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化遇到科技,迸發的絢麗光彩超乎想像;當文化加上創意,閃耀的光芒能夠點亮人們眼中的驚喜之光;當文化與產業融合,則為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長力量。10月25日-28日舉行的第十三屆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不僅如約為觀眾呈上了文化盛宴,也更加自信地展示著「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別樣的文化名片。
自2007年第一屆合肥文博會成功舉辦以來,這場文化的全方面展示盛宴每年都會如約而至,已陪伴著合肥市民度過了13個春秋。本屆文博會在展覽面積達7.1萬㎡的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主會場,在以文化科技融合展、創客空間展、文化旅遊展、文化體育展、特色文化街區展、戰新基地展、縣(市)區文化產業綜合展、閱讀空間展、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展、安徽省轄市特色文化產業展等10個展區的主展館中,將文化與旅遊、科技、傳統工藝以及地方特色等多元素進行融合,成為參展面積與接待參觀遊客數量最多的文博會主陣地。
文化科技融合展。
第二屆中國上網產業博覽會暨第四屆全國電子競技大賽、全國工藝美術精品展、2019合肥文創旅遊商品展的樂器展四大主題特色展館,滿足了不同口味觀展人群的文化需要,成為了多方文化愛好者的交流天堂。而2019包河國際攝影周則以動人的光影,講述70年來合肥人的家國記憶。
這場年度文化盛宴,在凸顯合肥文博會「文化發展的展示平臺、文化要素的聚集平臺、文化融合的對接平臺、文化創意的互動平臺、文化惠民的服務平臺」作用的同時,也成為合肥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次檢閱。
01
博物館文創齊聚 讓文化跨越時空
博物館文創,已成當今文化領域的「網紅」,在本屆文博會上,就特設「博物館文創展區」,以安徽博物院為「東道主」聯手上海博物館、江蘇(揚州)博物館和浙江(寧波)博物館,共同舉辦「長三角博物館聯展」。除了這次「長三角公共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成功牽手,五大國家一級博物館:恭王府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館及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也組團聯合參展。在文創產品間的創意傳遞中,將悠遠歷史跨越地域局限娓娓道來。
來自徽州的漆藝作品。
以「絲路逐浪,南海之舟」為建館要義的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在本次展會中融合了現代美學風格與中國文化元素,展示了南海人文歷史和自然生態。以象徵性的海藍色為主要布展風格、現場除了擺放博物館資料彩頁和特色文創產品的玻璃櫃外,布滿材料包與海星、貝殼等海洋飾品的手工操作臺,也吸引了眾多兒童的注意。而象徵著華夏文明謙和、文化包容的久遠茶馬古道,卻是內蒙古重要的文化寶藏,也成為了此次內蒙古博物館展區的重要文創系列。以「闢疆日出燈」為代表的草原茶道、蒙古文化、三鹿紋飾等不同主題的文創產品,不僅展現出了草原人早先開闢文化疆域、商業疆域時艱苦卓絕的精神,更是在文博會現場,向各地遊客發出了「歡迎來到蒙古,體驗草原情懷」的盛情邀約。
和珅府邸、康熙親題「天下第一福」、恭親王住處……這些標籤讓恭王府博物館的文創小物更加立足於館內自身歷史底蘊,收穫了大批觀眾的青睞。這座福氣與歷史文化兼具的著名博物館,隨著紅牆綠瓦的清建築布展風格,與外牆上醒目的鎮館之寶康熙御筆親題「福」字。在合肥文博會現場,引入了一絲紫禁城的氣息。
