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餐廳》的老年服務員:
初次失憶,請多多關照
空巢與失智,幾乎是大多數老人,在步入古稀之年後面臨的最大困境。缺乏溝通、記憶缺失,阿爾茨海默病無疑是一場始於暮年的記憶戰爭,在這場「戰場」中,幾無勝利的可能。
而在綜藝《忘不了餐廳》中的每一個人,都正在試圖與這個疾病作對抗:從鏡頭前的五位認知障礙老人,到黃渤等節目組成員。《忘不了餐廳》第一次將疾病放置在了聚光燈下,意圖構築起一條患者與社會之間交互的通道。
或許回到現實,老人們的記憶依然會隨著時間的洪流而退,但愛與理解早已通過節目中的點滴融入了他們生活中的日常——而這才是延緩認知障礙的良藥。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 實習生羅煜森
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 通訊員 婷婷
「忘不了餐廳」坐落在深圳較場尾的一個海邊度假村內。這是一家由五名認知障礙老人當服務員、黃渤、宋祖兒等明星當店長的特殊餐廳。餐廳的面積不算太大,約一百來平方米,有院子、草木、小貓小狗,門前還開著燦爛的康乃馨。木色與白色相間的主體建築,讓整個餐廳顯得亮堂堂。
餐廳於今年3月開始正式「營業」,往來的客人便絡繹不絕。由於老人們的病症,客人們偶爾會被上錯菜或漏菜,但結束用餐後,幾乎每個人都會帶著善意離開。儘管節目結束後,餐廳逐漸清靜了下來,但藉由這一家小小的餐廳,認知障礙與阿爾茨海默病等看似普通實則往往普遍被誤解的病症,卻開始與社會大眾有了連接:人們得以進一步理解這類病症,老人則得以放下「病恥感」,嘗試融入社會。這便是《忘不了餐廳》這個節目邁出的第一步。
正如胡公英所說:「我們從未失去過希望,我們再次投身於社會,來證明我們有存在的價值。我們熱愛生命也愛我們的孩子和親人,同時也享受人生,這就是我們來這工作的原因。這是一種嘗試,是為了告訴和我們一樣的老人們,不能把自己關在家裡,然後等待著死亡降臨,我們要走進人群,加入社會,這才是我們的目的。」
近日,廣州日報記者採訪了節目製片人林愛西及五位老人的跟拍導演。聽他們講述了老人們背後更多感人的故事。
初衷:被忽略的龐大群體
第一次去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進行調研之後,林愛西便決定了要做一個節目,關於認知障礙老人。
在與認知障礙專家進行的長達四小時的交流之中,她聽了無數個關於認知障礙的真實案例與病因分析。生活孤獨、缺乏溝通,這些都會成為老人們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的誘因。走出醫院大門,林愛西聯想到了很多,恐慌、內疚、自責,頓時眼淚便繃不住了。而當她回過頭去,竟發現同行的團隊夥伴們竟無一例外地拿起電話給家裡老人打起了電話。
那一刻起,林愛西有了做這檔節目的決心。「或許大家都以為老人變糊塗是屬於正常現象,但是他們忘事、情緒化,實際上都是他們的身體在向子女發出『求救信號』。」林愛西說,而做這檔節目,無非是希望讓大家了解到認知障礙的狀態,「不要等老人走丟時才發現問題所在。」
林愛西給出了幾個數據:一是,認知障礙漏診率高達70%;二是,中國患有不同程度認知障礙的群體高達5000萬,其中有800萬到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患者、700萬到800萬血管性認知障礙患者、3100萬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而在這一組數字的背後,正是一群我們看不到的龐大群體。「我們很迫切地覺得,應該做這樣一件事,讓大家知道,對待認知障礙應該早篩查、早幹預、早治療。」林愛西說。
然而找到這個被隱藏的特殊群體卻並不是一件易事。《忘不了餐廳》出品人、恆頓傳媒董事長曾榮曾在知乎這樣寫道:「他們的確無法直接接觸到,需要通過醫院、醫生、社區、養老院等組織的層層介紹以及通過家屬的層層『盤問』,才能見到他們。這讓我們更加意識到,這其實是一個非常脆弱的群體。」
對抗:擺脫病人的角色
「大多數患病老人都會存在病恥感。」林愛西在採訪中稱。忘詞、聽力下降、語言障礙的問題,讓老人們怯於交流;出鏡、餐廳服務工作,更是讓家人們顧慮重重。「然而,患認知障礙的老人,真的都那麼『慘』嗎?」
為此,節目組一共探訪了1500多位患病老人。「我們發現大部分老人是希望走出去,與社會進行溝通的。只是因為疾病,他們更多是被家人或自己關在了家裡。」選角導演、李君滬的跟拍導演劉琪說。
劉琪介紹,李君滬來自上海,今年69歲,此前是由於小腦腔梗誘發認知障礙。李君滬是一名儒雅、高知老人,在節目中,他更是表現出極強的計算能力。但認知障礙讓他的記憶力開始出現問題,「他認為,以前自己那麼優秀,如今卻患上『中風』,索性就把自己關在了家裡;老伴兒擔心他走丟,也同樣是不讓他再出門。」
