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供給學派經濟學家:為應對中美貿易衝突亟需在部分領域實行零關稅
作者 商灝
近期公布的部分數據似乎表明,支撐中國經濟提質增效、行穩致遠的有利因素正不斷增多,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穩中更優」的態勢得以保持。中國經濟踏入今年的「下半場」,如何出色發揮?高質量發展之路如何行穩致遠?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今天舉行了以此為主題的2018年第二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多位新供給經濟學家在會上建議:堅持去槓桿,但不要忘記初心,不要忘記補短板。不要忘記高質量發展要依靠實體經濟的初心,不要忘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要特別關注企業部門融資和籌資困難的現實問題。對於如何有效應對中美貿易衝突,學者們提出,應當在部分領域立即實行零關稅。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稱,當今世界是比降稅,誰降得快、降得多,才讓所有的微觀主體、有效微觀主體積累多,積累多了可以投向新經濟,讓新經濟發展得更快。所以他認為,微觀主體層面今天的取勝之道在於新的數位化時代繼續秉承交易成本最低的邏輯,把自己從產品端的競爭過渡到要素端的競爭,到全球化的競爭,到數位化時代的競爭,讓交易費用最低。所以他還認為,最根本的在於宏觀主體要清楚,趕快零關稅,趕快減稅。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馮俏彬也認為,當下,降低稅負的整體水平特別重要。一是現在財政收入大幅上升已經給社會帶來強烈刺激,但這種情況並不是今天才發生的,實際上早在前一兩年已經出現了,只是不像今天這樣引人注目而已。二是昨天剛剛公布國地稅的合併方案,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在國地稅合併到位之後,社會保險、政府性基金、非稅收入要按照「成熟一批、轉交一批」的原則交由稅務部門徵管,這意味著以後的徵管力度還會大大加強。所以,在徵管技術和徵管水平大幅上升的情況下,如果不把原來偏高的名義稅率降下來,那就意味著稅收收入還會增加,社會負擔還會加重。降低稅(費)率水平,已經迫在眉睫。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王廣宇認為,作為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和吸納就業的蓄水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對於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當前形勢卻尤為堪憂。從銀行信貸看,受調控政策和實際形勢影響,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尤其是低信用等級的民營企業融資條件明顯收緊,資金周轉困難,違約不斷。數據顯示,我國金融機構存款餘額增速下降到10%以內,2018年6月存款餘額增長僅為8.4%,存款增長乏力。加之銀行放貸存在對民營企業的歧視,雙重擠壓導致民營企業獲得銀行貸款難上加難。針對當前形勢,他呼籲應該積極採取多項措施,緩解實體經濟融資緊張局面,避免民營經濟萎縮對經濟造成下行壓力。因此他提出三點建議:第一,政策要有定力,信號要明確,規則要清晰;第二,堅定推動金融市場改革,不斷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第三,著手減輕民營企業稅費負擔,給予同等待遇,而不是進一步弱化其市場主體地位。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分析說, 下半年和今後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外部的衝擊和影響,其連鎖反應值得特別關注。十分敏感的股市和匯市,可能會比實際估量的影響大,表現為升級狀態,特別是某些短期的衝擊,可能把經濟問題社會化——我們當然要時刻注意因經濟問題的社會化和政治化帶來的可能衝擊,對此要高度警惕。很多未知變化來臨的時候,我們只能是被動的,只能力求有騰挪預案,力求防患未然地儘量做一些應急準備,和及時的應急處理。
賈康還談到了新經濟概念下的新零售,認為現在有了種種新的業態、新的商業模式,關於「網際網路+」線上線下結合。「我們最近調研中有深刻的印象:這個新的階段正在到來,電商概念已經模糊,以後不好叫電商了,都是線上線下結合的,這種變化日新月異。海爾金控的產業投行概念,前些時候我接觸到這一概念後,作為研究者認為應該做高度肯定性的評價:投行過去認為就是金融操作,幫助一些企業完成上市,而現在海爾金控創新發展中,對應的產業一直可以對應到農村,對應到鄉村振興裡分散的農戶,在這方面形成有效供給,結合著企業管理方面他們所謂的人單合一等等創新理念和一整套供給管理方案,這些創新非常值得我們在已有的基礎上,繼續深化和擴展。」
