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每次填寫簡歷時,寫到家庭背景的那個部分,會不容分說地無法下筆,甚至是胡編亂造。
可是這又是為什麼呢。無論父母是怎樣的人,毋庸置疑的是,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給予你生命,將你撫養成人。
雖然此刻說出這番言論,我的內心也是掙扎的。但是我堅信此刻的我,進一步懂得了父母的意義,原生家庭環境的意義。
而我的思想上的這個進一步的認識,是《風雨哈佛路》為我帶來的。
1、可以將這樣的經歷自序出來,需要內心的無比強大
《風雨哈佛路》,又名《最貧窮的哈佛女孩》,是一部紀錄片。
整部電影不到一個小時。主人公用自序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生活。
生活在美國的女孩,出生在一個父母都吸取致幻類藥物的家庭中。從小就見證了媽媽的抽搐,父母的打架、得了愛滋病的父母痛不欲生。用主人公自己的話說:「我的身邊沒有好人,他們不是吸取致幻類藥物就是以出賣自己的身體賺錢。」
面對這樣的生活經歷,很多人都會將自己定義或將他人定義。
這樣的環境中養出的孩子不會是什麼好孩子的、你看她的父母就知道她是什麼樣的人了。
是的,很多人的家庭背景就決定了一輩子。可是也有人用自己的一輩子走出了這個家庭。
此部作品的主人公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怎麼樣的家庭背景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要為之行動、我要改變,我要爬出這個圈子。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樣的,都渴望被照顧,被關注。
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是一樣的。「父母只是患病了,暫時需要我的照顧,等他們好了就可以照顧我了。「這是多麼天真又讓人憐憫的幼稚想法啊。
可是這種想法不但伴隨著主人公的童年,甚至直到高中時期,那個時間,媽媽去世了。
得知媽媽去世的一瞬間,似乎打破了主人公的所有幻想,媽媽被簡單的埋葬,沒有任何儀式,沒有墓碑甚至是沒有默哀。
就這麼簡單的、無聲無息的離開了。似乎世間的一切都與她沒有關係,她根本就沒有出現過一樣。
主人公期待的照顧與關心,真的不會再出現了。
也許就是躺在媽媽的棺材上的時候,主人公想到的,要改變、要爬出這一切的吧。
2、問題是用來解決的,或者就是用來任命的
故事真的是很真實,或者是說太真實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有這種經歷。
很多人都是需要靠上學來改變命運的。尤其是年輕人。未成年人改變命運都是靠學習。
如果每一個年輕人,在當下的年紀就可以想到,上學是為了改變命運。最後的結局也必定是改變了人生的。
曾經的我也曾想過靠著學東西改變命運,雖然那個時間還是處於懵懂的狀態。
當你在上學的時候,會接觸到很多碰壁的時刻。
在我上學的時候也是遇到很多問題,比如學校不收你。
在求學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很現實的問題,有很多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很現實的問題,這些是實際問題,是需要客觀去解決的。
比如劇中的主人公在面試到公立高中之後,學校要求提供的監護人的住址以及聯繫方式。對於一個無家可歸的人,這是多麼難得事情,可是辦法總比問題多,最後在父親的幫助下,解決了。
3、發現不一樣的世界,想要走進就要努力去爭取
當你足夠努力的時候,你才會發現,原來世界如此寬容。一切都好像在給你讓路。一切都變得善良美好起來。
對於正常孩子而言,每一個部分都不是問題。可是對於她而言,任何一個小程序上的操作都是問題。
她自己本身又沒有可以利用的資源,沒有可靠的父母。她身邊的朋友都是任命的狀態,就沒有跟她在一起,做到用心去改變這一切的。
任何一種改變都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在我們對社會的認知都是有限的情況下。
物質上以及精神上都是貧瘠的。也許這個時候可以有出生牛犢不怕虎的勁兒,但也是會有對未知的一切都是恐懼的無助的。特別是當自己接觸到的都沒有積極的事情的時候。
媽媽的去世,讓主人公開始行動,不但從思想上,行為上也開始改變。換了學校,要與大家一樣,有個正常的學習環境。
直到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成績是第一名,並且被獎勵到華盛頓遊玩。
走進哈佛校園,看著校園中那些高高在上的每一位學生,那崇高於頭上的建築,那一刻必須成為這其中的一份子的心就砰砰地跳起,用力地告訴自己,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