認知障礙切斷了李君滬的社交。事實上,這也是大多數患病老人的日常。孫麗君來自東北,是一個典型的「東北女人」,患阿爾茨海默病兩年。兩年前,她還堅持在婦產科主任的崗位上,因為生病,她主動提出了退休。赤腳醫生出身的她,年輕時養活著家裡人,因此不論是在工作或生活中,都極為要強。阿爾茨海默病卻讓她開始變得健忘、容易「情緒化」;加上社交圈子單調,孫麗君逐漸將自己「封閉」了起來。
在節目中,老人們卻都表現出來他們的另一面。李君滬會熱心地幫助其他老人分擔工作,還愛與客人搭話,時不時還會喜歡往海邊的人群中跑,「看有沒有人認出我」;孫麗君更是表現出「少女心」的一面,她給自己取花名為「公主奶奶」……
其餘幾位老人,也均是如此:81歲的李東橋是一名退伍軍人,患輕度認知障礙一年半,在家人眼中,他不苟言笑,頗為嚴肅,但實際上,他卻一直有在努力寫日記,在日記本中記錄子女、孫輩的故事,以對抗記憶「橡皮擦」。69歲的譚少珠,來自廣州,患認知障礙一年八個月,略有語言障礙,卻總能用笑容溫暖身邊的人。79歲的胡公英,患阿爾茨海默病10年,更是一直在積極對待生活,在老年大學教英文,在家裡舉辦英語沙龍,邀請學生一同彈琴、唱歌。
嘗試:「我也是個有用的人」
胡公英無疑是一個奇蹟,她與阿爾茨海默病已對抗了十年之久。在選角導演房潤嘉見到胡公英時,她幾乎不太相信,這是一位「阿爾茨海默病」老人。優雅的穿著舉止、流利的英文、清晰的邏輯,這是胡公英奶奶給所有人的第一印象。
胡公英畢業於中山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系,通曉四國語言。曾經她當過翻譯,也當過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英語老師,也是USC訪問學者……屬於高級知識分子的她,在十年前,因為一次突然找不到回家的路,出現記憶斷片。在前往了兩家醫院後,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最初她並不能接受這一事實。「那一陣子,胡公英也有崩潰大哭過。」房潤嘉稱。
但女兒和醫生給了她信心,女兒想著:「要盡一切辦法,照顧好媽媽。」而醫生則告訴她,「阿爾茨海默病」。胡公英是一個對於自己的健康,有著極高警覺性和防範意識的人,她不願意自己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洪流而退,因此開始努力調整心態,嘗試去學語言、記詞彙,甚至會嘗試年輕人喜歡的RAP。
「她幾乎是在用100%的努力在學習。」而她越是用力,房潤嘉便越能感受她對生活的渴望。「有時在拍攝之餘,她會突然問我們一個單詞,只有在那個時候,她的臉上才會短暫地出現落寞的神情。畢竟那些單詞,曾經是她最為熟悉常用的。」慶幸的是,胡公英一向懂得寬慰自己,她常愛說這樣一句話:「笑也這麼過,哭也這麼過,那為什麼不笑著過呢。」這種情緒似乎也逐漸在幾位老人中蔓延開來,感染著其他人。正如老人們在工作完之後會說的:「原來,我也是個有用的人!」
變化:「我們要走入人群」
結束了《忘不了餐廳》的錄製後,大家的生活又回到了各自的軌跡。雖然拍攝只持續了短短幾個月,但似乎卻給老人及整個節目組的人,都帶去了不小的變化。
此前的孫麗君容易情緒化,也會因為網絡上網友們對她的誤解而四五天睡不著覺;但現在的她,也開始關注起自己的情緒、反思自己的行為,並學著去向其他人傾訴。她也不再將自己關在家裡,而是報了一個模特班,打算以後「走出去」。
胡公英則開始不去刻意掩飾自己的「遺忘」。起初,她並不太希望大家知道自己患阿爾茨海默病,只有她女兒和幾位好友知道。這讓房潤嘉起初有些擔心,會否節目播出後,周圍的人對她的看法會讓她情緒無法紓解:「但沒想到,她後來可以非常樂觀地去看待這件事情,並且會主動向陌生人分享自己的疾病和心路歷程。這讓我們所有人都感到很驚喜。」
如今,胡公英回到了她的老年大學。一天,她照常去老年大學上英文課,走上講臺後,突然臺下一個學生起鬨:「胡老師,您真棒!」隨即,教室裡便響起了一陣掌聲。
胡公英站在臺上笑了半天,她第一次感覺到,經過這次節目錄製之後,不僅她對疾病更為坦然,人們也開始理解不同的聲音了。
如今的她,依然樂於時常在家舉辦音樂沙龍,老人們聚在一起彈琴唱歌,聊到「阿爾茨海默病」,大家多會互相鼓勵和支持。面對理解,似乎遺忘聽起來也沒那麼「可怕」了。
而李君滬的日常似乎卻沒有太大變化,依然時不時會有突如其來的「撒狗糧」。劉琪曾在後期採訪過李君滬與他的妻子小俞兩人的愛情故事,對於未來,李君滬說他只有一個願望:「我希望自己健康,陪她走完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