的地方,也是我投資加密貨幣兩年以來一直信賴的交易所,現在他們推出正向合約,我還是挺受用的。」與Linda同樣長期在火幣交易的吳廣仁如是說。
實際上,對於火幣而言,推出正向合約業務一方面可以減少用戶持幣風險,滿足用戶更多需求,另一方面就是保證交易量穩步增長。這從TokenInsight、CryptoCompare以及CryptoRank等海內外研究機構的數據中就能有所體會,比如火幣合約在今年前三個季度交易量領先市場,穩居全球第一名。
2020年Q3 前六(以成交量計)衍生品交易所成交量對比,來源:TokenInsight
「過去U本位合約的缺失一直是火幣合約的短板,如今推出U本位永續合約正式彌補了產品線的不足。」火幣合約COO TOM告訴鏈捕手,之所以選擇在Q4推出正向合約,原因在於下半年以來的DeFi熱讓市場對U本位合約的需求越來越旺盛。
而據火幣官網顯示,目前火幣合約支持USDT本位永續、幣本位永續、幣本位交割、期權合約,在對抗USDT波動風險上,又提供最高1000倍USDT/USD穩定幣永續合約交易,堪稱通過一站式、全方位的衍生品服務來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
TOM還透露,火幣將於近期上線更多幣種的USDT本位永續合約,並推出全倉保證金模式、實時結算等諸多功能,力爭給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體驗。另外,近期火幣合約還推出「充值資產,送VIP權益」的活動,該政策對用戶的交易量沒有要求,門檻低、優惠大,可以讓之前量級不達標的用戶享受火幣合約的VIP待遇。
「雖相較於OKEx等交易所,火幣合約上線較晚,但自2018年底上線,火幣的幣本位交割合約僅花8個月就超越OKEx,而今年3月底上線幣本位永續,又僅花費45天就超越BitMEX幣本位永續,U本位永續推出以來交易量也增長迅猛,11月13號交易量已達11.8億美元。而火幣合約能在短時間內取得良好成績,關鍵在於穩定可靠的合約系統以及成熟的風控機制。火幣作為一個老牌交易所,7年沒出過安全事故,自從2018年火幣合約上線至今,始終保持著全品種「零分攤」記錄,這是市場上獨一份的。」 他坦承說。
其實,綜合起來,不難看出火幣在市場對交易所現狀有所恐慌的當下,致力於通過如期推出正向合約業務以及其他等一系列活動來為自身證言的態度。在這一番舉動的背後不僅是為鞏固自身在合約市場地位,更是在以用戶需求為驅動,積極推動合約市場發展進程。
值得看看:
幣圈,以和為貴
波場變形記:揮舞著百億鈔票的RMB玩家
解讀數字人民幣紅包:應用場景的重大突破
FCoin重啟調查:近2億美金債務何去何從
交易所的牌照局:一面是生死符,一面是吉祥物
專訪分布式資本沈波:我對區塊鏈的理解與投資原則
這是「鏈捕手」的第321期文章,
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務必聯繫後臺,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