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哈佛路》:雖然我的童年沒人照顧,但我學會了照顧自己

2020-12-18 梁良公子影評

有多少人每次填寫簡歷時,寫到家庭背景的那個部分,會不容分說地無法下筆,甚至是胡編亂造。

可是這又是為什麼呢。無論父母是怎樣的人,毋庸置疑的是,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給予你生命,將你撫養成人。

雖然此刻說出這番言論,我的內心也是掙扎的。但是我堅信此刻的我,進一步懂得了父母的意義,原生家庭環境的意義。

而我的思想上的這個進一步的認識,是《風雨哈佛路》為我帶來的。

1、可以將這樣的經歷自序出來,需要內心的無比強大

《風雨哈佛路》,又名《最貧窮的哈佛女孩》,是一部紀錄片。

整部電影不到一個小時。主人公用自序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生活。

生活在美國的女孩,出生在一個父母都吸取致幻類藥物的家庭中。從小就見證了媽媽的抽搐,父母的打架、得了愛滋病的父母痛不欲生。用主人公自己的話說:「我的身邊沒有好人,他們不是吸取致幻類藥物就是以出賣自己的身體賺錢。」

面對這樣的生活經歷,很多人都會將自己定義或將他人定義。

這樣的環境中養出的孩子不會是什麼好孩子的、你看她的父母就知道她是什麼樣的人了。

是的,很多人的家庭背景就決定了一輩子。可是也有人用自己的一輩子走出了這個家庭。

此部作品的主人公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怎麼樣的家庭背景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要為之行動、我要改變,我要爬出這個圈子。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樣的,都渴望被照顧,被關注。

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是一樣的。「父母只是患病了,暫時需要我的照顧,等他們好了就可以照顧我了。「這是多麼天真又讓人憐憫的幼稚想法啊。

可是這種想法不但伴隨著主人公的童年,甚至直到高中時期,那個時間,媽媽去世了。

得知媽媽去世的一瞬間,似乎打破了主人公的所有幻想,媽媽被簡單的埋葬,沒有任何儀式,沒有墓碑甚至是沒有默哀。

就這麼簡單的、無聲無息的離開了。似乎世間的一切都與她沒有關係,她根本就沒有出現過一樣。

主人公期待的照顧與關心,真的不會再出現了。

也許就是躺在媽媽的棺材上的時候,主人公想到的,要改變、要爬出這一切的吧。

2、問題是用來解決的,或者就是用來任命的

故事真的是很真實,或者是說太真實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有這種經歷。

很多人都是需要靠上學來改變命運的。尤其是年輕人。未成年人改變命運都是靠學習。

如果每一個年輕人,在當下的年紀就可以想到,上學是為了改變命運。最後的結局也必定是改變了人生的。

曾經的我也曾想過靠著學東西改變命運,雖然那個時間還是處於懵懂的狀態。

當你在上學的時候,會接觸到很多碰壁的時刻。

在我上學的時候也是遇到很多問題,比如學校不收你。

在求學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很現實的問題,有很多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很現實的問題,這些是實際問題,是需要客觀去解決的。

比如劇中的主人公在面試到公立高中之後,學校要求提供的監護人的住址以及聯繫方式。對於一個無家可歸的人,這是多麼難得事情,可是辦法總比問題多,最後在父親的幫助下,解決了。