恭王府最有特色的「福」字。
在廣東省博物館的展區中,除了以博物館館型創作的廣東特產端硯外,為了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廣東博物館展品中的文化氣息,知名歷史文物「農耕商貿圖」的周邊也踏上的合肥的土地。而在甘肅博物館展區,兼具文化底蘊與生活氣息的文創商品也不在少數。《甘博日曆》將館內百餘件典藏珍寶的簡介印於日曆內,觀眾每一天翻開日曆都能加深一點對甘肅文物的認識。把魏晉時期畫像磚上的人物提取出來,賦予全新的意境製成金屬書籤;把大地灣時期的彩陶文化融合新科技材料,製成可以加熱的熱水袋。琳琅滿目的文創周邊充滿了煙火氣息。
廣東省展館負責人表示,合肥文博會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歷史文物鮮活了起來,和觀眾面對面地進行對話。「文物不能只是放在館中束之高閣。文創產品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讓歷史文化走向觀眾。只有觀眾感受到,才會形成對文物、對博物館、對歷史文化的感受和記憶,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有機會進一步傳承下去。」
02
匯聚全球精粹 傳統手工藝展品成文博會「人氣王」
傳統手工藝猶如文化皇冠上的顆顆明珠,他們最接地氣,也最有人氣,對於每屆文博會來說,傳統手工藝的展示都會是極具吸引力的「保留節目」。
吹糖人、唐三彩、廬州木雕、吳山鐵字畫……一項項由民間手藝人代代相傳的傳統工藝,在文博會現場向觀眾訴說著幾十至上百年間的風土人情。12萬件展示展銷商品,涉及文創產品、民間工藝品、文化旅遊品等多個門類,特別是來自全國各地以及境外展商帶來的展品,將開放包容、兼容並蓄的合肥城市形象展現得愈發立體。在文博會主展館的非遺文創產業展中,「娛之韻——弦歌華服」「匠之韻——巧奪天工」「和之韻——活化傳承」「奇之韻——妙手偶得」4個板塊,以華夏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手工藝人的介紹和手工藝品的展出,讓「廬風古韻」緩緩地流淌在整個展區內。
現場展出的銅藝作品。
雕刻應該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中最為精細又最能給人以沉澱的行當了。文博會上這一無處不體現著華夏兒女厚德載物的民間工藝,在浮雕、核雕、木雕、蛋雕等多種形式極其精細的展現下,不僅贏得觀眾的陣陣驚嘆,更成為了記錄歷史感受歲月的一大法寶。曾做過十二生肖廬州蛋雕作品的王劍,在文博會現場將安徽廣電大廈、合肥大劇院等地標性的本土建築微雕於蛋殼之上,獻禮祖國70華誕的同時,也表達出了每一位合肥人對家鄉成長的自豪感。
由一整塊木頭雕刻而成,將日常生活畫面展現得精緻生動且形象逼真,是廬州木雕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主展館的廬州古雕展中,古風味十足的展廳裡,大朵牡丹爭相鬥豔、兩名繡女掩面交談、兒童四季嬉戲等生活氣息濃厚的廬州木雕作品,展現了廬州匠人們純手工雕刻的工藝技能,也為參觀的觀眾展示了這一記錄民間生活的傳統方式。
由廬州木雕第四代傳人張參忠帶來的眾多精細木雕製品中,一套四幅的《快樂的童年》主題木雕,吸引了大量遊客上前觀賞。立體化的木雕手法,展現了兒童在傳統遊戲下的童趣生活。鏤空雕出春天的蝴蝶風箏,淺浮雕的手法使得鞭炮更加立體。而手工刻制而成的花瓣草地,則襯託出孩子天真爛漫的本性。通過木雕特有的手工操作,在春夏秋冬四季變換的背景下,張參忠將安徽兒童的美好生活展現在文博會的現場。「手工藝就是文化最直接的傳承方式,手藝人就是民族文化的訴說者,手工藝品就是歷史脈絡的見證者。」
