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書強講急救,ID:wushuqiang116】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大學生應該好好上課」「不逃課的學生不是好學生」,想必身為大學生的你一定聽過這樣的說法。那麼,你逃過課嗎,你還記得為什麼逃課嗎?逃課之後,你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了嗎?或者應該這樣問: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
01
大一下半學期,由於種種因素,我開始逃課了。或者,換個更加委婉的詞彙,叫做:離開課堂,自主學習。「逃」這個字眼本身就把這個不好定性的行為打了標籤,一些不太好的詞語往往都跟它有關,比如逃避、逃兵、逃亡。所以,對離開課堂這種行為持贊成態度的人,就發明了一個新詞,叫做翹課。「逃」是被動的,受到批判的;而「翹」是主動的,有一種灑脫。至於這種種因素,來自很多人,很多事。比如,對我的思維方式影響最深的一位中學老師,在我還沒進大學之前,就一再告誡我:上了大學,先學會逃課。然後告訴我關於逃課的一整套方法論:什麼「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當然,這只是一句玩笑罷了。他說:「有三種課必逃,第一種,專業課老師上課把書上的東西念一遍,他念書還不如你自己看;第二種,政治課老師只講課本,全無自己的思想和見解;第三種,你認為這段時間更值得用來做其他事情,或者說做其他事情對你的發展更有益。」第三條的判斷標準其實非常主觀,容易被放縱自己的人拿來當做逃課的藉口。
那麼,我們自然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等到大一下學期才開始逃課?答曰:第一個學期剛來到新環境,新媳婦進門,自然還是要乖一點。此外,大一上學期學習節奏的確比較緊湊,很多新東西需要儘快適應。但大一下學期剛開始,一種巨大的迷茫壓頂襲來,開學的頭兩周,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坐在課堂裡。是的,就是這麼詭異,也許你只聽過有人問:你憑什麼逃課?卻沒有人問:你為什麼要上課?上課,就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不容置疑。但那時的我,就質疑了。我不允許自己在如此混沌的狀態下做著無法說服自己的事。我甚至這樣告訴自己,我應該坐在課堂裡的唯一理由就是我報考了這個專業。
02
問:你逃了哪些課?
答:起初只有C語言,後來包括大學物理、數學分析、高等代數。另外三門從來不逃,分別是英語、體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我想,因為種種原因偶然逃過一兩次課的或許大有人在。如果有目的、有計劃地長期逃課,可能人數就不太多了。
再問:逃課之後去做什麼了?
泡圖書館,自學專業課,大量閱讀各類書籍,認真思考,認真做讀書筆記。一旦去掉了四門專業課,覺得每周的時間安排自由了許多。於是跑去聽校內校外的各種講座,輾轉查到其他學校的課程表,蹭各種各樣精彩的課:南大的歷史,南理工的法語……當然,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校內,酈波教授當年為大一的文學院學生開的一門專業課,從史記的刺客列傳講到中國和加拿大的教育比較,洋洋灑灑,聽著聽著就醉了。後來的幾年,他似乎沒有再為本科生開課,也可能是我沒有花功夫再去打聽。每當在央視的詩詞大會上看到他風度翩翩的點評,總能想起那些坐在他課堂裡的日子,渾身酥麻。沒錯,一個男人對另一個男人的吸引力,就是可以這麼強大。
逃課的結果是什麼呢?
第一,成績下滑,這是我能夠預見的結果,一方面是因為投入的精力變少了,另一方面,不同科目,平時分對總評成績的影響不同,比如大學物理,由於兩次點名不到,會導致總評成績低於卷面分二十多分。
第二,由於一學期的成績下滑,大二幾乎沒有參評任何重要榮譽獎項的機會。還好,大二成績回到了正軌。
第三,有了大量的時間自主閱讀,但這價值無法計算。
第四,在策劃班級出行隨園校區過程中,擔當『』導遊」,查閱了大量校史資料,充分鍛鍊了語言表達能力和記憶力。
那個學期的開學一個月內讀到一些書。相當一部分按照世俗標準可以稱得上成功的人,當年都不是什麼乖學生,都鼓勵著逃課有理。這些人當中,有大學教授,有大學校長,有企業家,等等。這個邏輯,看上去似乎有點像「比爾蓋茨退學,所以我也要退學」的感覺。坦率地說,作為年輕人,做事情往往比較衝動,但比衝動更可怕的是,一旦自己做出了一個決定,會有意識地對外界信息進行篩選和屏蔽。比如,當我決定開始逃課,我滿心滿眼看到的、接受的觀點,都是那些逃課有理,逃課應當,而不自覺地屏蔽了很多其他角度和其他觀點的聲音。
最後一個問題:後來為什麼不逃課了?
大二一開學,恩師(我的輔導員)耳提面命,一番話當頭棒喝:你覺得自己很行是嗎?可你看看自己的成績,知道你愛看書,有想法,但你真的想證明自己很行的話,起碼先把成績搞上來,我不相信你一定要犧牲課堂的時間去讀書。真正厲害的人,什麼都不耽誤。
感謝恩師在我逃課的日子給我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寬容,允許我在迷茫的日子裡進行充分的自我探索,沒有因此給我貼上「不用功,不求上進」的標籤。感謝恩師用最直白的方式在我最需要被拉回來的時候給我警醒,表達她對我的殷切期望。
03
故事講完了,生活還在繼續。親愛的學弟學妹們,如果你很早就確定你要追求什麼,那恭喜你,這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如果你不知道要追求什麼,那麼為了和自己的內心對話,走了彎路也是正常的。國外流行gap year的理念,中文翻譯為「間隔年」,即學生在進入大學前,或大學畢業後,先用一年左右的時間離開學校,進行深度自我探索,發現自己的熱情和興趣所在,找到自己真正的價值追求,這比渾渾噩噩地做著和大家一樣的事更重要。方式大概包括:自由閱讀,旅行,義工服務,創業,實習等等。曾經的我也想給自己一個gap year,但供我選擇的方式並不多,退學不太實際。
有時候,朋友們戲稱:有的人逃課,他已經被開除了,有的人逃課,居然被保研了。因為問題的本質不是逃不逃課,是大學這幾年和自己是否有過深度的對話,是否做到了真正獨立思考,是否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解剖過自己,是否問過自己要什麼、熱愛什麼、追求什麼、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自己哪裡和別人不一樣,你願意避開這種不一樣,還是發揮這種不一樣?
可怕的不是每節必到,也不是每節必逃,而是為了聽而聽,別人逃你也逃。所以,如果聽課,請聽出水平;如果逃課,請逃出風格。