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喝杯茶吧?」
「喝茶?還是算了吧,我寧願去喝杯卡星巴克。」
這應該是時下年輕人大部分人的想法吧。中國茶在年輕人的心中被妖魔化,代表的是古板、刻板、老氣橫秋。
這也許就是你不喝茶的原因吧。
@小餅乾:怎麼說呢……我覺得喝茶,好像有點土的感覺
說到茶館,就會想到古色古香的裝潢,投中老年所好的閃瞎bulingbuling卡姿蘭大眼睛的金燦燦的茶葉包裝,年輕人自然敬而遠之。
@李明明 : 感覺茶好像很講究一下,我也分不清茶有什麼不同。
「茶好像都是一個顏色、一個味道啊,我品不出它有什麼不同。」
「看你視若珍寶的,不就是片兒葉子嘛。」
年輕人大部分都這樣想,外加那些茶葉的理論知識加起來有N座茶山那麼高,還有繁文縟節,早就把年輕人嚇跑了。
或許,你對茶挺有好感,覺得它代表了中國文化,也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是你也還是不怎么喝,為什麼呢?
@wuli丹妮: 平常我都很難買到好茶,也不知道什麼才是好茶。
超市裡賣的各色包裝琳琅滿目的茶,早就看花了眼,而且你可能會有一種看法是,超市能有什麼好茶,好茶自然是在茶葉店賣。或者朋友送了一些茶,好喝是好喝,價格卻貴的嚇人,讓你買,你能下的去手?買別的茶,你又沒有渠道。
相較之下,咖啡似乎更簡單,精品咖啡店如雨後春筍,超市裡也不乏還算「可以喝喝」的掛耳包。
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茶和咖啡是很像的。它們都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背後不乏有趣的故事,最好的茶和咖啡,都講究產地、風土、精製方式,衝泡時,水溫和水質也同樣影響最後的出品……只不過這些年,咖啡的大眾消費方式與整體形象,相對更符合年輕人的期待,更平易近人。
在美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喝茶。與舊金山遙相對望、全美生活方式風向標的紐約,亦是如此,茶已經進入他們的世界當中。在中國,喝茶也在越來越年輕化。
你會發現,喝茶並不一定複雜。茶盤是必須的麼?你是不是需要茶匙茶漏公道杯?和咖啡一樣,泡茶有很多種方式,而你只需要尋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種。
一壺滾水,投下一把嫩芽,香氣輕揚,曬著春光,抑或飽食無事,在辦公室的馬克杯裡扔下一個單一茶包,享受午後的恬靜,為自己的忙碌一天好好充個電。
對,茶包,還真不一定難喝。茶的角色,絕不僅僅是提神的飲料,還有靜心的魔力,那些或素雅或繽紛的現代茶包,拆開來時花香四溢,喝起來簡單又甘美,何樂不為?
輕鬆的獲得一杯好茶,在很多人的字典裡,是日常,更是享受。
我還想告訴你,茶很美好,還特別有意思。
譬如,很多人都愛武夷巖茶,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巖茶製作過程中,做青當中的搖青是怎麼一回事呢?搖青是巖茶初制過程中特有的精巧工序,這個環節幾乎能夠決定巖茶色、香、味、韻及「綠葉紅鑲邊」等特質的好壞。
搖的節奏慢,則茶青摩擦碰撞少,運動多,有利於茶青走水去澀。
搖的節奏快,則茶青摩擦碰撞多,運動少,葉細胞容易損傷,而產生酶促氧化,有利於誘發香氣。
因此怎麼搖,怎麼擺,搖擺的姿勢對不對,能不能搖擺到興奮點竟然都與最後的成品息息相關。
類似種種例子,不勝枚舉。
茶,並不僅僅是川音繚繞的龍門陣配角,更不僅是老舍筆下伴著京韻大鼓或評詞的香茗;伴著花香果香,那經久不絕的回甘,碧綠抑或湛紅的湯色,帶來舒展,帶來享受。坐聽風雨,榻曬豔陽,所需的,不過就是一杯好茶,輕衝猛泡,或淡或釅。
喝茶,是我們所希望能與你一起分享的美妙生活。
現在,你願不願意,坐下來和我喝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