青島市金融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王鋒表示,新金融要落在新實業、落在產融結合上,無論強調金融多麼重要,其具有的這種核心的金融作為經濟的血脈的作用還要得到發揮,最需要賦予整個國民經濟機體健康可持續發展。金融的出發點和歸宿都要落在實體經濟發展的升級換代上。最近一些熱點話題聚焦在金融一些監管措施上,包括這些監管措施所帶來的金融機構本身的動作或者行為,能不能真正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小微企業、服務民營經濟,最終服務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這都是關係到中國長遠的經濟發展和改革轉型能否成功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
海爾集團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譚麗霞向與會者介紹了海爾的企業實踐,並表示,在新時期背景下,同樣要理性面對當下挑戰,其中首要問題便是如何滿足日益多變的用戶需求,為其打造更佳的用戶體驗。由需求驅動產能投入是當下產業發展去庫存的有效前提。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市場環境相互交錯的影響下,產業升級更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探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說,中國現在處在一個最關鍵的經濟轉型期,轉型具有長期性,轉型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經濟的自我成長,既需要發揮市場的優勝劣汰作用,讓市場這種紀律發揮作用。同時,也要讓市場主體在這樣的市場環境裡實現自我的成長。所以,保證微觀主體,包括實體經濟,包括金融體系的自我成長是一個關鍵。在這個轉型過程中需要疏堵結合,更應該強調疏和堵的結合,在立的過程中實現破,在疏的過程中實現堵,在引導的過程中合力,在建設的過程中實現破壞。前門開的應該更加及時、更加充足,這樣使得市場的轉型是沿著這種正向的方向去的。經濟的調整跟我們大家想像中的還不太一樣,它不是一種損有餘補不足的過程,更多的是損不足而補有餘的制度強化過程,經濟調整過程中需要有正向的引導,需要形成共識,需要在前進過程中來化解風險,在前進過程中清除我們結構上的不合理,這個時候能夠形成正向的自我強化的機制;而不是在破的過程中立,不是在堵的過程中疏,這個時候有可能形成逆向的自我強化機制,這需要在形成正向自我強化機制的過程中消除這種不合理因素。
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行長徐諾金說,中國經濟現在面臨的一些問題其實與我們理論認識的偏差有關,在這種理論誤會下有很多政策還不到位或者搖擺,導致了今天的局面。他認為推動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無論是人力資本還是土地要素,或是技術創新,離開了真金白銀的投資都是空的,推動經濟增長的四大要素所有的資本投入都得圍繞人力、土地、技術創新進行。所以,我們不要簡單否定投資,不要把投資跟環境汙染,跟能源消耗,跟產能過剩,跟重複建設等同起來。
主辦方表示,自2013年創辦以來,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秉承開放包容、貫通中西的全球視野和時代責任感,致力於打造專業的民間智庫和創新的團隊。依託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成立了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兩個論壇依託理論聯繫實際,努力探索中國新供給經濟學,發展成為有重要影響力的新型民間智庫。5年多來,在基礎理論研究、決策諮詢、前沿重大課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該院推出的新供給經濟學理論著作、中國2049等重大課題,產生了很好的反響。2017年,研究院在我國社會智庫評選中脫穎而出,獲評「中國核心智庫」。據悉,近日,該研究院眾多專家歷時5年完成的重磅巨著《戰略與路徑-邁向2049的中國》正式出版。
華夏時報 —思想創造價值—
▶微信 | chinatimes
▶微博 | @華夏時報 @水皮
▶網站 | http://www.chinatime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