3、發現不一樣的世界,想要走進就要努力去爭取

當你足夠努力的時候,你才會發現,原來世界如此寬容。一切都好像在給你讓路。一切都變得善良美好起來。

對於正常孩子而言,每一個部分都不是問題。可是對於她而言,任何一個小程序上的操作都是問題。

她自己本身又沒有可以利用的資源,沒有可靠的父母。她身邊的朋友都是任命的狀態,就沒有跟她在一起,做到用心去改變這一切的。

任何一種改變都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在我們對社會的認知都是有限的情況下。

物質上以及精神上都是貧瘠的。也許這個時候可以有出生牛犢不怕虎的勁兒,但也是會有對未知的一切都是恐懼的無助的。特別是當自己接觸到的都沒有積極的事情的時候。

媽媽的去世,讓主人公開始行動,不但從思想上,行為上也開始改變。換了學校,要與大家一樣,有個正常的學習環境。

直到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成績是第一名,並且被獎勵到華盛頓遊玩。

走進哈佛校園,看著校園中那些高高在上的每一位學生,那崇高於頭上的建築,那一刻必須成為這其中的一份子的心就砰砰地跳起,用力地告訴自己,我可以。

相關焦點

  • 《風雨哈佛路》,我相信我可以成功,我只是需要一次機會
    看《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的起因,其實是因為在抖音不小心刷到了電影片段,想著練習英語聽力和口語,便找資源看了看。可能是看英文電影少的緣故。我覺得女主人公(The Liz Murray)的自信是由內而發的。
  • 風雨哈佛路:貧民窟女孩的哈佛逆襲之路
    #風雨哈佛路而對一般學生而言,哈佛大學好像是一個望塵莫及的理想。如果有這樣一個學生,她的母親是精神病、眼瞎之人以及還是癮君子。她爸爸找不到工作,窮,和媽媽一樣是偽君子。而她自己,因為家中貧困,通常只能在垃圾堆中找殘羹剩渣來支撐生活。
  • 評《風雨哈佛路》:不夠勵志的勵志片,這幾點還有改善空間
    我一直都挺喜歡勵志電影的。這些影片傳遞的正能量總是容易讓人感動,振奮人心,甚至能真的影響到觀眾的生活。最近,我看了《風雨哈佛路》,這是2003年的勵志片。不過,看電影的時候,我總是想到2006年的勵志片《當幸福來敲門》。趁此機會,咱們不妨通過影片的對比,來聊聊《風雨哈佛路》。(一)怎樣才算勵志?
  • 《風雨哈佛路》告訴你,去圖書館沒用,你得先說服你自己
    很多時候,小編想,這世上能夠阻礙人的是現實還是人心,想了很久,還是覺得人心最是能夠摧毀一個人,也最是能夠支撐一個人;就好像《風雨哈佛路》中堅韌的麗斯,就好像尋常生活中奔波勞碌的我們;而在《風雨哈佛路》中,麗斯不顧一切的前行來自於心中的堅持,這份堅持太過難得,尋常人少有這樣堅強的。
  • 《風雨哈佛路》——不要放棄尋找你的光
    《風雨哈佛路》這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影片於2003年4月7日在美國上映,其講述了女主主角麗茲在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之後,憑藉著自己的努力進入哈佛校園的故事。麗茲生活在一個父母都是癮君子的家庭。從8歲開始,為了活下去,她不得不和姐姐一起上街乞討,有時候她不得不像個大人一樣去照顧自己的父母。
  • 你看懂風雨哈佛路呢嗎?
    電影《風雨哈佛路》演繹了一個非常貧苦的女孩Liz,通過發奮讀書擺脫不良家庭,考入哈佛大學的勵志故事。《風雨哈佛路》的主角是Liz,她媽媽是個吸毒的,Liz在15歲時媽媽死於愛滋病。她爸爸沒有賺錢能力,進了收容所。Liz連這樣一個貧困苦難的避風港也失去了,從此開始流浪,後來她意識到不能再這樣混下去,要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她用真摯的語言打動了校長,給了她繼續學習的機會。在這樣一個苦難深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並且最終考入了哈佛大學。
  • 《風雨哈佛路》無法選擇出身,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部超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影片中的女主角麗思(Liz)就出生於泥淖之中,但她憑藉自己的努力,最終擁有了一個完美的人生。麗思出生於特別糟糕的家庭。
  • 風雨哈佛路:豆瓣8.1,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悲哀就是自己放棄自己
    很多勵志電影就像是一碗濃濃的雞湯,它和那些帶給人力量的文字一樣只是空有一腔激情,它可能讓你在短暫的時間內感到正能量滿滿,卻很難讓人在一些事情上做到長久的堅持。唯獨這部電影始終讓我覺得,只要我還沒有放棄自己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這部電影就是《風雨哈佛路》。
  • 《風雨哈佛路》:說它是毒雞湯的人,一定沒有認真看電影
    重刷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風雨哈佛路》,我發現了女主角成功的4個秘訣。麗絲出身在一個非常糟糕的貧民窟家庭。有多糟糕?父親是癮君子,對家漠不關心。母親也是癮君子,並且年少時被自己的獸父侵犯過,導致精神分裂、酗酒。這樣的父母,何談照顧孩子,他們自己都要人照顧。8歲的麗絲,只能靠翻垃圾箱和上街乞討維持生存。她總是渾身髒臭,喜歡上學,卻總是被同學異樣的目光勸退。
  • 《風雨哈佛路》:以麗茲為例,探究孩子「習得性無助」的解決方法
