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係果然是千古難題。
看到一個剛生了孩子的媽媽,在某平臺上求答案,說她的孩子剛出生時候沒起小名,就叫寶寶、寶貝。她婆婆總是稱呼孫子為「我的寶貝」,說「我寶寶怎麼樣」。
這種稱呼的讓這位新媽媽非常反感,用她的原話說叫「膈應」。三個月的時候,她給孩子起了個小名,讓婆婆也這麼叫。但婆婆雖然嘴上答應,但稱呼上卻還是照舊。
這讓這位新媽媽非常煩惱,覺得以後天天聽到會鬱悶死,請網友幫忙想辦法,有沒有什麼高情商的處理方式。
很多網友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有的說可能是因為產後激素問題,有的說可能是因為跟提問者小時候的成長經歷有關,還有人感嘆現在婆婆難當,也有認為提問者玻璃心的……
大概是批評者多了些,提問題的媽媽又來補充,說「我問的是有沒有方法,沒有問你們我這種想法對不對。」
在我看來,這或許可能與產後激素有關,讓新媽媽非常敏感。但也有可能,其實就是內心深處討厭婆婆。要是討厭一個人,那聽她說話,一定能挑出很多不順耳的地方。
如果是關於孩子,會顯得更突出一些。
有些婆婆也確實有和孩子媽媽「搶」孩子的表現,搶關注,搶親密,會讓孩子媽媽更反感。
很多婆媳之間,也就是維繫表面上的融洽或相安無事,真要說像親母女一樣,可能性很小。
就問問自己,如果是親媽這樣做,還會不會像婆婆這樣被極度反感。
但是,不能既想讓別人幫忙帶孩子,又要讓別人凡事都聽自己的,連說話方式都要被檢查。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習慣。
人與人之間相處,之所以稱為「磨合」,就在於有時這個人讓步,有時那個人讓步。大家找到一個可以繼續相處下去的平衡點。
有些事自己不方便明說的,可以讓孩子爸爸代勞,提醒婆婆一下。但如果說了並沒有用,那可能是人家婆婆自己心裡也有看法。也還是得給人最基本的尊重。
如果實在忍受不了,那就自己帶孩子。
讓別人幫忙帶孩子,在帶來一些便利的同時,勢必也會帶來一些不便之處。不能對好處照單全收,對自己不喜歡的就完全不接受。
就像有些人,讓父母安排工作、讓父母買婚房買車,但是又拒絕父母幹涉自己的工作和感情。可能嗎?
不接受別人的幫助和好處,在拒絕別人的缺點時,也能硬氣一些。
看到提問的媽媽最後補充「我問的是有沒有方法,沒有問你們我這種想法對不對。」
也讓人覺得有些啼笑皆非。
我只要你們幫我想辦法,不需要你們評價我對不對。
我只要父母幫忙買房買車,不需要他們幹涉感情和婚姻。
我只要婆婆幫忙帶孩子,不需要她表現出一些讓我看不順眼聽不順耳的地方……
看起來都是差不多的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