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絲馨香浸童心
——記第二屆棗莊教書育人楷模、滕州市北辛街道中心小學教師甄梅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首耳熟能詳的《梅花》是她的真實寫照。她名梅,更愛梅的冰雪節操、謙遜胸懷和奉獻精神,「潔身自好不染塵,絲絲馨香浸童心」,是她從教20多年的座右銘。
她,就是滕州市北辛街道中心小學一線教師甄梅。
作為一名教師,甄梅要求自己永遠保持學習狀態,學習永遠處在「現在進行時」。她認真研究教材教法,逐字逐句學習新課程標準,廣泛閱讀教育教學雜誌。為了學習更多更好的教學經驗,她不僅虛心向本校老師學習,還積極參加各類培訓活動,主動爭取外出學習的機會,潛心觀摩省內外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疫情期間,為了做好直播課,凡是能看到的課堂實錄或視頻,她都是反覆學習,一邊看一邊記錄,直到自己認為學到了直播課的訣竅。對腦海中飄忽而過的靈感或想法,她都迅速抓住並寫到筆記本上,及時加以整理,以進一步充實自己,優化教學,真正做到在教中學,在學中教。
2017年5月,在滕州市舉行的教研組長複習模式優質課評選中,甄梅提出並執教的「理—導—練—延」四環節品社複習模式課獲得一等獎,黨的十九大精神「特色示範課堂」獲得一等獎。「現在,小學生接受的信息太複雜了,有些信息負能量大,扭曲了孩子的人生價值觀。作為教師,我們就要以正確的標尺及時矯正,讓這些小小童心充滿正能量,讓我們的孩子真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發表獲獎感言時,甄梅如是說。
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家。在這個家庭中,甄梅既是班主任老師,也是媽媽。不管成績優劣,她都平等對待,一視同仁,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溫暖﹑幸福和關愛。
疫情期間上網課,學生李昕跟爺爺奶奶生活,家裡僅有的一部老年手機無法視頻學習,甄梅把自己的一部手機送給他,並聯繫鄰居告知WLAN密碼,終於成功連上網絡讓他安心學習。學生昊然爸爸身體不好住院多日,一家三口在醫院,無法正常進行空中課堂視頻學習,甄梅就給他制定最基礎的學習計劃:學會課本上的字詞,背誦重點課文內容,夯實基礎知識。家長出院後,她便利用釘釘直播給他開小灶,孩子的學習沒有受到一點影響。
甄梅去年帶二年級時,班裡有個女生叫鄭洋,父母性情不合而離異,家人從小到大給她灌輸的是:媽媽狠心自私,拋棄她。鄭洋七歲了,每次媽媽來看望時,她都是無情以對,拒之千裡。目睹這對形同陌路的母女,甄梅看在眼裡,疼在心頭,她決心融化這個心如冰塊的孩子,讓她身心健康成長。媽媽買的零食她不吃,甄梅說:「吃吃看,裡面有一種媽媽的味道。」媽媽的電話她不接,甄梅開導她:「靜靜地聽,不說話也沒關係,這是對別人的禮貌和尊重。」就這樣,媽媽的愛如涓涓細流悄無聲息地滋潤著小鄭洋的心田。在「六一」兒童節歡慶活動中,甄梅特意選了一首讚頌母愛的歌曲《燭光裡的媽媽》作為班級的參賽曲目,雖然因為歌唱水平低鄭洋沒能參加合唱隊,但在觀看演出時,孩子的眼淚止不住流下來。她借甄梅老師的手機,第一次撥通了媽媽的電話,一聲「媽媽」,讓電話那邊淚如雨下,甄梅也淚溼眼帘。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儒家經典《大學》中的這句話是甄梅的追求。她認為,班級活動創新能讓班級永遠充滿活力,帶領孩子們開展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更是班主任老師的天職。
為了將班級管理工作落到實處,甄梅帶領學生制定了「我自信我快樂我成長」的班訓,設計了班徽,並由學生自主管理。她十分注重打造班級文化,營造書香氛圍,班內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格言、警句、奮鬥目標。課桌上貼著自己設計的卡片,包含姓名、理想、學習目標、趕超同學、最崇拜的偉人,下課以後,同學之間相互觀看欣賞,小紙片成了一道文化景觀。
每學期接到一個新班,她都巧動心思,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開展不同主題的班隊會,「自編制度歌」幫助孩子們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今天我值日」「想挑戰嗎」培養了孩子們的愛心、信心、責任心;「班級新聞聯播」「愛心手拉手」塑造了孩子們的感恩意識、互助精神;「疫路前行」讓學生感知什麼是萬眾一心、大愛無疆.為了營造更好的文化育人氛圍,她們師生創建了班刊《靜聽花開》,申請了班博「靜聽花開,欣賞怒放的生命」,班刊與班博記錄了孩子們成長的足跡,留下了美好的時光。
懷揣初心和使命,在三尺講臺,甄梅踐行著對教育的愛與責任。她說「行遠,知寬,修得一顆平常心,努力做好教育人,我走在前進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