大師籤名軍鼓。
大鍋糖稀在碳爐上翻滾出誘人金色,竹籤輕輕一挑,放在老手藝人沾滿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後用嘴銜起一端,待吹起泡後,按照小朋友們的要求,捏出小兔子的耳朵或是小老虎的尾巴,再用力一吹,糖人就製作好了。吹糖人的攤位不論在什麼年代,總能變成孩子們快樂的聚集地。7歲小姑娘林可心表示,能在文博會上看見現場吹糖人的表演,讓原先只存在於語文課本中的畫面活了起來。親眼目睹手藝人用糖稀吹起了小動物,讓她對傳統手工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觀眾們最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著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故事。
在第十三屆文博會上,對傳統手工藝的集中展示,讓合肥觀眾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更讓「一帶一路」商品展中的外國友人們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魅力。
03
「黑科技」打造奇幻文化之旅
歷經十三屆不斷升級的合肥文博會,牢記文化傳播的使命,堅持以「文化盛宴」「創新前沿」的辦會初衷,利用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呈現「科技味道」的文化獨特吸引力。
堅持以「文化+」為展出核心,在立足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礎上,「文化+科技」「文化+旅遊」「文化+創意」的多方融合,使得本屆展出的文化展品,相比以往內涵更加豐富、範圍更加廣泛。令人眼花繚亂的「黑科技」、虛擬實境技術營造的奇幻場景……本屆文博會秉持「創意文化引領美好生活」的展會主題,讓各類文化產品亮相文博會並從這裡走進百姓視野,用文化豐富了群眾的生活。
市民體驗VR設備。
文化科技融合展區就是這樣一個讓高精尖的科學技術飛入尋常百姓視野中的文化寶庫。全息投影、5G+VR技術、AR智能、裸眼3D視覺效果、大數據分析等高科技,通過展區內的多種媒體平臺,向合肥觀眾展示新時期的交互技術。以科技手段為展覽創意,注入全新的理念,同時以高科技數字展示技術為依託,使得觀眾們在沉浸式設計、體驗的過程中,獲得個人的高科技體驗,而企業也能收集到第一手的潛在數據分析。
主打智能交互體驗的數位化企業風語築,就在這個展區內通過自家招牌的AB互動牆,將先進的高解析度、高飽和度的顯示技術,與高精準的多點觸控螢幕互動結合,同時融入AI強大的計算、預知能力,讓觀眾通過觸摸的方式,幫觀眾預測潛意識中最適合的職業,收穫了眾多青少年觀眾和應屆畢業生的一致好評。「AI城市規劃師」體驗項目,更是讓大家在了解城市規劃背後複雜性的同時,過足了掌控全局的癮。
電競比賽現場。
如果說文博會給了觀眾們走近科技、走向文化的路徑,那麼,對於企業而言,文博會就是他們面向大客戶群、走入日漸繁盛的市場的捷徑。
合肥安達創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借著文博會的東風,將自身競爭力展現給越來越多觀眾的安徽本土企業。堅持「科技+文化+藝術」三輪驅動,建立了包含展館理念研究、展廳內容策劃、展項設計研製、空間形式設計及展覽工程承建、運營管理的全產業鏈EPC服務體系,專業從事博物館、主題館、科普類展館的內容建設。本次展會中,安達創展通過科技包裝,將「花」這一傳統文化中的代表性意象融進展區,為市民們打造了一個絕美的花境萬象千景。觀眾轉動花盆,牆上就出現了合肥市花廣玉蘭,點擊屏幕詩中字句,就會出現安徽最具代表性的山嶽美景;以光電傳感器為信號源,觸發微電腦音頻模塊,將對應琴音的高科技無線奏琴技術帶入現場,在琴聲悠揚、寓情於畫的美好體驗中,向每一位觀眾傳達著合肥人「大美安徽」「我愛我家」的文化自信。