    關於孩子的&34;,家長們可以去看一部電影《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闡釋了關於女孩麗茲如何克服生活中重重困境,最終成功被哈佛大學錄取的故事,揭示了困境對人生的影響。《風雨哈佛路》中麗茲面對的苦難和失敗並不微小,相反地,都是&34;,比如,母親患病、精神失常,後來母親去世,父親吸毒無法撫養自己,自己也過上流浪的生活,但是她始終對生活充滿了希望,這些磨難對她來說並不是阻礙她成長的絆腳石,她不會因此而喪失自己的意志。
  • 跨媒介閱讀 |《風雨哈佛路》:努力使夢想之花盛開
    本周一起走進電影《風雨哈佛路》——《風雨哈佛路》 改編自莉絲·默裡的親筆傳記,講述了命途多舛的莉絲·默裡通過自我奮鬥實現人生理想的故事。莉絲的父親吸毒且無所作為,母親不僅吸毒,同時患有精神分裂症。家庭的不幸帶給小莉絲的是無助、恐懼、飢餓與歧視,但她仍拼命維護家庭與母親,直到 15 歲時母親去世,帶給莉絲痛苦的同時也帶給她對生命的思考。
  • 「照顧得了別人的孩子,我卻沒辦法帶好自家孩子」園長媽媽的講述
    外在環境難以控制,挽起袖子自己辦幼兒園。1.「照顧得了別人孩子,我卻沒辦法帶好自家孩子」萬事開頭難,所有的項目都要親力親為,陪伴孩子的時間自然得不到保障。好不容易暑假全家去旅遊,結果一路上爸爸電話不斷,逼不得已只能在酒店工作。
  • 三個角度看《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和《風雨哈佛路》相似精神價值
    那仰望星空的人,必定內心藏著生生不息的,夢想和希望。「這是我讀完小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和看完電影《風雨哈佛路》後,腦海裡想到的第一句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電影《風雨哈佛路》,講述的是主角利茲在毒品、愛滋、飢餓充斥的環境中度過童年,經歷了街頭流浪、撿垃圾、偷東西的顛沛流離後,最終跨越命運的艱難和困境、靠一己之力進入最高學府哈佛大學的自我成長之路。
  • 《風雨哈佛路》敲響你沉睡的心靈!
    記得小編看《風雨哈佛路》的時候,心情無比沮喪,雖稱不上萬念俱灰吧,但也是極度鬱悶,看完之後我都想嘲笑自己,自己的苦惱煩悶跟麗莎相比真的不及十分之一,於是乎,小編又重新復活啦!這個電影到底有多大魔力呢?讓我們品嘗一番。
  • 《風雨哈佛路》告訴你如何度過逆境
    她的生活明明狼狽不堪,但仍惦記著她媽媽,她愛她,像個媽媽一樣照顧她的媽媽。不管流浪多遠多久,總會時不時回去看她。在她看來,媽媽在哪,家就在哪。直到有一天,她媽媽終於走了,死於愛滋病,她感覺被生活甩了兩巴掌,清醒過來了。她爸爸在收容所,沒有房子住,媽媽死了,外公將她趕出門。她的生活到了谷底,她知道,她再不掙扎就真的沒有機會了。
  • 「對不起,我們分手吧,自己都照顧不好自己,怎麼照顧我?」
    「對不起,我們分手吧,自己都照顧不好自己,怎麼照顧我?」我的前女友也就是我現在的老婆曾經對我說過的話。我是一名銷售,三餐不定時,早餐幾乎都是路邊隨便買個饅頭就對付了,有時早餐當午餐,午餐當晚餐地吃,久而久之鐵打的胃也受不了,導致經常胃痛要吃胃藥;有時晚上更是疼得睡不著覺,去醫院醫生也說要三餐定時吃飯,不要不吃,更不能亂吃;但是因為工作原因,導致越來越嚴重,女朋友也離我而去。
  • 《風雨哈佛路》:掉進一個生活的深淵,要怎麼去規劃人生?
    《風雨哈佛路》有時間看看《風雨哈佛路》吧!《風雨哈佛路》對於我來說每一次去看都會有不同地感受,就像我們在不同的時期去看同一本書的時候,所領悟到的道理都是不一樣的。《風雨哈佛路》在我們看來不現實的都在她身上發生了,是奇蹟又似乎情理之中,她抓住每一次微小的機會,將這些機會組成每一種可能,努力去,初實現自己的夢想。
  • 《風雨哈佛路》草根逆襲:命運面前,你是低頭抱怨還是迎難而上
    電影《風雨哈佛路》裡的主人公莉絲是一個勵志的人物。於是她自薦上學,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連刷碗的時候都在看書,花了2年的時間讀完了別人4年的高中課程,爭取到了紐約時報的獎學金,考進了哈佛,也得到了在紐約時報工作的機會。這個主人公在現實中原型是美國人莉絲·默裡,出生於貧民窟,卻憑藉著自身頑強奮鬥考上了哈佛,最終改變了自己出生底層,生活不堪的命運。
  • 學會強大自己,學會照顧好自己,遠勝於去打擾任何人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諸多,起起落落,沉沉浮浮。但當你感到很難,當你陷入低谷,當你走投無路時,千萬不要奢求得到他人的幫扶,也不要企圖得到他人的憐憫。學會強大自己,學會照顧好自己,遠勝於去打擾任何人。雖然發現了,但是大家都有自己的苦難,有時候,想要幫助你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所以,與其依賴他人,不如加強自己。與其去別人的護佑,不如去做自己的守護神。學會自己的眼睛,而不是對他人的不切實際的幻想。
  • 中國版「風雨哈佛路」:哈佛學霸Molly的求學經歷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她畢業於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曾擔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外聘教師,但她有一個你無法想像的起點:她父母幾乎都是文盲,小Molly 9歲起就為自己的學費擔憂、奔走,去哈佛讀書的學費也是自己籌款而來的! 從一個普通的客家女孩到哈佛學生會的主席,她的經歷就像一部中國版的《風雨哈佛路》。客家人堅韌的品格,不屈不撓的闖勁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