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新年來臨時,網絡上都會掀起關於佔星、生肖運程又或者「新年籤」的熱潮,我們往往會感覺這些「運程」都是為自己量身定做,這與有名的心理學現象「巴納姆效應」不謀而合。心理學家很負責地告訴你,恰當的「心理暗示」確實能令自己變得更加樂觀積極。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嵐
【最新發現】
為什麼
每條心理測試結果都適合自己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新春將至,你是否覺得以上三條「新年籤」都很適合自己呢?
這其實來自一個經典的實驗。曾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緻入微、準確至極。不要以為只是因為大學生們涉世未深,才會輕易相信那些「佔卜」的話,其實我們身邊大多數人都會不自覺地「對號入座」——所謂的「運程」,其實是一頂「套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如果你相信它,它或許就能夠實現。
這種不由自主的「代入感」,心理學領域很專業地賜予了它一個名號,叫作「巴納姆效應」。這種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於1948年通過試驗證明的心理學現象,主要表現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
你發現了沒有?每次對於那些「星座大師」的話,我們「腦補」的力量都很強大,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最後覺得每個測試的結果,都好像在說自己。
【專業聲音】
世界上最難的事情
就是認識自己
不要以為「巴納姆效應」從來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其實它在生活中十分普遍。舉個熟悉的例子,讓一個人水平伸出雙手、掌心朝上、閉上雙眼,然後告訴他現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個氫氣球,並且不斷向上飄,他的右手上綁了一塊大石頭,向下墜。三分鐘後再看看他雙手之間的距離,你會發現差距會越來越大。這就是暗示的力量。
「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作『自我知覺』,也就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醫師賈豔濱告訴記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可能時刻反省自己,而只能藉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所以每個人在認識自我時,都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上演出一出又一出的「巴納姆效應」。
「自我暗示」是一種神奇的力量,「自我暗示之父」的愛米爾·庫埃曾總結過一句流傳至今的自我暗示名言——每一天,我們都以每種方式,讓自己過得越來越好。正是憑藉這句充滿魔力的自我暗示之語,他幫助了無數病人在身心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
「心理暗示的力量就是一個人潛意識的能力,我們可以通過暗示不斷地向自身輸入有效的積極信號,這樣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從而獲得較理想的結果。」賈主任表示,其實「受暗示性」是人的一種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無意識的自我保護能力,但受暗示性的高低不以好壞來判斷,因為它就是人的一種本能。
「消極心理暗示」
也存在「死循環」
曾經有一種說法,我們之所以真的能夠「心想事成」,是因為內心受到自我暗示的力量鼓勵,朝著夢想一路狂奔,最終取得成功。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心理暗示真的就是得到「快樂」的靈丹妙藥嗎?
賈主任告訴記者,在不同的情況下,暗示的力量和效果都會不同。「不管在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上,如果總是在某件事上失敗,得到負面的反饋(考試失敗、工作失意、關係總是處不好等等),那我們就會覺得自己很糟糕,很失敗,然後就會在這方面放棄努力,將自己陷入『自卑暗示心理』的陷阱,最後驗證了自己真的不行,真的很差勁的消極暗示。」
我們通常喜歡聽好聽話,「其實你是一個溫柔、又會替別人著想的人」會比「你很自私,常常堅持己見」更容易讓我們覺得「入耳」。然而那些負面的反饋,同樣會因為「巴納姆效應」,從而令自己的情緒越來越低落。
賈主任表示,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了消極心理暗示的死循環之中,首先要讓自己的思緒停下來,告訴自己剛剛所想的一切壞事情都是自己的自動想法,不一定是真的;其次,就是要以全新,客觀的眼光看待事物,使用正確恰當的語言描述事實。如把這次的考試失敗描述為「這次我沒有考好,但下次我更努力的話一定會有所進步」,以此來代替原來的消極暗示「我很差勁,我怎麼也考不好」。 最後,可以在自己消極的時候做一些較簡單、輕鬆的事情,幫助增強信心,恢復更好的狀態。
【專家教路】
多做「正念練習」,善用「巴納姆效應」
穿上紅襯衫、說一段特殊祈禱詞、帶上鍾愛的護身符,這些儀式真的能為我們帶來好運嗎?雖然人生充滿著各種偶然事件和不確定性,這些舉動帶給我們的只是某種程度上「掌控生命」的錯覺,但是積極的心理暗示對於我們而言,卻是能令內心變得更強大的「強心劑」。
正念練習是一種正確恰當的自我暗示法,所謂「正念」,賈主任解釋,就是讓人一刻接一刻地活在當下,對任何流過腦海的觀念和想法不進行判斷。在正念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暗示自己接納的負面情緒,也接納對未來的焦慮,同時關注自己的當下。那麼,如何利用正念的暗示讓自己內心更強大呢?賈主任提出有「四個關鍵」——
不斷重複的正念暗示會讓積極思維逐漸替代消極思維,形成正向的思維習慣;
必須專注於你想要的,比如把「不要失敗」改為「我要成功」,如果想要夢想成真,就要專注地說你想要的;
選擇積極肯定的語言,充滿自信地說 「我一定能做好」 「我一定能夠提高我的溝通能力」等,更能帶來積極暗示效應;
目標要清晰明確,目標越是清晰和明確,潛意識收到的信號也會越清晰,自己才能做出實際的行動,發揮自己的潛能;
除了要好好利用自我暗示,賈主任認為,也要重視自己對他人的暗示。「在生活中有一些家長會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說『你就是個廢物』,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些話都是嚴重消極的心理暗示,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她告訴記者,因為父母的言語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如果父母常以責罵、批評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在父母的辱罵中會逐漸失去自信,認為自己就是父母口中的沒用的人,而變得自卑,甚至內向封閉。
永遠不要輕視「巴納姆效應」。作為父母,要學會用欣賞和讚美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多給他們鼓勵和積極的暗示,在他們失敗時教會他們要總結失敗的經驗,幫助他們形成正確良好的自我認知,成為一個充滿自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