04
為文化注入蓬勃的生長力量
展現文化產業發展,給每一位文化人傳達理念的舞臺,不僅是文博會所要完成的使命,也是一座城市孜孜以求的發展路徑。
本屆文博會中,無論是新潮創意的長江180藝術街區,還是海卉花市打造的滿含小橋流水、清新淡雅的現場版的合肥院子,或是主打「科教文化」的黌街打造出合肥特色鄰裡文化的「鄰裡坊」,以及以創意文化為特色的廬陽建華文創園……都體現出了合肥地方特色文化的五色斑斕,更是合肥人新生活方式的生動展現。
每一處源自文化的驚喜,每一抹頗具韻味的巧思,都是參展商對文化的理解和對藝術的致敬。在「青年創客空間」,這裡時時刻刻都人流滿滿,這是「創意」的魅力,更是青春蓬勃的朝氣。生態環保、鄉村振興、工匠精神三大板塊,體現著「創」的智慧,啟發著「創」的靈感。隼波科技的場面監視雷達系統,能實現在夜間、雨霧等複雜環境下對低空和地面移動目標的準確捕獲。願望文化打造青年文創藝術交互,給大家帶來了各類創意產品。智能教育領域的STEAM創客教育教具、兒童藝術學習綜合性展示平臺等,更是充分展現了青年人投身科教、文藝事業的「工匠精神」。
海卉花市的盆栽鮮花。
產業之興,不僅要城市提供為文化企業、鄉村發展「搭臺」的空間,更是為這些嗷嗷待哺的發展中團隊鋪設了一條匯聚資源、齊聚要素的「綠色通道」。合肥市扶持推報的省級大學生返鄉創業示範基地,讓大學生有機會在知識中尋找鄉村發展的新路徑。將VR、研學遊等應用於鄉村,讓傳統鄉村成為周邊遊的好去處,提高了農民的收入。蒸穀米項目在農村成立合作社和供銷社,鼓勵農民入股,提高農戶種植積極性,增加農民經濟收入。這是大學生返鄉創業示範基地,在合肥市政府支持下所取得的飛躍性進步,同時也將安徽鄉村振興播種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縣(市)區文化產業綜合展中,合肥周邊肥東、肥西、長豐、廬江等縣區,在布展中體現自身轄區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也通過向其他展臺的借鑑和學習,找到了鄉村振興的別樣發展路徑。「在民俗中找到文化的靈魂,注入鄉村發展的契機,讓文化傳播成為鄉村振興的永動機。」長豐縣展區負責人表示,以重點展出的吳山鐵字畫為例,這不僅是長豐一張耀眼的名片,也是合肥的歷史文化瑰寶。此外,草莓採摘、農家樂體驗這些長豐縣的招牌形象,也在此次展會中有所體現。「深耕農家文化,展現長豐人的本土特色,才能讓觀眾產生對長豐、對旅遊的興趣。」
城市閱讀空間。
相比與長豐縣融合文化旅遊產業,促進鄉村旅遊發展,從而走向鄉村振興之路的發展途徑,肥西縣展區則是為土特產與高科技搭建了一個大擂臺。借力高新技術產業園的平臺優勢,肥西縣將多項互動體驗設備搬到了現場,科技感和趣味性層出不窮。「請系好安全帶,即將開始體驗無人駕駛。」坐在模擬駕車儀上喊一聲「開始」就能體驗無人駕駛的自由與舒適。互動性極高的仿真駕駛位上,觀眾不僅感受到了高科技為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也將肥西人勇於探索,用科技手段提升鄉村競爭力,打造高科技縣區的決心看在眼裡。
合肥文博會自舉辦以來,為合肥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不竭動力,催生了華米科技、安達創展等一批文化企業和品牌,不僅讓擁有良好發展理念的信心企業被外界所熟知並日益發展壯大,更是以文化為媒介和載體,將合肥人紮根民族、勇於創新、堅守「工匠精神」的美好品質展現出來,奏響了合肥文化產業的華彩樂章,書寫了屬於安徽人自己的雋永奮鬥史。
江淮晨報全媒體發布中心出品
記者/孫皞乾攝影/李福凱 高博
編輯/孟慶超
轉發擴散!記得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