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不等於進清北,高分等於自己擁有選擇權。天津703分考生放棄清華北大,選擇了南開大學化學專業,雖然聽到了一些支持他追求理想的聲音,但更多是勸退的說法,畢竟生化環材被譽為大學裡的「四大天坑」,未來就業困難,都是沒有「錢途」的專業。
這是2020年公開報導的第三位高分考生選擇冷門專業的例子,之前兩位分別是考了676分,位列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鐘芳榮,她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因為她的偶像是樊錦詩先生,她也想將來從事考古研究。另一位是來自上海市格致中學奉賢校區的張施,他的高考成績是610分(上海市高考總成績660分,數理化三科各150分,其餘六科選擇三科總分各70分),其中語文125分,數學140分,外語135分,選修的物理、化學、生物三科A+,但他的高考志願只填了一個:復旦大學哲學專業。
我們不該懷疑一個有理想,有目標的優秀學生,如果所有高分考生都只選擇清華北大,都只選擇金融、大數據、計算機等熱門專業,這恰恰是教育的失敗。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研究型大學從來不以就業為導向,從來不該在大學裡談就業;鼓勵科學家創辦企業,則是把其才華和智慧用到了錯誤的地方,清華八成狀元都去學了金融,大學裡的導向出了大問題。
一所包容性的大學就應該鼓勵學生擁有獨立的思想,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的發展。就像北京大學給鍾芳榮的寄語一樣,願你在北大考古,找到畢生所愛。能夠放棄清華北大,選擇冷門的專業,這本身就是興趣使然,這是出於對專業的熱愛,正如這位考生在接受採訪時所說:自己痴迷化學,雖然化學專業飽經批判,但自己就是喜歡,不試一試怎麼知道此路走不通?
最專業的學習興趣有多重要?可以通過一個典型的例子來說明。遼寧省2013年、2014年連續兩年的文科狀元都是同一個人:劉丁 寧。2013年,她的高考成績是668分,在家長和老師的建議下,她放棄了北京大學,選擇了香港大學,比較而言,那時候,香港大學排名較北京大學更靠前,也給了她四年72萬元的全額獎學金。
但是僅僅一個月之後,她就選擇了香港大學退學復讀。至於退學的原因,有很多說法,較為普遍的看法是她不適應香港的教育方式和文化氛圍,當理想和現實發生衝突時,選擇重新再來。但在某綜藝節目接受採訪時,劉丁 寧說出了真相:她的理想,是要學習和追求純粹的國學。去北京大學才能學到最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北大中文系打動人的,不只是浸潤書卷香的人文環境,更是前輩型範,師長傳承的人格修養(她在2014年北京大學中文系開學典禮上的發言)。
進入北大後她展現出了完全不一樣的學習狀態,2018年本科畢業後,她保研本校,繼續在追求國學的路上前行。
還可以舉一個身邊的例子。一位學生在大二分流選專業的時候,自己的意願也是選擇化學專業,但是他父母則希望他選擇金融,在他們看來,這個專業更容易實現就業,更有可能獲得高薪的工作。最後孩子沒有扭過家長,聽了他們的意見。但是在他心裡並不服氣,所以根本就不配合家長的願望,家庭矛盾不斷升級,學習上也開始懈怠,到大三時成績一落千丈,到了被退學的邊緣,父母此時才後悔不及,也不再幹預孩子的選擇,只希望他能夠順利畢業。
盲目追求熱門專業,就可能掉進這樣的陷阱。相反,有明確目標的和理想的學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懂得全身心投入,未來取得更大成績的可能性也更高。在這裡說一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再恰當不過。專業只是一個方向,一個平臺,並不能決定人的未來,專業不重要,怎麼走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